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守艺四十载 内江黄辉俊用古法“熬”出甜城的“甜”

2025-07-15 16:07 来源:中国甘肃网

  四川内江,曾作为中国糖业版图上的明珠,鼎盛时期拥有60余家糖厂,“甜城”美誉闻名全国。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糖业日渐式微,糖厂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在距城区十多公里的东兴区椑木镇,62岁的黄辉俊守着内江现存最后一家传统手工红糖生产基地——大千红糖厂,这里是内江市少数仍在运营的传统红糖厂之一,周边多家糖厂已倒闭。因坚持传统工艺和政府支持,大千红糖厂才得以保留。

大千红糖厂 陈奕蓉/摄

  糖厂废墟上“赌”出新生

  “这辈子就没离开过糖。”1980年,黄辉俊刚满18岁,进入内江市中区的“朝阳糖厂”,成了一名熬糖工。后到四川省团校进修,进一步了解了糖产业相关知识。1992年,国家号召“下海”,他揣着攒了12年的工资,主动出来创业,但“心里始终还是想着做红糖。”此后十年,他养过法国伊拉兔,跑过广西的工地,兜里的钱像熬糖时的水分一样不断减少。

  转机出现在1999年。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实际情况,黄辉俊骑着摩托车跑了十多个地方,最终看定了原来“碑东糖厂”这片杂草丛生的厂区,当时正值政府要拍卖倒闭的乡镇企业“碑东糖厂”,于是东拼西凑地将这块场地盘了下来。

  创业之路充满艰辛,首年种植的200亩甘蔗遭遇雪灾全军覆没,百万投资血本无归。此后十余年,他又辗转广西工地打工维持生计,却始终没有放弃复兴红糖的梦想。

  2017年,54岁的黄辉俊带着全部积蓄回到糖厂,注册“大千红糖”品牌。刚开始产出来的传统手工红糖以8块钱一斤的亏本价试销。“当时附近的农民都说红糖好像是小时候的味道一样,排队都排了三天”,黄辉俊说。好景不长,2019年商标刚获批就遭遇疫情,2020年又逢大旱,2023年产量仅能维持内江三个线下销售点。如今,销售版图不断拓展,大千红糖也正在市场中不断突围。

  传承古法工艺

  走进熬糖车间,八口制糖的铁锅依次排开。六月不是甘蔗收割和红糖熬制的季节,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红糖浓郁的甜香。黄辉俊向我们讲述道,制作红糖的每一道工序都恪守古法:甘蔗汁要经过6小时熬炼,期间要精确调节PH值,手工打泡去渣,最后在特制硅胶模具中自然结晶。“现代机械制糖2小时就能出锅,但我们宁愿多花三倍时间,”黄辉俊解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古籍记载的‘凝结如石,破之如沙’的标准。”

制糖车间(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在原料选择上,黄辉俊也近乎偏执。“别的地方的红糖是‘甜’,内江的红糖是‘香’。”他遍访周边乡镇,寻找濒临灭绝的本地芦蔗品种。“这种甘蔗产量低,糖分也不如新品种,但微量元素含量高,回甘特别持久。”与广西甘蔗一年三熟不同,内江丘陵地区甘蔗的成熟要经历完整的四季。甘蔗生长时间越长,风味物质积累越丰富。

  红糖酒的诞生

  被誉为“东方巧克力”的大千红糖,色泽红润纯净,蜜香浓郁,口感甘美清甜且沙粒感足。其含糖量高,呈红褐色,冲泡后汤色透亮、速溶无渣,不仅风味绝佳,还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能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深受消费者喜爱。

大千红糖样品(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2022年,库存的3吨红糖面临霉变风险。绝境中,黄辉俊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红糖酿成酒。他将样本寄往河南的酒类研究所,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45度的红糖白酒。“每100斤糖能出40斤酒,定价128元,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同类产品。”黄辉俊不无自豪地说。这款意外诞生的产品为他打开了新思路。

黄辉俊展示红糖白酒 陈奕蓉/摄

  糖厂现有的工人平均年龄也都比较大。“年轻人嫌这活又脏又累,给再高工资也不愿意学。”黄辉俊的儿子目前仍在成都打工。“我不知道他将来愿不愿意接班,”黄辉俊望着厂房外新栽的一排甘蔗苗,“这些手艺要是失传了,就真的再也找不回来了。”

  保卫甜城红糖文化

  黄辉俊向我们展示了“大千红糖”礼盒。盒子上印着两条龙围着糖块的图案,他指着边角处的小字说:“这是‘二龙戏糖’,后来改成‘龙凤戏糖’,女同志喜欢看。”礼盒内侧印着张大千风格的山水,“内江是‘甜城’,也是大千故里,糖里得有文化的魂”。

  销售一直是难题,大千红糖的销售目前依靠线上线下两种方式。黄辉俊着力拓展线下销售路径,推动大千红糖进入内江本地商超及特产店,目前在市中区玉溪路、大洲路以及东兴区万达广场的农特产店内,均有产品在售。线上计划做抖音进行宣传,“保证金要5000块,暂时拿不出,先让儿子拍点熬糖的视频,有人看就好”。后续计划进一步开设线上网店,借助拼多多、抖音等热门电商平台,将甜蜜送往全国各地。

  最让他揪心的还是传承问题。黄辉俊说:“我18岁进糖厂,现在62岁还在熬,不图别的,就想让‘甜城’的名号别在我手里断了。”他指着厂区后面的空地,“之后打算建个红糖文化馆,弄个体验区,让娃娃们知道,内江的甜不是天生的,是熬出来的”。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黄辉俊守护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座城市的特有文化。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大千红糖已成为东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坚守传统手工熬制技艺,到创新线上线下多元销售,黄辉俊让大千红糖这一非遗技艺重焕生机,成为“甜城”内江的特色名牌。

  未来,期待这份承载着甜城记忆与匠心的味道,能在传承中持续焕发活力,让更多人透过这一块红糖,读懂内江的甜蜜过往与文化根脉。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奕蓉、张月婧如;指导老师张维民、王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