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脚印都镌刻着使命与责任——平安嘉峪关建设纪实
原标题:每个脚印都镌刻着使命与责任
——平安嘉峪关建设纪实
夜幕降临,嘉峪关公安民警走上街头,开展治安巡逻(2021年4月30日拍摄)。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首席记者苗丰俊摄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张芳芳苗丰俊
皑皑祁连、巍巍雄关,蓝天白云、戈壁驼铃……嘉峪关这座西部明星之城,正以平安祥和、意气风发的姿态开创未来,带给人们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围绕平安中国战略目标,落实平安甘肃建设部署要求,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为抓手,下大力气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平安嘉峪关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回望平安创建之路,嘉峪关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镌刻着使命与责任,记录着踏实与坚定。”嘉峪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李亦军表示,平安嘉峪关建设为经济发展赋能、为社会事业夯基、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走出了一条积小安为大安的平安建设之路……
做实“微服务”撑起“大治理”
“您好,这里是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请问您需要什么帮助?”在嘉峪关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大厅里,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到不少市民群众打来的电话,亲切问候声和专业的答复声此起彼伏……
“我们小区暖气不热,物业联系不上,该怎么解决?”“我们小区的下水管道漏水,请您协调解决一下。”凡打进社会管理服务中心“12345”民生服务热线的电话,都是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反映。
嘉峪关市秉承“服务为先”理念,整合全市政法、综治、信访以及涉及民生等部门的公共资源,做实做细点点滴滴的“微服务”,搭建起集“综合性、服务性、及时性、规范性”于一体的“大治理”服务平台——“12345”民生服务热线,全天候为市民群众提供报警求助、政务咨询、投诉举报等多项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几年来,通过不断拓展“12345”民生服务热线联动效能,极大调动了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高效联动治理模式。热线运行至今,诉求事项转办率97.8%,办结率96.8%,群众满意率98.8%。
“我们聚焦社会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不断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提质升级。”嘉峪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胡玉廷介绍说。
为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各环节得到实质性解决,嘉峪关市专门建立了网格治理党建联系点制度,平安领导小组领导联系大网格党组织,政法部门副处级以上干部联系小网格党支部,社区“两委”委员联系网格员、楼栋(院落)长。
在基层社区建立由党组织牵头联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治理的机制,组建群防群治工作队伍,培育群众自治工作力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多点开花、创新发展。疫情防控期间,基层社会治理迸发出的活力,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平安就在自己身边。
与此同时,嘉峪关市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积极构建“横向联合、纵向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进一步深化“33345”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三大平台、三大工程、三项机制、四项服务、五项保障)。
——全域启动“三官一律”(检察官、法官、警官、律师)进社区、村镇工作,实现法律服务事项多渠道受理、全过程监督、高效率办结。
——创新推行“办事预约制”“错时工作制”和“时间银行”等机制,使服务管理的触角向基层无限延伸。
——激发酒钢集团公司等国有企业和河西建材等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深入开展平安作业区、平安班组、平安市场等创建活动。
……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经全市通过试点培育和总结提炼,形成了“12345网格服务”“3688社区微治理”“三驾马车驱动居民自治”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域社会治理嘉峪关经验,有力推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发展。
构筑“小平安”促进“大和谐”
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
2020年12月2日,嘉峪关市公安局明珠路派出所紫轩社区警务室主任张晶之在巡逻途中接到了居民王大妈的电话。
“王大妈,您有什么事吗?”
电话那头,王大妈支支吾吾地说了几句话便挂断了。
“今天大妈怎么了,该不会遇到什么事情了吧。”张晶之心里有点担忧,随即将电话拨打过去,但电话一直占线。
“千万别有事!”张晶之匆忙赶到王大妈家门口,明明听见屋里有人说话,他却怎么也敲不开门。
这时,张晶之脑海里突然闪现王大妈可能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念头。他一边敲门,一边向王大妈喊话:“您是不是和陌生人通电话,千万不要上当受骗!”随后,张晶之联系到王大妈的儿子迅速赶来打开房门发现,王大妈家的茶几上摆着两张银行卡。张晶之立即制止通话,避免了一起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
张晶之只是嘉峪关广大社区民警的普通一员。作为活跃在百姓身边的社区民警,他们把市民群众的安危记心间,把守护平安的责任扛肩上,切实发挥基层平安建设主力军作用。
嘉峪关市公安局启动立体化防控新机制,突出“多警融合、一警多能”,70%警力下沉基层参与巡逻防控,构建起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交警、特巡警、派出所警力为骨干,社会各类巡防力量共同参与,“点、线、面融合联动,外部、内部、核心圈层层过滤”的大巡防新格局。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辆警车就是一座灯塔、一名民警就是一个标兵,全市公安机关从护校安园、便企利民、“无字创建”等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社会面见警率、治安控制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全市政法队伍牢固树立以“小平安”促“大和谐”的理念,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制定完善平安嘉峪关建设工作规则和办法,健全定点包抓、定期研判、联合调处等制度机制。
在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嘉峪关市按照“做表率、强统筹、勇担当、创一流”四个标准,刀刃向内、自我革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规定动作”、创新性谋划实施了“自选动作”,全市政法队伍以素质能力的提升、政风警风的纯净、执法为民的担当,开创了平安嘉峪关建设新局面。
现如今,以政法队伍为支撑的技术防控网、治安巡逻网、风险预警网、公共安全网、社会共治网、处突维稳网“六张网”在嘉峪关初步形成,社会治理资源有效整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和打击治理违法犯罪的能力有效提升,平安建设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激活“小细胞”迸发“大能量”
“社区建立网格站,网格信息真方便,有事就找网格员,群众办事不麻烦。”这是嘉峪关居民自编的一个顺口溜,道出了网格化服务给居民带来的便利。
“您好,是网格长吗?我们楼栋门的门锁坏了,您能帮我们处理一下吗?”新华社区的网格长张仲梅经常接到居民这样那样的电话,在她的网格长民情日记本上,满满地记录着网格里发生的大事小情,每一次网格巡访、每一起纠纷化解、每一件事项办理、每一处隐患排查,她都详细记录在案。
随着网格化服务管理在基层的延伸,像张仲梅一样的网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为确保一方平安奔走不息,用忠诚和责任织成了一张大网,夯实了平安嘉峪关建设的基础,以基础稳撑起全局安。
在此基础上,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以小细胞覆盖大领域、以小平安带动大和谐”创建思路,在社区、校园、企业等领域开展“平安和谐细胞”和“无邪教”“无毒品”等“无字头”社区、行业创建活动,激活平安和谐“小细胞”,迸发社会治理“大能量”,稳固形成了社会治理的点阵布局,实现“公共服务在网格落实、矛盾风险在网格化解、群众满意在网格实现”的网格化治理目标。
嘉峪关市还从生物界最精微的结构体系之一——蜜蜂的“蜂巢”中获得启示,力戒单线、僵化、刻板的思维模式,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力和创造力,从整体化、结构化、多元化、温情化、甜蜜化“五化”着手,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多元解纷合力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机制进一步优化,群众法治意识普遍增强,有效推进“诉源”治理和“无讼社区”创建。
“有事找律师、服务家门口。”嘉峪关居民对“律师进社区”活动赞不绝口。政府聘请社会律师进驻全市31个社区和3个镇,为居民调解婚姻家庭、乱倒垃圾、房屋漏水、侵占公共用地等各类矛盾纠纷,解答涉及赡养、继承、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有效发挥了法律“高参”作用,让居民从信“访”转变为信“法”。
为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嘉峪关市在每个社区派驻检察官、律师等服务力量,由社区统一进行管理,为群众提供案件咨询、法律服务。将治安防范力量下沉到每一个社区,每个社区成立1个警务室,形成“一区一警两保安多联防”的治安防范模式,24小时全天候开展巡逻防控,忠诚守护百姓的幸福安康。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嘉峪关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建立一系列平安建设制度机制,探索开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道,写下一串串“为人民谋幸福”的温暖注脚。
相关新闻
- 2022-01-06“小细胞”汇聚“大平安”——听网络“大V”讲天祝政法大提升
- 2021-12-29甘肃省公安厅与兰州市携手共建更高水平平安兰州 系统精准保障“强省会”见到平安新气象
- 2021-12-21甘肃多个市县和集体个人获平安中国建设表彰
- 2021-12-21甘肃多个市县和集体个人获平安中国建设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