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南泥湾的新故事:一把老镢头“挖”出新产业

2025-07-14 18:03 来源:中国甘肃网

  7月10日,晨光洒向南泥湾,一把用当地黄土捏制的装饰茶壶被放在了土坡上,这是老南泥湾人马杰闲暇时自己和泥制作的,壶身上还带着手工的粗糙质感,黄土肌理在阳光下格外清晰。马杰打开老茶馆的锁,木门吱呀作响,平日里紧锁的门扉,只等为访客开启一段尘封的岁月,里面整齐摆放着他从各处收集来的革命老物件。

“老茶馆”外的装饰茶壶 白杨/摄

  老茶馆的角落,斜倚着一把老镢头。它的木柄被岁月摩挲得光滑油亮,带着深浅不一的裂痕,铁制的镢头部分虽有些锈迹,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锋利轮廓。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战士们曾用这样的镢头,一镢头一镢头地开垦出万亩良田和排排窑洞,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荒山野岭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

  从老茶馆到新产业茶馆就是讲故事的地方

  “我们利用农村的老茶馆,把它变成了大家讲故事的地方。”马杰站在摆满老物件的屋里介绍,“目的就是让南泥湾的故事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下去。”他指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说出了更深层的想法:“我们想把文化和产业发展融合起来。乡村振兴必须因地制宜,找到自己的亮点。”在他看来,文旅产业不能只靠门票,“门票收入过时了,我们要靠文创产品来盈利,以在地文化为灵魂,引导文创产品发展。”

“老茶馆”内部 白杨/摄

  “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是从2018年开始的。”南泥湾管委会的工作人员高明磊算过一笔账,“村民人均连四分地都没有,不够自己吃,更别说发展。”如今,依托红色历史和青山绿水,村民有了新收入。景区栈道旁,一个个摊位连缀成线,村民们守着摆满狗头枣、小米锅巴和各色农副产品的桌子,这些黄土地的馈赠经过简单加工后,成了游客们的热门手信。土生土长的邢超在文旅公司工作,亲历了这个巨变。谈及南泥湾的历史,他有自己的见解:“它就像是《红楼梦》,很多人知道它名气大,真正钻进去读了以后,越读越觉得伟大、越觉得辉煌。”

  从资料堆到公众号:让故事长出传播的翅膀

  曹靖刚来南泥湾时,党徽广场还未建成,那时他对南泥湾的印象并不深刻。2005年他当导游时,南泥湾只有一个小展览馆,20分钟就能参观完,周围多是农田和劳作的农民,整个镇就像个稍微大点儿的村庄。在他看来,2016年南泥湾成立开发区后,一切开始变得日新月异。湿地公园建成,红色资源被不断挖掘。曹靖逐渐发现,这片曾被叫作“烂泥湾”的地方,有着水草丰美的过往,更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它是大生产运动的重要场所,是中国炮兵的摇篮,也是延安保卫战的主战场。

曹靖注册的公众号部分推文

  曹靖喜欢收集南泥湾的资料,越收集越觉得这里有挖掘不完的价值。受马杰的个人公众号启发,他注册了自己的公众号,把积累和感悟分享出去,“没想到阅读量不错。”他笑着说:“好多人跟我联系,说我收集的材料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这个非专业研究党史的“外行”,坚持每天发1-2篇内容,“都是这几年的积累,有时候有感悟了,也会马上发上去。”在他看来,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细节,比宏大叙事更能让人理解南泥湾精神。

  烂泥湾”新天地:奋斗是棉线一圈圈绕出来的实在

  “我在这儿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就是整个工作环境改变了。”驻村四年的胡星感慨道。作为第一书记,他和干部们一起规划着未来,“我们的思路是先固定几个人讲解,后期把村民全部培养起来,让他们自己讲南泥湾的故事。”

南泥湾村委同志修理纺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起初推进并不容易,“最大的困难就是村民不理解。”胡星坦言。村民委员会联合南泥湾工坊,鼓励和引导村民恢复和重建大生产时期的各色工坊,经过两次培训,村民这方面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想接触一些新事物。在他的规划里,产业是核心。

  “游客可以参加劳动实践,现在好多小朋友不知道玉米、大米、土豆长啥样。我们让每个班级认领一块地,定期过来,有老师教怎么种地、讲生长周期。”胡星介绍。

  老茶馆、纺织坊的建设,都是为了把研学的学生或游客量聚集在南泥湾村,胡星充满期待,预计今年十月份,这些地方就能对游客开放了。

  夕阳下,茶壶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老茶馆的门再次被锁上,锁住了满室的故事,“咔哒”声里,老物件又被交还给时光。斜倚在角落的老镢头也在黑暗中静静沉睡,等待着明日再次向访客展现南泥湾的往昔岁月。

  南泥湾的变迁,就藏在这日常的锁启之间,藏在黄土捏制的茶壶、公众号上的文字、摊位的特产和劳动的汗水里。从“烂泥湾”到新天地,艰苦奋斗的精神,如同棉线,被新一代南泥湾人一圈圈绕出来,织就着更实在、更富足的民生图景。新的故事,正在这片黄土地上持续书写。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魏欣茹、白杨;指导教师阴雨永、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