【重走西北角】烟熏纸韵传千年 非遗“守火人”薛忠林匠心传承获新生
7月8日,延安信天游民艺馆内,煤油灯火焰轻颤,一缕黑烟袅袅升起。薛忠林将浸湿的麻纸覆在剪纸纹样上,手指稳如雕刀。水汽氤氲间,纸张渐染墨色,揭起时,一幅“蛇盘兔”祥瑞图跃然而出——陕北人世代信奉的“富裕祥和”密码,在烟熏火熨中重生。再以笔尖蘸取品红,点染牡丹花瓣,一点点晕染的色彩为黑白熏画注入灵动生机。“水火是熏画的父母,而我是它的摆渡人。”薛忠林指尖的烟痕,刻印着三十年传承的刻度。

薛忠林在对熏样进行烟熏 尤品舒/摄
熏画:水火淬炼的千年“复印术”
这门被誉为“古代复印术”的技艺,在富县已传承千年。以剪纸为模、烟墨为色,经铺纸、喷水、熏烟、揭画、点染五道工序,方成一幅作品。其纹样暗藏黄土高原的生活哲学:石榴祈愿多子多孙,“鸟谈梅”隐喻夫妻和睦,翻卷的“云头”象征男性力量。
2004年,富县被陕西省文旅厅命名为“熏画艺术之乡”;2009年,熏画入选陕西省非遗名录。与陕北其他地区的剪纸不同,富县熏画独树一帜——它不仅是窗棂装饰,更是记录民俗的“纸上史记”:从《春耕图》《碗架对子花》等农事记忆,到《黄河大合唱》《长征号角》等红色史诗,方寸之间承载着陕北的精神图谱。

信天游民艺馆内的熏画展品 尤品舒/摄
坚守文化匠心的“守火人”
2025年,延安信天游民艺馆成立,薛忠林受邀成为常驻传承人。馆内展厅里,从清代的老碗架熏样到他近年创作的《信天游组画》,时间跨度上百年的作品整齐陈列,勾勒出熏画从实用装饰到艺术珍品的演变轨迹。这里不仅是展演台,更是一条完整的非遗产业链。游客可参与简易熏画制作,将亲手染制的熏画作品塑封带走。
“我希望熏画能作为传播媒介而不是简单的工艺品流传下来,有人能看到它的文化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薛忠林在向记者介绍熏画的来源与演变历程时郑重说道。但谈起富县熏画的技艺传承,他却免不了有几分惋惜“这种手艺活儿,能坚持下来的年轻人还是太少了,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注意到并亲身体验熏画这个千年传承的非遗。”

薛忠林在向研学体验者介绍熏画 尤品舒/摄
古法守护的“掌灯人”
“湿度决定烟墨的呼吸。”薛忠林演示着关键工序。麻纸湿度需精准把控,熏制时火苗须垂直向上,木板反复倒置熏熨,才能让黑色均匀渗透。这位老艺人坚守最原始的“剪-熏-绘”流程,在信天游民艺馆开设研学体验课堂,带学员从辨识民俗符号学起。“抓髻娃娃是祈福请愿的象征,是黄河流域文化重要代表性符号——这些老讲究,是熏画的魂。”在薛忠林的指导下,记者亲自体验了熏画的熏印与填色过程,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熏画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技艺与匠心。

薛忠林在强调上色时的技巧 尤品舒/摄
守正创新 薪火相传
“一幅复杂熏画要耗百小时,年轻人坐不住。”薛忠林坦言传承的困境,但他从未停下寻找破局方法的脚步。他的解决方案是“做减法”:开发熏画DIY材料包,将工序简化为剪模、熏印、填色三步——提前备好剪纸纹样,调好适宜湿度的麻纸,让体验者能在1小时内触摸到技艺的核心。这种“抓关键、减繁复”的传承方式像一块磁石,吸引了许多人。更令人欣慰的是,这种体验模式已走进延安约30所中小学的美育课堂。

薛忠林在介绍古法制作 尤品舒/摄
纸上的文明长征
夕阳漫过民艺馆的窗棂,在薛忠林的指导下,记者一行捧起了人生第一幅熏画。交错的黑白纹样间,“娃娃抱桃”的图案鲜活起来:桃实上的红晕像刚从枝头摘下,那是陕北人对长寿安康的美好愿景。薛忠林望着这些带着青涩却满是诚意的作品,微笑着说:“如果人人都能来体验一下这门技艺,必然会领悟到为何我心中那颗坚守之心愈燃愈烈。”

薛忠林与研学体验者合影 尤品舒/摄
窗外,金延安景区的灯笼次第亮起,与民艺馆的灯光连成一片暖黄。从窗棂上的装饰到课堂上的教材,从老艺人的指尖到孩子们的掌心,从线下体验到线上传播,这幅千年熏画的“文明长征”,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就像煤油灯的火苗,看似微弱,却能在烟熏纸韵里,把千年的文化故事,传得很远、很远。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杜霞霞、尤品舒、杜宣蓉;指导教师阴雨永、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青山无言 年轮有迹——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十八载巡守印记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十年向西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深耕沃土书写开放篇章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洛川阿寺村:守正创新结“蜜果” 挑稳苹果种植“金扁担”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科技赋能红色传承:延安城市书房用声音连接历史与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