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在山川草木的褶皱里,听见“祁连卫士”的心跳——第十五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张掖有感

2025-07-15 16:39 来源:中国甘肃网

  开往张掖的高铁,像穿行在打翻了的调色盘里。窗外,天穹辽阔,草原铺展,金黄的油菜花毯一直漫到天际线尽头。车厢里的人们纷纷举着手机拍摄,快门声此起彼伏。我的采访本摊在膝头,纸上只潦草地圈着三个词:炊事员、“四小工”、司务长。这几个看似平凡的岗位,正是我此行探寻森林消防隐秘世界的入口。

祁连山沿线风景 巩妍/摄

  最初得知要采访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我心里是有些茫然的。在我的认知体系里,“森林消防”与“城市消防”还是一对模糊的重影——似乎仅是灭火战场从钢筋丛林转向了绿色屏障。然而出发前一周的“云驻场”改变了这一切。在支队的新媒体账号里,我撞见一种从未想过的辽阔:训练场上,指战员们在烈日下重复着救援动作,汗水砸在冻土上洇出深色痕迹;巡护途中,他们踏着晨露穿行在密林,靴底碾碎枯叶的声响仿佛能穿透屏幕;专业技能训练室里,液压剪与绳索的摩擦声、无人机的嗡鸣声交织成日常——这些片段拼凑出的辽阔,是我从未想象过的模样。原来森林消防员的生活,远比城市天台的火场救援、消防滑梯的紧急下滑更厚重,也更动人。

  然而,当我试图找寻更立体的故事,却发现他们的日常鲜少被讲述——深山林莽中那些鲜活的日夜,仍在等待更多镜头与笔墨的抵达。我心中的记者之弦倏然绷紧。正是这份未被书写的空白,让我在张掖之行中将镜头对准了维系队伍温度与运行的幕后群像:以暖心炊烟慰藉疲惫的炊事班、用巧手再造万物的“四小工”,还有精打细算却撑起营区运转的司务长。

  我们抵达时,正赶上张掖森林消防开展今年的野外驻训。一种莫名的幸运感油然而生——有什么比在流动的营地中,贴着热乎的生命脉搏记录他们更真实呢?

  6天时间里,我们跟着指战员走进营区、钻入巡护林、体验救援演练、拜访结对帮扶家庭。接触愈多,愈觉他们可亲、可敬,“伟大”二字一遍遍在我脑海中浮现。

采访团跟随消防员巡护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真正的好故事,往往在计划之外撞入视野。采访第二天,在孔岗木林地的巡护路上,我第一次注意到王杭州。一身醒目的橙色防火服,脸庞是经年风吹日晒的黝黑,棱角分明,话不多,目光却淳朴温和。那一路山高林密,溪流湍急。王杭州走在队伍后面,眼光犀利地扫视着可能的风险,不时停下,和同伴搬来石块,稳稳地在激流中为我们这些涉水胆怯的记者铺出一条“路”。他稳稳伸来的手臂,那句朴实的“别急,踩稳”,成了那天最踏实的依靠。

  傍晚时分,车停在驻训场边上的帐篷营。我好奇地踱步其间,行至尽头,一顶帐篷中溢出诱人的香气。走近一看,我惊讶地发现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竟是王杭州!案板上,面团在他灵巧的手中翻飞成花卷,包子皮被快速捻捏出整齐的褶儿。他瞧见我们,爽朗招呼我们围观,甚至邀请上手一试。我内心惊叹:他真是上得了火场,下得了厨房。

探访王杭州花卷制作现场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更意外的惊喜在当晚整理资料时出现。我翻到一张他白衣披身的画面,旁边配文:“支队专业卫生员,多次保障大型任务急救。”这般全能,让我对他愈发感兴趣。而他卫生员的身份也恰好契合我最初的采访计划,于是我在速记本上重重写下:“王杭州——必须深入!”

  翌日,在肃南大队营区的会客厅里,阳光斜照在我们对坐的椅子上。眼前的王杭州依然面容平静,却敞开了记忆的匣子。从部队生涯的号角嘹亮到医学院的无影灯下,从当班长时带队冲锋的果敢到后来司务长职位需要的细致与周全——每一次角色的转折跃迁,都被他娓娓道来。我屏息聆听,捕捉着他言语间的停顿,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他的手上。那双手指节清晰有力,粗粝的皮肤和深刻的纹理是长期野外作业的印记。这双手握过枪、执过笔、扶过担架、端过锅铲、包扎过伤口……它安静地放在那里,无声胜有声,成为所有传奇最真实的注脚。

王杭州接受采访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这次采访令我欣喜万分,不仅仅是因为王杭州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和丰富性,更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在做采访时越来越如鱼得水了。从前采访时,我总攥着预设的提纲如握救命稻草,如今却能坦然放下纸笔,用目光接住对方欲言又止的瞬间。现在提问时也渐渐有了四两拨千斤的笃定。不再堆砌冗长的铺垫,一句适时的追问便能让话题直指核心。我忽然明白,好的采访从来不是单向输出的追问,而是两个灵魂在平等的磁场里,自然而然地交换生命的星火。

吴海东接受采访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沿着“幕后英雄”的足迹探寻,越来越多的惊喜跃现。炊事员马帅讲述高原灶台边对抗食材匮乏的智慧;器械全能手吴海东聊起装备“救命史”的精密与热爱;司务长李政轩精算的数据背后是对整个支队生活的托举。新借调到炊事班的张德汉,掌灶技艺的迅速精进令人称奇,更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清亮悦耳。甘州大队的董大鑫与肃南大队的闫国涛则背起画板,在训练间隙,用画笔为这片土地和默默守护者塑像。在这里,“伟大”从未孤立存在——每个人物都是一条河流,从不同方向汇入祁连山坚实的脊背,最终滋养了“森林消防”这四个沉甸甸的根基。

闫国涛介绍他的画作 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供图

  随着采访的深入,“不虚此行”的声音在我脑海里越来越强烈。

  最终完成的,是四位后勤人员的群像记述。提笔写稿时,祁连山脉的风似乎还回荡在耳畔。孔岗木险涧中,王杭州蹲下时作战靴碾过石头的闷响;清晨野炊地锅盖掀起的烟火气;采访中那双盛满故事的眼睛;训练场上震天的口号……一帧帧画面随文字复活。我感到文字本身在发热——它正努力传递那些在寂静处点燃的光。

  记者身份的神奇,不在浮光掠影的掠取,而在于当真实被倾听、被理解、被郑重托起时,新闻理想已悄然化作了文字本身坚固的筋骨与血肉。在张掖,在祁连山沉缓如铁的呼吸里,我分明听见了它落地铿锵的声音。这些森林守护者与手中滚烫的故事,正为这个时代默默刻下一条崭新的等高线。

  在山间那些林霏初开的清晨和寒星如霜的夜晚,那些属于消防员、也属于新闻人的寂静时刻,我始终会记得。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巩妍;指导老师权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