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借力“一带一路” 兰州大宏工程以技术硬实力打开国际市场

2025-07-15 17:13 来源:中国甘肃网

  兰州新区的工业版图上,装备制造的齿轮正以更精密的节奏转动,朝着高质量发展的远方奔去。兰州大宏工程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州大宏工程)如一位执着的行者,在矿热炉设备的天地里默默耕耘,用创新的火花点亮前行的路。

  技术为帆:在创新浪潮中破浪前行

  兰州大宏工程敏锐把握智能装备对生产效能的核心价值,自2008年起就系统性引入智能制造设备。面对智能装备与现有生产体系的兼容性挑战,公司组建团队攻坚克难,通过多轮调试与迭代优化,在数年磨合中,实现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与传统手搓设备相比,智能系统会自行排样,生产速度快,精度高,基本实现零误差。”生产车间副总经理方祖亮表示,如今,厂区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成效颇为显著。

  因核心技术受外部制约发展,2004年兰州大宏工程踏上自主研发路。创始人李肖带队攻克多技术瓶颈,成果颇丰:摆动撬动式布料器破解大电炉加料难题,引多家企业订货;新型水冷电缆、锻造铜瓦等矿热炉部件提效显著;高效节能矿热炉达国内一流,正压大布袋分室反吹类除尘器获甘肃省环保推荐,相关技术实现矿热炉高产低耗。这些成果性能优、成本低,大幅增强企业竞争力与主动权。

  为构建更强大的创新引擎,2024年9月13日,兰州大宏工程发起产学研合作,深度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优势资源。与兰州理工大学签订精准培养技术人才协议,引进银行资金投入项目研发,形成创新合力。目前部分合作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摆动撬动式布料器 兰州大宏工程供图

  产区为基:在布局优化中蓄势腾飞

  兰州大宏工程的厂区发展历经变迁,最初在市区租赁厂房,后响应兰州新区“出城入园”政策,整体搬迁至新区落户。“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终根据各方考量选择了新区”,方祖亮说。建成北厂区后实施精准改造,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再造工艺流程,取得显著成效:厂区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物料流转高效顺畅,生产环节衔接紧密,整体运营效率实现跃升。

  方祖亮表示:“在建的南厂区规模是现在厂区的一倍大,建成后,这边的相关业务都会搬迁到南厂。”南厂区定位清晰,作为现有产能的战略延伸,主要承担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任务。目前,其建设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建成投产后将与现有厂区高效协同,显著提升公司整体产能,更敏捷响应市场需求。

生产车间局部图 兰州大宏工程供图

  外贸为桥:凭技术实力向全球市场进军

  依托过硬的技术实力,兰州大宏工程借力“一带一路”政策东风,产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公司主动出击拓展海外业务,产品依托畅通的物流运输链,已进入哈萨克斯坦、印尼、老挝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2021年以来,国外出口创汇达9386万美元,其中与哈萨克斯坦签订的94500kVA矿热炉订单,金额1亿美元,是行业内最大容量订单,成为企业国际业务的亮眼代表。

  这背后,离不开多年来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这让大宏工程的产品在性能和成本上更具竞争力,满足了不同国家客户的需求。同时,兰州新区税务局的“一对一”政策辅导,为企业减轻税负,加之便利的物流运输保障,助力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不断拓展,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初心为炬:在知行合一中砥砺前行

  展望未来,方祖亮勾勒出清晰的全球化蓝图: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锻造产品国际核心竞争力;加速拓展海外市场渠道网络,将市场延伸至欧洲乃至美洲,矢志在全球化征程中实现更大突破。

  这些年,兰州大宏工程靠自主创新打下了扎实的发展根基,通过厂区升级攒足了前进的劲儿,借着全球布局把路走得更宽。从当初600平方米的小车间,到如今能做国际生意的大格局;从跟着别人学技术,到现在能领着行业往前跑,这家守在兰州新区的企业,不仅活出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的精气神,也实实在在说明,敢创新、会创新,才能在产业转型的时候站得稳、走得远,才能给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走出去添上一把力。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牛亚榕;指导老师张艳彬、秦冬雪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