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在戈壁与绿洲的褶皱里看见生长的力量——第十五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兰州新区有感

2025-07-15 16:20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十五“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的一员,我在兰州新区,从物流园区的钢铁骨架到湿地公园的草木葱茏,从车间流水线的机械臂到乡村展馆的老物件,触摸着这座国家级新区在西北大地上写下的成长密码。采访的日子里,让我越来越感觉到这片土地像个倔强的少年,在戈壁与绿洲的褶皱里,正憋着一股劲往上长。

  钢铁动脉:流动的新区肌理

  7月2日下午的中川北站物流园区,是我采访调研的第一站。我们从巨型龙门吊下方走上办公楼的楼顶时,负责人正指着远处的铁轨比划:“你看这几条线,一条连河西走廊,一条通新疆,还有一条往南接了京藏高速。”风裹着铁轨的热气扑在脸上,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一长列红色车厢旁,刚卸下来的汽车正排着队“走”下铁轨,像是被谁按下了启动键的积木方阵,整整齐齐向前挪动。

  站在楼顶俯瞰时,龙门吊的巨臂正慢悠悠地吊运集装箱,影子在地面上晃出大片阴凉。我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新区是西北的物流心脏”,这哪里是冰冷的钢铁,分明是跳动的血管,把物资、机遇,还有外面的世,都“泵”进了这片曾经的戈壁。

  草木新生:戈壁上的生态答卷

  7月4日在秦王川湿地公园,我们乘着游览车碾过木栈道时惊起一群白鹭。车窗外,芦苇荡在风中掀起绿色波浪,水面上几只鸭子正悠闲地游荡着。

  “我们之前从来没做过野生动物救助的工作,这方面我们也没什么经验,但是碰到这种受伤的野生动物我们还是带回来了,一边查资料一边救助,我们现在在园里的有四只红隼的幼鸟,一只受伤的红隼还有一只鹦鹉。”讲解员在游览车上为我们讲述了他们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车停在临时救助点旁时,我们看到了那些动物,四只红隼幼鸟也在歪着头打量我们,它们的身形已经跟旁边的成鸟一般大了,负责救助的工作人员说再过几天就要让它们回归大自然了。我盯着幼鸟扑腾翅膀的样子,忽然鼻子一酸。谁能想到,在甘肃这片世人眼中风沙满天的地方,如今能容得下白鹭蹁跹,能让受伤的红隼有个家。草木的新生里,藏着的何止是生态的改变,更是一群人“把戈壁变绿洲”的执念。

  回程时,游览车上微风习习,几只灰喜鹊突然振翅起飞,在芦苇荡上空划出优美的弧线,这颗藏在黄土深处的绿宝石也向我们展现着她的活力。

  被救助的红隼 马伟晶摄

  文化根系:老技艺里的新温度

  7月5日走进西槽村狮子登杆文化展馆时,木质楼梯“吱呀”作响,像在说陈年的故事。靠墙展示的一排民国戏服的金线还闪着光,说起排练,他眼里闪着光:“上次有表演,在外打工的乡亲连夜赶回来参加我们的排练。”

  我站在展馆里仰头看,想象着表演者顶着铁皮狮子头在杆上翻转的模样,手心竟出了汗。这哪是技艺,分明是刻在骨子里的倔强和信仰。

  次日下午的史喇口村青云驿,呈现的则是另一种文化形态。这座由闲置乡村小院改造的文化驿站里,墙上挂着书画作品展柜里是特色香囊,还有许多剪纸作品。管理员说道:“驿站为很多当地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和娱乐场所,很多饭店的服务员都是当地百姓,我们也为他们提供了农家小摊,让他们卖卖小玩具或者是特色大接杏。农闲时村民都爱来这儿,跟熟人一起唠唠嗑唱唱曲,比原先热闹得多。”

  从狮子登杆的惊险到青云驿的闲适,这些散落乡间的文化符号,其实是新区发展中最柔软的支撑。当工业文明的齿轮快速转动时,这些老技艺、老场所像锚一样,让这片土地的记忆得以延续。

  产业脉搏:从车间到餐桌的温度

  7月6日上午,一踏进甘肃传祁甘味乳业车间,大家都沉醉在混着淡淡的奶香的空气中。透过玻璃幕墙,身着白大褂的工人正在操作无菌灌装设备,液态奶在管道中流动,最终变成一系列奶制品,奔向市场。在车间和文化墙中间便是布置温馨的品鉴区。长桌上早已摆好各式点心:刚出炉的面包带着麦香与奶香的双重诱惑,蛋糕表层的奶油细腻绵密,让人欲罢不能。大家品尝时,副书记为我们讲解了企业愿景,这份对乳制品多元化的探索,正是为了完成从“中国人喝奶”到“中国人吃奶”的转变,让更多元的乳制品融入日常饮食的每一个场景。

  7月7日下午,在益海嘉里粮油厂区,巨大的储油罐在阳光下泛着银灰色。我们站在参观通道里,看着一桶桶菜籽油从传送带上有条不紊的灌装、贴标、装箱;看着源源不断从管道里输送来的麦子被磨成面粉。随后,我们来到产品展示区,这里陈列着益海嘉里为兰州牛肉面量身打造的一系列专用产品。包括牛肉面专用粉、专用油、专用醋。虽然未能亲眼目睹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但仅仅是看到这些最终成品,也足以让人感受到益海嘉里在守护兰州牛肉面地道风味上所付出的努力与匠心。

  从乳业车间的奶香到粮油厂区的储油罐,一路探访触摸到产业与生活的联结。我看着那些贴着“本地标签”的产品,忽然懂了:产业的生长,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流水线,而是“把日子过出滋味”的热乎气。

  生长的答案

  在新区的这些天,我总想起出发时的疑惑:戈壁上的城市,凭什么生长?

  现在有了答案。是物流园区里,钢铁与速度碰撞出的开放力;是湿地公园里,草木与生灵共舞的治愈力;是老技艺里,倔强与坚守攒下的生命力;是车间里,产业与生活交织的烟火气。

  离开那天,我在高速路上望着窗外的山往后退,忽然觉得,新区的生长像极了我们年轻人——带着点生猛,带着点执着,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硬生生闯出一条路。而我们这些记录者,有幸触摸到它的年轮,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或许十年后再来,这里的树更高了,路更宽了,但那些藏在戈壁与绿洲褶皱里的生长力量,一定还在——在每一个为这片土地较劲的人心里,在每一个平凡又滚烫的日子里。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马伟晶;指导老师秦冬雪、张艳彬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