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渭源:“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 吴鲁 韩艳琴 郑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渭源县大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打造一支谋事有想法、干事有激情、共事有担当的干部队伍,全方位培养、引进、留住、用好人才,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幸福、生态、创新、法治、效能“五新”渭源和开启“十四五”新征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建章立制,优化人才环境
严格实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双正职”组长制度,制定出台《中共渭源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保障、评价、激励、流动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环境、引才环境,提升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让优秀人才留得住、干得好。为22名正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发放“陇原人才服务卡”,为持卡专家人才提供更加精细、优质、高效的服务。及时发放县管领军人才、县管拔尖人才津贴。
按需引才,夯实人才基础
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和“陇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归雁工程”的意见》《渭源县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办法(试行)》等文件,全面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大教育、卫生等行业各类优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以政策“洼地”形成人才“高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合作机制提质增效。为教育、卫生、宣传部门引进30名急需紧缺人才。招录“三支一扶”、西部志愿服务、农村“特岗教师”、定向培养医学生计划76名,引导60名大学生到企业服务。柔性引进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63名,设立马铃薯、中医药等八大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立青年人才培养基地2个,吸引420多名渭源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或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探索实施“双招双引”模式,引进招商引资企业8家,引进种植、养殖、文化旅游、建筑工程等专家人才16名。同时,组织县内企业与京东、苏宁易购、天猫等国内知名网销企业合作,培养电商人才30余名,带动发展电商主体100多家。
搭建平台,培育本土人才
依托省级重点人才项目,积极搭建集聚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讲、“下基层”送的方式,全面实施草牧业人才基地、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特色产业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重点人才项目,大力培育本土人才、乡土人才。柔性引进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高层次人才10名,县级高层次专家人才12名组成培训讲师团队1个,采取“课堂讲授+现场观摩+成效比武”的方式,举办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各类人才培训班25期,培训中药材、马铃薯、蔬菜、食用菌种植大户及合作社带头人等2000名。组织50名在岗乡村医生、70余名乡镇卫生院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修培训学习。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教师培训1650人次。
学研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集体经济发展、乡村现代治理等方面的长效引领作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人才提升、工业强县人才促进和文化旅游人才创新“五大工程”,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全面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组织市县73名农业科技人才组成16支农业专家服务队,109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采取“专家服务队+实用人才”“项目+基地+培训”的模式,赴全县16个乡镇217个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400多场4100多人次。依托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和中医药、马铃薯等八大特色产业服务工作站,积极搭建企业人才交流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养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和本土人才,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选拔聘用20名“三区”文化工作者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相关新闻
- 2021-12-17【甘快看】山丹:“小产业”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 2021-12-17【甘快看】宕昌: “万企兴万村”为乡村振兴蓄势添能
- 2021-12-17【甘快看】武都:把群众的“民情订单”变“满意清单”
- 2021-12-17【甘快看】会宁:“四改”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