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绘好陇原乡村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乡村规划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以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甘肃地处祖国内陆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多样,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这是对大美甘肃的形象概括,也是陇原乡村多姿多彩的自然底色。在撕下“苦甲天下”历史标签后,甘肃迈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把乡村振兴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精心描绘乡村振兴的甘肃画卷
甘肃省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全力打造康养旅游乡村。
深化“三性认识”
树牢乡村规划理念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必须先行。作为地方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乡村规划在乡村振兴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好规划,真正做到发展有遵循、建设有抓手、振兴有蓝图。
深刻领悟乡村规划的“政治性”。乡村规划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大事要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乡村规划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做到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强调“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足见乡村规划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之重。甘肃省高度重视乡村规划,相继出台《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积极有序推进全省乡村规划编制工作,2021年完成2321个实用性乡村规划,甘南州安果村、美武村,武威市新陶村、三陶村等村庄规划入选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
准确把握乡村规划的“引领性”。乡村规划是乡村未来建设的蓝图,也是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先导工程。编制好乡村规划,对于统筹配置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类资源,合理布局乡村住宅、产业、耕地、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保障和支撑作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尤其是当前正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要通过规划的引领,方能有效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否则就是“新瓶装旧酒”,重复昨天的故事。为此,必须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巧心,绣出乡村建设的品色、品位和品质。
切实增强乡村规划的“紧迫性”。甘肃作为传统农业大省,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突出短板,尤其是乡村规划基础比较薄弱,存在村庄建设无序、用地低效、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乡村规划体系与国家要求、人民期盼、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既转又赶”的甘肃更没有试错空间,唯有走好乡村规划这步“先手棋”,才能避免弯路、加速追赶,实现陇原乡村振兴在千帆竞发中并进争先。
优化“四美融合”
引领乡村美丽蝶变
乡村规划是法定规划,是乡村地区进行各类开发建设的法定依据。编制乡村规划必须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通盘考虑城乡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乡村规划体系,着力打造“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融合的美丽田园乡村。
塑造乡村形态之美。乡村之美,美在特色。我们立足甘肃地域广阔狭长、气候类型多样、地区差异较大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着力勾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彩“陇原风情画”。一是突出区域性。综合自然环境、发展条件、文化传统等情况,按照河西走廊、中部沿黄、甘南高原、南部秦巴山、陇东陇中黄土高原五大区域,科学布局乡村空间形态,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任务和举措,力求乡村规划体现地域特色,形成错落有致、五彩缤纷的整体格局。二是突出多样性。结合打造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5种县域类型,在综合分析乡村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基础上,针对全省生态脆弱、地灾多发的实际,将全省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搬迁归并和“看不准”5种类型,引导乡村科学编制规划、促进特色发展。集聚提升类村庄重在挖掘比较优势,强化产业支撑;特色保护类村庄重在挖掘历史文化等特色优势,发展壮大乡村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城郊融合类村庄重在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城镇后花园;搬迁归并类村庄重在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近期无法搬迁的,通过农村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等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搬迁归并后的村庄原址及时复垦或还绿;“看不准”类村庄原则上先不安排建设项目。三是突出差异性。农村不是城市的翻版,而是别有风格、另具韵味的田园。应立足环境条件、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不搞“一刀切”模式,引导各地科学把握村庄分类标准,逐村分析、精准确定村庄类型,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的差异化,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同质化,最大限度避免“再次落伍、二次浪费”,避免农村“不像农村”的现象发生,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厚植乡村产业之美。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应是乡村规划的着力所在,需要统筹谋划好产业选择、建设用地、项目布局等,引导乡村地区向内涵式转型发展。一是立足特色优布局。结合乡村资源禀赋,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的原则,合理安排村庄产业发展空间,注重规划“留白”,有效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层次。二是突出集聚优布局。统筹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完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布局,引导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对空心村、闲置宅基地、撂荒地、废弃建筑等,采取整治、复垦、盘活、撤并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效益。三是深化融合优布局。依托乡村发展基础条件,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通过规划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集中连片、深度融合、集聚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着力构建产业融合新体系。
赋能乡村生活之美。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编制乡村规划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破解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等突出短板弱项,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一是聚焦畅通畅行。甘肃地广人稀,大部分村庄点状分布、村民居住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在乡村规划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快推进乡村道路路网、自然村组道路通硬化路,实现农村公路建设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真正把产业路、旅游路、致富路修到群众家门口和心坎上。二是聚焦服务配套。抓好乡村规划与县城、中心镇规划有效衔接,因村制宜明确村域公共服务设施选址、规模、标准等要求,引导城镇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电商网点等设施配置,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融合发展的格局,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三是聚焦生态保护。突出以规划提升农村“颜值”,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治理,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空间布局,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厚植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乡村底色。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稳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让良好人居环境真正成为农民生活的增长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四是聚焦发展安全。深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滑坡、泥石流、旱涝等各类灾害的影响,划定乡村灾害风险管控边界,明确综合防灾减灾措施,筑牢农村安全“防火墙”,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彰显乡村人文之美。乡土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编制实施乡村规划,必须既注重塑形,更注重铸魂。一是延续文化根脉。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在规划中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制度规定,加强各类建设风貌管控,不搞大拆大建,全力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原始风貌,保留乡土韵味,留住田园乡愁,突显乡村本色,实现“看山望水记乡愁”。二是激活文化内涵。健全村庄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机制,深入挖掘陇原乡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规划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面貌,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三是放大文化效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全局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以农(牧)耕文化为魂、田(草)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乡村旅游产业,推进旅游专业村、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业态扩面提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体现地方人文的文化旅游精品,持续扩大甘肃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强化“五力支撑”
抓好乡村规划落实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在乡村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总结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着力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约束性和统筹性,确保乡村规划和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美丽乡村。
增强底线约束力。对照规划约束性指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只增不减,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持生态主体地位,将不挖山不填湖不毁林、保护好乡村山水格局和田园草原风光作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呵护好农村一方水土。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等,合理框定乡村建设边界,严格规范村庄撤并,防止乡村布局散乱、无序蔓延。
注重示范引领力。抓工作关键要有示范引领性的工作抓手。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国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部署要求,甘肃启动实施了“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着力打造5个示范市、10个示范县、50个示范乡、500个示范村,力争2023年底,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实现应编尽编。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完成3996个发展类村庄的规划编制,创建50个示范乡镇,同步开展市县创建行动,示范带动全省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新突破。
激发群众内生力。村民是乡村的主人,在规划编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发言权,只有村民真正参与进来,规划才接地气。工作中,我们充分尊重村民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充分考虑村民有关诉求,充分调动村民全程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乡村规划“看得懂、记得住、能落地、好监督”。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村民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村民知情大会、征求意见会、规划成果公示等多种形式,广泛调动村民出点子、提意见,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切实编制出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乡村规划。
发挥社会群策力。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积极鼓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规划师、建筑师、匠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继续发挥乡村规划技术联盟和联盟成员单位专业人才、技术力量优势,引导“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进村入乡,持续开展“送设计下乡”活动,为全省乡村规划体系构建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加强村庄规划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乡村规划竞赛等活动,推动形成一批乡村规划设计典型案例,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
提升规划执行力。规划一经确定,就具有法律效应,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坚持刚性约束刚性落实,建立健全政府统筹推进规划落地的工作机制,规划一个、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决不让规划成为挂在墙上的“图画”。引导各级领导带头遵守规划,严防“翻烧饼”“瞎折腾”,严禁“先上车后买票”“先建设再调规”,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相关新闻
- 2022-02-26武威市与甘肃文旅产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022-02-26“省考”今起报名 甘肃省计划招录2364人 3月26日进行公共科目笔试
- 2022-02-26甘肃省金融机构多举措助力“四强”行动
- 2022-02-252022年甘肃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兰召开 张世珍出席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