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延安非遗传承人张艳:一把剪刀剪出市场新天地
“剪纸看似简单,但剪一辈子,要学一辈子。”7月8日上午九点,延安东方红大剧院大厅里的张艳就已经开始了非遗剪纸体验课的教学。

张艳在非遗剪纸体验课上讲解 王康/摄
非遗传承重在传承,贵在推广,和众多非遗传承人一样,张艳也在推广非遗剪纸、非遗布堆画这类延安特色非遗,东方红大剧院就是她的“根据地”。
走进东方红大剧院大厅,就能在右手边看到她的非遗剪纸店。但是,张艳似乎和其他非遗传承人有所区别,她喜欢剪纸,但也需要挣钱,因此,她正在尝试将传统的非遗传承引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上。
“2000年,我靠剪纸赚到了第一笔钱”
一开始,张艳从来没有想过靠剪纸就能挣钱,只是小时候跟着家里剪窗花。“北方家里过年都会贴窗花,谁家的窗花好看我就照着剪”,村里有谁家办喜事时她也去剪,剪完还会获得方便面、糖果之类的小零食,“他们都没有零食,只有我有,那当然开心!”
到了张艳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她不单剪窗花了,也开始剪生肖。在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小学里,拥有一张自己生肖的剪纸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张艳在其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谁跟我关系好我才给谁剪,关系不好的我就不给他剪。”
当提及第一次赚到钱时,张艳记忆犹新,她一脸自豪地分享,“在2000年,我赚到了360元钱”,360元在当时的农村可不是个小数目。张艳的老家位于陕北延川的农村,村里人大都靠卖枣获得零星收入,“他们靠卖枣也就能挣50或者60元,看到我挣了360元,他们都觉得我还挺厉害的。”
但只有张艳知道,这是自己熬了好长时间才剪出来的一笔“巨款”,一张剪纸一毛五,一共要剪2400张剪纸。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剪,“我妈当时还和我说,路过的人看到我家大半夜还亮着灯,不会被吓着吧”,她将360元放在了自己的小箱子里,“我想花也花不出去嘛,那会儿在农村根本没有花钱的地方。”后来,她将自己靠剪纸赚来的第一笔钱拿给了弟弟当医药费。

张艳的非遗剪纸作品 王康/摄
“靠着大树好乘凉”
2007年,张艳才有了靠剪纸挣钱的意识,那一年爆发了雪灾,是最寒冷的一年,也是她生活最困难的一年。“那会儿刚离开家,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样,人在困难的时候,老天都不会放过你,风会刮你,雨会淋你,小偷都会偷你。”她只身一人来到延安,没有钱,没有住处,什么都没有,只能在一个亲戚的店里打杂工维持生计。
和分享挣得第一笔钱时的满脸喜悦不同,提到2007年的困窘时,她的脸上满是后怕。“我刚到延安时全身只有8毛钱,兜里放三毛,包里放五毛。”当时公交车票是1块钱一张,虽然张艳的母亲在她的舅舅家里放了钱,但她连一张公交车票都买不起,根本到不了舅舅家里,“后来我姐上延安来,给了我一点钱,我才有钱买公交票去舅家里拿钱。”
“靠着大树好乘凉”是张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亲戚的店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张艳有了少许积蓄,她拿着这微薄的积蓄在枣园的一家特产店里租了一半地方,在这小小的特产店里,张艳摆着各种各样的剪纸,希望游客进小卖部买东西时也能买点自己的剪纸。
彼时,张艳的生意并不好,但善于变通的她还是找到了解决方法,“前面有家卖纪念品的店生意很好,我就把剪纸批发给他让他卖,一个挣五块,十个我就能挣五十。”
就这样,靠着这一棵棵“大树”,张艳在2008年来到了枣园旧址。在这里,她也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客户,那是个要求剪观音菩萨的广东人。“客户有什么需求我都会解决”,带着这个信念,张艳完成了第一个客户的作品,也正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让如今的张艳不仅成为了推广非遗的得力助手,更成为了延安非遗市场化的初步探索者。
“说一句话比按我的手印都准确”
时光飞逝,张艳也在不断摸索怎么将剪纸事业经营得更好,2018年是张艳经营剪纸的转折点。在那年,假期研学开始火爆起来,延安特色非遗剪纸也成了一众研学团的主要体验内容。可以说,研学热在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刮起了一股非遗体验风,而张艳就是站在风口的其中一人。
而后,随着研学热度的持续上涨,非遗体验课也成了张艳的主要经营活动之一。“剪纸就一把剪刀和一张纸,而且张老师说可以灵活一点,所以上手起来比较简单,还可以剪自己喜欢的图形”,银川市第四十三中学暑期研学团的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体验感受。

研学学生在体验剪纸 王康/摄
在张艳看来,非遗体验课要发展得更专业一点,要依据不同对象不同场景定制不同的方案。目前,她的非遗剪纸体验课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授课模式已经有三种类型:一类是给定主题自由创作,适合小孩及大学生;一类是剪出给定的样版图形,更适合初中生及高中生;另外一类则是在学校教学,这种类型讲学内容偏多。授课模式并非固定,“其实也需要随机应变,比如现场有电子屏就要在电子屏上讲解,每个图形的文化内涵都需要讲解清楚。”
以非遗体验课为载体,张艳邀请了延安诸多非遗传承人进行展示与教学,不仅推广了延安特色非遗,还让他们增加了经济收入。如延川县布堆画非遗传承人刘向琴所述,张艳的非遗体验课无疑给传统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盈利思路。

张艳的非遗剪纸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张艳对未来的非遗市场化经营有着独到的看法,“定制化服务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定制人物肖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张艳在提到自己的收入构成时说,“定制肖像其实占据了一大半收入”,找张艳定制人物肖像的客户至今还无差评,诚信与担当为张艳带来了良好的口碑,而这背后,是延安各类非遗传承人的支持,也正是他们这些“大树”,让张艳在走非遗市场化这条路上充满了自信。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徐洪松、王康;指导老师王臻、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青山无言 年轮有迹——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十八载巡守印记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十年向西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深耕沃土书写开放篇章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洛川阿寺村:守正创新结“蜜果” 挑稳苹果种植“金扁担”
- 2025-07-13【重走西北角】科技赋能红色传承:延安城市书房用声音连接历史与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