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双碳”绿色转型调查|绿色实践创生“花样”低碳路径

22-03-01 16: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赵满同

  编者按

  从西部能源大省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从农业农村到城市生产生活……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各地都在进行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构建新产业,重塑新模式,谋划新发展,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步改变,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正在展开。

  视频制作:吴蔚

甘肃:乡村生产生活掀起绿色巨变

  作为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甘肃省的绿色实践由来已久。记者近期采访看到,村民们延续多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双碳”目标下悄然巨变:村庄更加整洁美观,农业生产正在提质增效,村民生活逐渐现代化、便利化。

  秸秆成循环产业“香饽饽”

  绵延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被称为“天然的种子生产车间”和“天然种子仓库”。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临泽县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制种玉米每年的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至30万亩之间。玉米制种产业也是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每年收获季后,玉米的副产品——秸秆,曾让这个制种大县“头痛不已”。临泽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宇介绍,过去处理秸秆的方式非常粗放,大量玉米秸秆被成捆堆在村民的房前屋后,部分作为牛羊饲料,还有部分秸秆无法处理,只能就地焚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泽县加快政策配套,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

  甘肃鸿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临泽县首批推进秸秆基料化使用的公司之一。企业负责人韩栋介绍,他们将废弃秸秆加工转化为食用菌等生产基质,食用菌生产后剩余的菌渣可销售给肥料加工企业,用于加工肥料、饲料等,实现全产业链循环利用。企业每年平均回收玉米秸秆2.8万吨、畜禽粪污1.5万吨。

  在多家企业参与处理下,曾经的废弃秸秆成了抢手货:秸秆可以变成生物质燃料;在养殖业方面,秸秆可以实现青贮、氨化、微贮、颗粒饲料等应用;秸秆还可用于生产人造板、保温材料、纸浆原料、包装材料等。

  截至2021年底,临泽县建成秸秆饲料化加工企业、合作社16家,食用菌菌料加工企业5家,有机肥料生产企业4家,生物质燃料生产企业4家,新增秸秆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生产能力2.3万吨。

  废弃秸秆成为循环产业“香饽饽”,也助力农民增收。韩栋说,企业以每吨800元的价格收购,吸引了不少种植户主动送货上门。

  数据显示,2021年,临泽县全县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达28.3万吨,可收集量达23.22万吨,综合利用量为21.01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取暖做饭不再“烟熏火燎”

  过去在农村,人们取暖做饭一直绕不开煤和柴,屋内墙壁不多久就会被熏得黢黑。冬季来临,北方农村地区常见的火炕更是“大烟枪”,家家户户烧炕取暖,整个村子都会被烟雾笼罩。

  在有“镍都”之称的甘肃省金昌市,44岁的村民王成天对烧炕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挎着竹筐去捡麦草、煤块作为燃料;走进院子,黑烟顺着烟囱腾空而上,呛人的味道久久不散;新买的皮鞋没走几步就落满了灰;冬天睡觉,他要么冻醒,要么热醒,火灾隐患也让他睡不安稳。因此他总是向往城市的生活,借着孩子去城里上学的机会,一家人也在城里安了家。

  2018年,当地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倡导土炕换电炕,一开始村民们顾虑重重:费不费电?好不好用?安不安全?很少有人愿意换。

  技术人员上门细心解说,电炕可以随时随心调节温度,达到设定温度随即停止加热。为了打消村民们对电费的顾虑,技术人员将温度调到最高温,满负荷运载整整两天,算下来一个月电费才120元。

  一场“换炕”活动在当地兴起。王成天花了300多元把家里的土炕改成电炕,如今他觉得农村和城市一样好,每到冬天都会回到村里。“空气新鲜,感觉身体都更健康了。”

  金昌市自2018年实施农村土炕改造项目以来,累计完成农村土炕改造2.7万余户。2022年,金昌市还计划实施土炕、土灶、小煤炉清洁能源改造5000户。金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减少生物质燃料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在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红太阳社区,记者随机走访一户民居,主人蔡金兰介绍,家里几年前就通上了沼气,烧水、做饭、取暖用的都是沼气,相比天然气价格更低,比用煤球更干净,家里现在已经离不开沼气了,而这些沼气正是离家十几公里外一个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站生产的。

  有机废弃物掀起“绿色改革”

  因为家中玉米地出苗率仅一年就从八成提高到九成,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西河村村民徐志宝成了村里的“红人”。细问之下,他道出秘诀——沼肥。

  徐志宝使用的沼肥是他从离家两公里的凉州区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黄羊站用几车牛羊粪换来的。黄羊处理站将畜禽粪污、秸秆、尾菜、厨余垃圾等多种有机废弃物进行发酵处理制成沼肥。

  凉州区是农业大区,为了处理田间地头堆积的尾菜、牛羊粪污等,当地于2014年启动建设黄羊处理站。负责建设运营黄羊处理站的兰州新融环境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介绍,近年来该站点不断完善产业链,沼气用来供气供电,沼渣沼液等用来生产肥料。目前年可处理有机废弃物8万余吨,设计年发电量达650万千瓦时,已成为当地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类别和累计处理量最多的沼气化处理站点。

  “尾菜等通过处理,既可以生产清洁能源,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沼肥按土壤条件科学配比,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郭伟说,农村市场广阔,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广沼肥以逐步代替化肥,将让循环产业的根扎得更深。

  “以废换肥”的模式应运而生。农户可自行将有机废弃物送到黄羊处理站,并按一定比例兑换沼肥。从2018年起,徐志宝每年都去兑换沼肥。几年下来,使用过沼肥的土地变得松软,玉米产量提高。他习惯使用化肥的传统种植方式也随绿色实践而改变。

  “我以前也不懂啥叫绿色发展,现在村里不臭了,‘废物’也变成‘宝贝’,以后花钱我也愿意用沼肥。”徐志宝说。

  黄羊处理站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已逐渐在更多地区推广。当前五个站点预计可实现年处理区域有机废弃物29.1万吨,年产沼气1350万立方米,年产固态、液态有机肥12万吨,年发电1927万千瓦时。

  近三年来,凉州区落实相关企业补助资金7000多万元,培育从事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企业26家。一些企业在开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多重应用的基础上,仍在继续探索低温厌氧菌的技术运用,以增加冬季生物甲烷转化效率,实现更低能耗、更高产出。(记者 何问 王铭禹 兰州报道)

陕西:能源大省全力探索减碳发展

  地处中国西部的陕西省,有着能源大省之称,近年来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全力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绿色暖冬

  隆冬时节,室外温度低至零度。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渭水曲项经济适用房小区,45岁的赵海艳却穿着T恤、短裤在家中做家务。此时,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达到26摄氏度,宛若春夏。

  图为安装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山梁上的风力发电装置。(资料照片)

  “我们家有地暖,暖气足的很,一点不冷。”赵海艳说。这个共400余户的小区,是临潼区首个零碳、零排放的清洁能源供暖项目,也是临潼区首个“地热+”新能源供暖民生工程,2018年入住开始,居民们就能享受到“绿色暖冬”。

  临潼是“兵马俑的故乡”,其所在的关中地区是中国中深层地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绿色、可循环利用的新型能源,无季节周期变化,温度没有明显波动,输出负荷十分稳定,除去检修维护,基本上可以全年运行。

  “与以往的地热供暖技术相比,临潼此次采用的是全新的‘取热不取水’技术,不会对地下水带来任何污染。”临潼新区管委会主任王超说。在小区供暖站,记者看到,地热井中的高温地热水,通过换热设备加热供暖循环水,为千家万户带来温暖,换热后的地热尾水通过回灌井回注到同一热储层,实现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

  据介绍,1户居民每年使用地热供暖可减少标准煤3吨,减少二氧化碳约8吨,相当于每年植树30余棵。陕西省政府数据显示,在关中地区已有10余万户家庭享受到了绿色清洁的供热服务。未来几年,还至少将有60万户居民享受到地热能供暖,预计每年可减少标煤1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60万吨,相当于植树700万棵。

  使用这种绿色能源的尝试还为临潼带来了更多的额外效益。王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临潼新区7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核算,全面推广地热能开发利用可实现年收益约87亿元。其中年供热收益约18亿元,并带动提升周边城市建设附加值约10%至20%;年可交易碳排放权收益约15.2亿元;后期启动供冷系统,初步预算年收益约28亿元;地热源发电可全覆盖新区范围内用电,年收益约8800万元。“低碳环保,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们这路子走对了!”王超笑着说。

  绿色动力

  陕西榆林、宁夏宁东为核心的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区,是中国罕见的能源富集地区,化石能源储量约占全国的47%。近年来,这里不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金三角”位于毛乌素沙地,在多年流沙治理的基础上,一片片光伏电站拔地而起,一个个“大风车”在坡地上转动……区域内风光互补的电力系统已初步形成,为这一国家能源基地提供绿色动力。

  国家电网榆林供电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0日,榆林新能源上网电量累计202亿千瓦时,比2020年同期提升37%,在能源消费端减少煤耗910万吨,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500万吨、二氧化硫1.01万吨、氮氧化物4.25万吨、粉尘0.49万吨。

  这一能源富集区域,还尝试在碳捕集、储能以及排放综合管理技术等领域进行突破。国能集团国华锦能公司正在建设的“CCS”(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项目,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项目,2021年6月底已在榆林市锦界工业园区正式投运。

  在自身探索突破的同时,陕西还不断向世界输出绿色低碳技术。工信部发布的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公示名单显示,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业流程能量回收装置”位列其中。

  这一简称TRT的技术,是把一些已经无用的余压余热、硝酸尾气、工业废气等转化为有价值的机械能,从而驱动发电机发电。应用在工业领域,不仅能节约成本,还能实现绿色生产。

  “以5000立方米高炉为例,安装TRT装置后,每小时可回收余热余压能量约28000千瓦。目前,陕鼓动力已累计研制生产TRT装置1200多台(套),分布在国内乃至世界众多用户项目现场,装机总功率达21.5GW,每年可节约标煤4800万吨,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1.25亿吨。”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雪锋说。

  绿色物流

  位于陕西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于2019年投入使用,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智能物流中心之一,园区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标准足球场,通过采用大量立体堆垛存储技术、自动化分拣系统等设备,使其日均处理订单量超过50万件。与传统的物流产业园不同,这里处处可见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和“黑科技”。

  记者在现场看到,园区内所有屋顶都配备了容量为9MW的光伏发电设备,总计10万平方米的光伏屋顶占据了园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已开始并网发电,为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这些绿色电力白天可供园区办公照明使用,夜间可通过“汽车+车棚+充电桩+光伏”的项目试点,为新能源车充电。

  与“灯火通明”的传统物流仓库不同,“亚洲一号”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全部实现“黑灯瞎火”作业模式,借助京东智能控制平台,自动化仓库不需要开灯,订单到达后,系统自动从仓库调货出库,没有传输任务时,传输装置可以在1分钟内自动断电。据测试,平均1分钟智能设备通过“黑灯作业”可以省电2283度,相当于一户普通家庭一年半的用电量。

  货品包装的纸箱也与传统不同,西安“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区自动化立库负责人王凯说:“国内传统是使用5层瓦楞纸箱,我们目前使用的则是3层,确保每个纸箱的重量不超过400克,仅这一项每年就可以减少使用20多万吨纸浆。”

  打包环节的低碳科技也有不少,通过磁悬浮打包机、气泡膜打包机、枕式打包机、对折膜打包机等18种智能设备组成的全链路智能包装系统,实现了针对气泡膜、对折膜、纸箱等各种包装材料的统筹规划和合理使用,降低了包装材料的消耗。王凯说,这套系统有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精卫”,因为减排要像精卫,点滴成渊、锲而不舍。

  “我们正在不断探索,尝试各个环节的节能减碳,全力实现2022年建成我国物流行业首家‘碳中和’示范园区。”京东物流西安“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仓储负责人邢晓光说。(记者 姜辰蓉 付瑞霞 西安报道)

长三角:“绿色”创举为提升GEP积蓄动能

  跨域治水、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构建绿色发展相关联盟、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越来越多的“绿色”创举正为区域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提升积蓄动能。

  变“独角戏”为 “交响曲”,在流域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这一大问题上,长三角贡献出新方案。

  水利部太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长三角两省一市(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生态环境(厅)局、水利(水务)厅(局)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力求形成联保共治合力。该方案明确将一体化示范区和协调区范围内47个主要跨界水体纳入实施范围,其中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湖、汾湖等“一河三湖”是加强跨界水体联保共治的重点。

  “一个简单的水葫芦打捞工作,就能体现出跨界水体联保的重要性。”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太浦河镇级河长陈贤明介绍,三地未开展合作前,相当于各自唱“独角戏”,效率低而且水葫芦问题容易复发,加强合作后相当于奏 “交响曲”,治理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水利部太湖局还配合示范区执委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工作,支持示范区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意见;开展长三角地区典型跨界流域(太浦河)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此外,三省一市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加强机动车、船舶以及非道路机械等移动源污染协同治理,全面落实区域“三油并轨”,提前实施轻型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船舶排放控制区提前全面使用0.5%以下低硫油;建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推进区域臭氧与PM2.5协同防治联合攻关,推进区域41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共享,为“进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提供空气质量保障。

  示范区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示范区建设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示范区燃气专项规划等,其中燃气专项规划将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针对典型产业园、美丽乡村定制特色燃气供应子系统,实现示范区内城镇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到90%以上。

  除了政府“画蓝图”,示范区绿色发展还着力发挥企业、智库等社会力量作用。

  上海市青浦区委副书记、区长杨小菁说,目前青浦区已经引进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项目,未来还将积极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文旅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携手长三角高校共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推进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而在2021年6月,52家企业、协会、智库还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共同体,致力于探索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新格局。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生态治理上做出诸多有益探索,如上海市青浦区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区镇补偿和环保管家创新、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亮码经营等,但市场主体的力量还不够强。”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柏国强说。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生态环境治理要摆脱“吃药看病”的困境,企业必须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魄力去应对可能的“阵痛期”。

  “共同体成立不只是开个会,谈一些观点,更需要后续具体项目的落实和发展路径的探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陈建忠说,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良好的生态基底之上,湖区经济、综合交通、绿色产业等议题都是非常优质的研究方向,也是共同体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破题”的关键。

  “绿色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底色,我们不仅要在更大区域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更加有力地推进区域一体化治理保护。”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介绍说,2022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探索建立统一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标准,以及实施跨域共保的示范区绿色保险制度。

  据悉,在绿色金融领域,此前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相关部门已协同制定绿色金融评价定性指标体系,实现了区域绿色金融评价标准的基本统一。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将会同示范区执委会推进数字人民币创新试点工作、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示范区“三农”、小微企业绿色发展;支持示范区金融同城化服务创新发展联盟成立绿色金融专委会;持续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记者 胡洁菲 上海报道)

  《经济参考报》版面图

  终审:王小波

  主编:徐爱琴

  责编:吴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平凉灵台公安2022年春季全警实战大练兵全面启动 平凉灵台公安2022年春季全警实战大练兵全面启动
  • 敦煌研究院发布2022年莫高窟旅游开放公告 敦煌研究院发布2022年莫高窟旅游开放公告
  • 【甘快看】张掖开学第一课:消防“童”行 安全伴成长 【甘快看】张掖开学第一课:消防“童”行 安全伴成长
  • 【甘快看】甘肃酒泉:开学啦!一起向未来 【甘快看】甘肃酒泉:开学啦!一起向未来
  • 【“飞阅”中国】春日七彩丹霞斑斓多姿 【“飞阅”中国】春日七彩丹霞斑斓多姿
  • 兰州公交人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兰州公交人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 【小康路上看老乡】古浪县奶产业借势“勃发” 【小康路上看老乡】古浪县奶产业借势“勃发”
  • 【小康路上看老乡】富民新村女羊倌的新生活: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小康路上看老乡】富民新村女羊倌的新生活: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双碳”绿色转型调查|绿色实践创生“
2   平凉灵台公安2022年春季全警实战大练兵
3   甘肃省2022年上半年自考网报于3月3日开
4   金昌市扎实有序推进春耕备耕各项工作
5   甘肃肃南:130余头白唇鹿现身祁连山北
6   “最有爱的一天” 嘉峪关市112对新人领
7   嘉峪关市消防救援工作会议召开 赵宝毅
8   政协嘉峪关市第十届委员会 各专门委员
9   政协嘉峪关市第十届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
10   夯基固本聚合力 踔厉奋发谋新篇——202
11   嘉峪关市政协十届一次常委会召开 王毅
12   王赋在嘉峪关酒泉调研时强调 推动各类
13   临夏市:冰雪“冷资源”持续释放“热能
14   中共定西市委组织部关于干部任前公示的
15   定西市委农村工作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