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建功立业新时代】擘画大地为农忙

22-03-04 21:41 来源:新甘肃 编辑:宋芳科

  “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既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农业科研院所的重要职责。”刘建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19岁学成毕业来到张掖,怀着对农业农村的特殊感情,他就如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张掖大地,用40年的时光和心血擘画了张掖农业的新画卷……

  

  刘建勋在玉米育种基地调查自交系结实情况。

  把论文书写在田野大地上

  盛夏的张掖烈日炎炎,38℃高温炙烤下,玉米叶子蜷缩了。

  “虫类都是趋光动物,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对其进行诱杀。”2021年7月22日,大暑,在甘州区一块玉米田里,年近六旬的张掖市农科院院长刘建勋虽已汗流浃背,但他仍忙碌着为乡亲们讲解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豆大的汗珠滴落在干燥的土块上四散开花,刘建勋只顾全身心投入讲解,对于高温炙烤全然不顾,大有一种不把所学知识倾囊相授就誓不罢休的架势。祖籍会宁的他,虽然一口地道的河东口音,但这并不影响他精准到位的表达,风趣幽默的讲解时不时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不知不觉间,乡亲们就掌握了这项重要的技术。

  “我出生在会宁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那里干旱少雨,庄稼收成一直不好,我对粮食作物的春种秋收记忆犹新,又有特殊的感情。”为此,刘建勋自1981年参加工作后就深耕张掖大地,潜心研究节水技术,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是农业大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发展农业主要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汇聚的黑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刘建勋深谙当地农业发展缺水现状,开始专注于农林业节水技术的研究与科技示范工作,这一干就是40年。他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了“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河西万亩设施葡萄产业带建设及延后集成技术应用与标准化生产”“财政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黑河中游玉米高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甘肃河西星火产业带高效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优质高产技术集成推广”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十余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持制定地方标准3项。40年来,张掖农业蓬勃发展,不仅建成了全国玉米制种基地,各类小杂粮和蔬菜制种声名鹊起,还发展了丝路寒旱农业,知名农产品远销国内外,节水农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这饱含了包括刘建勋在内的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的辛勤与汗水。

  “搞农业,重在实践。”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刘建勋的足迹踏遍了张掖大地,他用心用情擘画张掖农业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刘建勋也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他撰写的《黑河流域退耕还林应采取不同模式》一文,经中国科学院《信息快报》刊出后,引起国务院两位副总理的高度关注并作出有关批示,对完善我国退耕还林政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刘建勋还总结出了一系列当地农业发展的规划性要领,如“张掖的优势在农业、农业的优势在种业”“三个三分之一土壤改良技术”“2+4+3设施葡萄病虫害防控技术”等,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刘建勋团队研发的“制种玉米4380半膜平铺节水灌溉技术”“制种玉米9812膜下滴灌技术”等已在张掖市制种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推广后实现了节药20%、节肥30%、节水40%、节种50%、节约劳动力(灌水和施肥部分)90%、亩均节本增效300元的目标。

  

  刘建勋在玉米协同创新的基地给河西学院师生进行现场培训。

  让人才成长在创新环境中

  “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一样,种一茬庄稼就是搞一次研究,急不得。”由于长期和农民打交道,作为科研院所领导的他却更像一位农民。

  任张掖市农科院院长后,刘建勋发现该院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很严重,他带领院领导班子围绕人才“放权、松绑、搞活”,大胆进行了政策的改革创新:他先后提出了“为自己搞科研、为企业搞科研、为农民搞科研”“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农民学”“能力用项目成效来证明,水平用农民增收来检验”的科研理念和人才评价机制,极大调动了院所内人才的积极性。然而,新的体制机制,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刘建勋顶着压力毅然决然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干这种出力不讨好还得罪人的事情,刘建勋笑着说:“作为市农科院的带头人,只要对农业发展有利,对培养更多农业科技人才有利,就算是得罪人的事情,我觉得也值了。”

  顶着压力,刘建勋成了“吃螃蟹的人”。短短几年时间,张掖市农科院在刘建勋的带领下,创新完善推行“156”人才政策,允许科技人员在院所与企业之间自由流动,打破身份、学历、职称、学科、课题组5个界限,赋予科技资源配置、科研方向选题、经费支配、成员组建、成果排名、收入分配6个方面自主决定权,全院61%的科研人员“双向兼职”,创办领办种子企业8家。六年来,市农科院高级专业人才由2015年的22名提高到2021年的42名,占全院技术人员的6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由1人增加到14人,培育出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专业技术团队。

  “一人强了不算强,大家都来忙种田”,这是如今张掖市农科院人才新政激励之下,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该院目前建立了5个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有33人(占全院技术人员的51.6%)被聘为市级科技特派员,他们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创办、领办、协办科技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人科研工作室10家,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150人,年均开展玉米、蔬菜等制种10万亩,产值3.26亿元。

  张掖市农科院被省科技厅等四部门确定为种业人才政策试点单位,改革经验也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12个典型案例之一。

  

  刘建勋在专家服务团基地调研病虫害发生情况。

  将技术转化在产业发展上

  随着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怎样更高质量发展也成了刘建勋和同事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作为张掖市乡村振兴玉米制种产业专家服务团团长,刘建勋主动担责、勇挑重担,带领同事们广泛调研、不断奔走,摸清了张掖玉米种业当前存在着土壤连作障碍日益严重、病虫害日益增加、农户玉米制种效益下降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经团队集体研究,确定通过主推“张农1号技术”、玉米生物增产助剂、玉米亲本材料单粒播种技术为主的节本增效技术,实现了亩均节本增效300元以上,有效助推了张掖市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至目前,张掖全市制种玉米整村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5万亩,示范推广玉米生物增产助剂8万亩,玉米亲本单粒播种技术1万亩。好技术推动产业进步,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农科院专家团队组织开展了全市种业界技术骨干及河西学院师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2300人次。

  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着他前进的方向,孜孜不倦的追求见证着农业人辛劳的付出。40年来,刘建勋先后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林业科技先进个人”,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先进工作者”“青年科技专家”“甘肃省首批创新创业导师”等,被张掖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市管拔尖人才”“张掖首届百名优秀人才”等多项荣誉。

  有人问他,40多年和土地打交道,累不累。刘建勋总是笑呵呵地说,“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农村问题,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活到老研究到老,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兰州市张家园社区:志愿服务学雷锋 普法教育进社区 兰州市张家园社区:志愿服务学雷锋 普法教育进社区
  • 【小康路上看老乡】陇南宕昌: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小康路上看老乡】陇南宕昌: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 【小康路上看老乡】从原产地直供餐桌的武都花椒 【小康路上看老乡】从原产地直供餐桌的武都花椒
  • 甘肃灵台:文明交通进校园 让安全与你“童”行 甘肃灵台:文明交通进校园 让安全与你“童”行
  • 甘肃省出台《实施方案》 45条措施力促服务业恢复发展 甘肃省出台《实施方案》 45条措施力促服务业恢复发展
  • 【小康路上看老乡】兰州榆中:农事催人忙 不负好春光 【小康路上看老乡】兰州榆中:农事催人忙 不负好春光
  • 【三八特刊】交警冯雪:我愿风雨无阻 守护孩子们可爱笑脸 【三八特刊】交警冯雪:我愿风雨无阻 守护孩子们可爱笑脸
  • 甘肃作家阎世德作品《大河谣》斩获第八届甘肃黄河文学奖 甘肃作家阎世德作品《大河谣》斩获第八届甘肃黄河文学奖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干快看】白银:碳汇林项目建起45万亩
2   【建功立业新时代】擘画大地为农忙
3   【甘快看】天水市荣获央视“百年百城·
4   【甘快看】漳县籍残疾运动员邹西平将参
5   照片里的故事——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6   甘肃陇南:鹅黄灿灿染春风
7   【甘快看】漳县:人勤春早春耕忙
8   【专题】2022全国两会甘肃时刻
9   【微言】“算法之治”让生活更美好
10   【甘快看】从春天出发 凝聚奋进力量
11   【甘快看】刘家峡水库严控出库流量 保
12   【甘快看】甘肃首家市级融媒体中心在定
13   【甘快看】甘肃省加快构建全省大水网格
14   【甘快看】火炬手郭万刚:治沙造林步履
15   【甘快看】兰州新区:引新聚优强实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