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延安宋秀梅的秧歌传承:鼓点激荡渴望绽放的心

2025-07-15 16:11 来源:中国甘肃网

  7月12日,在延安二道街的露天舞台上,六位英姿飒爽的女鼓手踏着铿锵的节奏,手中的八角鼓如盾牌般翻飞。鼓点激越,似战马嘶鸣,似战场杀伐,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传奇演绎得荡气回肠。舞台下,人群密密匝匝围了数层,竟无人提前离场。“啥时候再来啊?”每一场“木兰鼓”演出结束时,总有人追着领头人询问。这位领头人,正是延安宝塔大秧歌协会的会长、“木兰鼓”非遗传承人宋秀梅。

宋秀梅和协会的成员们一起表演秧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生死边缘到播撒文化火种

  2006年,一场大病险些为宋秀梅的生命画上句号。赴京求医的大巴启动时,家人哭成一片,宋秀梅却没落泪。车窗外是熟悉的延安街景,“我这样走了,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这片土地。”关于秧歌梦的声音在她心底呐喊。

  正是这片黄土地赋予的倔强,让她挺过了生死考验。康复后,她毅然借来2万元,拉起一支小小的秧歌队,从致力于乡村振兴开始,到鼓励乡亲们科学种植,“种苹果、养母猪、开农家乐!”,朴实的口号点燃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2021年7月,这份初心凝聚成更大的力量——延安宝塔大秧歌协会正式成立。协会起步时仅有200余人,骨干更是寥寥无几。宋秀梅曾自掏腰包购置600套演出服,像火种一样撒向社区广场。短短四年,在宋秀梅的带领下,22名副会长、58名优秀领队积极配合工作,协会成员人数已经壮大至2000余人,共同为延安文化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宝塔大秧歌协会的成员们在小东门广场扭秧歌 陈全康黎/摄

  木兰战鼓震山塬:女子鼓队的破茧新生

  在传统陕北秧歌中,打鼓几乎被男性垄断。“过去办活动,找十个会打鼓的女鼓手都难!”宋秀梅决心打破桎梏,她将“木兰鼓”定为突破口,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精神为魂,培养一支完全由女性组成的鼓乐队。

  从零开始谈何容易。许多成员连鼓槌都没摸过,更别提完成技术动作。协会的两位老师邓晓红、王晓爱成了关键人物。她们手把手教学,从鼓点节奏到肢体发力,耐心细致。曾是家庭主妇的副会长郝艳莲,炒菜时想起鼓点,时常拿起炒勺比划起来;夜里睡不着,就对着枕头敲打练习。

  如今,这支“俏女子鼓乐队”已拥有50多名能登台的女鼓手。当她们头戴鸽形盔,以鼓声演绎“战火硝烟”“金鼓凯旋”时,八角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既是杀敌的盾牌,更是木兰精神的宣言。2024年延安“过大年”,120人的木兰鼓方阵震撼亮相,展现了女性力量。

2024延安“过大年”的木兰鼓方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鼓点里的第二人生

  协会排练室里,高芳的鼓点格外有力。几年前,她还是个困于家庭琐事的沉闷主妇。“整个人像蒙着层灰,笑都不会笑了。”宋秀梅的一句“出来试试吧”,让她第一次摸到了鼓槌。如今,她不仅成了骨干,更在协会推荐下考取了电子商务培训师资格。“宋会长总把机会推给年轻人,什么都免费教!”她感激地说。

  这样的故事在协会俯拾皆是:多位年过半百的阿姨第一次登上舞台,在掌声中找回自信;副会长郭香梅感慨:“这是相见恨晚的缘分”……协会已然成为黄土高原上一个温暖的“文化之家”。

宝塔大秧歌协会的部分成员合影 杨静然/摄

  扎根黄土,花开四方

  从最初的自发聚集到如今的专业团队,宝塔大秧歌协会的影响力早已超越舞台:

  走出去,宁夏、内蒙、山西、河南……她们的秧歌扭遍大半个北方,将陕北风情与木兰精神远播;

  沉下去,深入偏远乡镇惠民演出。炎夏七月,老人们打着伞一动不动连看两小时,只盼着问一句“你们啥时候再来”;

  传下去,与学校合作开设非遗课,从幼儿园孩童到大学生,木兰鼓点激荡着年轻一代的心。

  如今,协会正规划着“十社联动”——以十个社区为核心辐射推广,让秧歌真正扎根基层。“我们的心愿很简单,”宋秀梅望着广场里挥汗如雨的队员们,“让每个姐妹都有机会讲自己的故事,唱喜欢的歌,在鼓声中活出光彩!”

  鼓声铿锵,仿佛花木兰穿越千年仍在沙场点兵;舞步欢腾,两千普通人对生活的挚爱正在黄土地上绽放。

  这鼓声是抗争——对抗病痛、对抗陈规、对抗岁月的消沉;这鼓声更是召唤——召唤每一颗渴望绽放的心,在木兰精神的旗帜下集结,为这片深情的土地,击响生生不息的生命乐章。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全康黎、杨静然、周雯慧;指导老师阴雨永、王臻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