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甘肃两处仰韶聚落遗址入选“考古中国”

21-12-02 18:28 来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辑:陈世赟

  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包括甘肃庆阳南佐遗址、天水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在内的5个遗址入围,其余三个项目分别是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河北张家口邓槽沟梁遗址。

大地湾之后又一重要考古发现

  圪垯川遗址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镇,渭河支流南河和松树河交汇处,西距大地湾遗址约15公里。2021年清理包括仰韶、齐家、汉、宋、明时期遗迹950余处,包括墓葬88座、灰坑598处、房址83座、灶60处、沟12处、环壕3条,窑6处、活动面70处,窖穴29处。

  发掘区正摄影像及不同时期遗存分布

  史家类型时期大型环壕聚落布局

  仰韶时期遗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自仰韶早期延续至仰韶晚期。仰韶早期史家类型大型环壕聚落保存相对完好,面积8万平方米左右。聚落中心为广场(分布零星墓葬),周边为向心分布的成组房屋(房屋间有窖穴),外围为近圆形环壕(三重环壕)。环壕外东南部疑似有陶窑区,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区,显示该聚落有明显的功能分区。环壕内目前共确认房屋100余座,已发掘60座。房屋均为方形半地穴式,由门道、地面、墙壁、灶坑、土台、平台、柱洞等组成。大型房屋约100平方米,中型房屋约20-50平方米,小型房屋约10-20平方米。房址的布局以紧靠广场的东、南、北三座大房屋为中心(西部破坏严重)成组分布,每组房屋由1座大房屋及5-38座不等的中小型房屋组成,大房屋门道指向广场,中、小房屋门道大多指向大房屋或广场。

  大房屋F43为中心成组房屋的分布

  大型房屋F43

  中型房屋F38

  小型房屋F41

  房屋间分布圆形或方形的窖穴,口小底大,袋状平底,大部分窖穴四壁经黄泥涂抹加工。中心广场发现该时期大型粮仓一座,粮仓为圆形袋状窖穴,容积近60立方米,底部保存近0.4-0.6米的炭化粟黍遗存,经计算至少在10立方米左右,粟黍遗存之下有一层木炭,可能有粮仓下垫木已炭化。墓葬主要分布在中心广场西南部,形制为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一侧有侧坑,少量的瓮棺葬,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和二次合葬,随葬品位于侧坑内和人骨周围。环壕经解剖发掘确认为三重环壕,人工挖掘形成,形制规整,局部塌落,内、中、外三层环壕平行分布,内侧环壕较窄且浅,外侧环壕最宽且深,三层环壕右内向外逐渐加宽加深,剖面呈口大底小呈“U”型。

  半坡类型晚期墓葬M88

  半坡类型晚期M70出土器物组合

  仰韶聚落出土遗物包括陶、石、骨、牙、蚌壳、动物遗存、炭化植物遗存等。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少量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大部分为彩陶,夹砂陶饰有线纹、绳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等。器型有尖底瓶、平地瓶、圜底盆、曲腹盆、平底盆、圜底钵、平底钵、侈口筒腹罐、葫芦瓶、瓮及器盖等,骨牙器主要为锥、笄、镞、项饰等。石器主要包括穿孔石刀、石斧、石铲、石钺、石球、玉权杖头等。炭化植物遗存鉴定以农作物粟黍为主,且以黍为多。动物骨骼遗存鉴定主要包括家养动物猪、狗和野生动物鹿、狍等。

  半坡类型晚期灰坑H408出土尖底罐

  半坡晚期房屋F37出土葫芦瓶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国科在发布会上表示,仰韶早期史家类型环壕聚落面积约8万平方米,碳十四测年绝对年代为6100-5600 BP,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之一。是陇西黄土高原继大地湾遗址之后又一重要考古发现,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证实本区域与关中和中原地区一样是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史家类型大型粮仓及保存的粟黍遗存,对研究仰韶早期人群农业种植、农作物加工储藏技术、人类生业经济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探讨中国北方地区粟黍作物驯化后粟黍农业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庙底沟时期T0508②出土石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教授认为,以往陇东地区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在华夏文明起源探索过程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从目前来看,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部分分布在陇东地区,这也说明了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表示,通过圪垯川遗址丰富的半坡类型晚段向庙底沟类型早期过渡的遗存,可以清晰地看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的转变和聚落的演变,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庙底沟文化的形成可能以陇东黄土高原为中心。

  仰韶文化晚期一处高等级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行政村南部,坐落于泾河支流蒲河和马莲河之间的董志塬上,海拔1300—1400多米。遗址于1958年调查时发现,2001年确立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199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两个阶段6次发掘,共揭露面积1300㎡,发现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最重要的是揭露出一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墙宫殿式建筑F1,室内面积达630平方米。2014和202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重点勘探,共勘探面积22万平方米,在F1周围有9座时代不明的大型夯土台,俗称“九女万花台”,勘探发现“九台”外围有两重环壕。初步认为遗址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遗址地貌

  遗址地理位置图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6-10月,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南佐遗址展开新一轮的考古工作。本年度批准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分为F1所在大型夯土建筑区和1号夯土台西侧两个地点。大型夯土建筑区发掘面积850平方米;1号夯土台西侧发掘面积220平方米,共发现房子7座,灰坑22个,此次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同时还开展了年代学、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遥感、土壤微结构、残留物分析、陶器科技分析等多学科研究工作。

  大型夯土建筑区全景

  此次发掘发现了主次分明的大型夯土建筑区和大型夯土建筑F1。大型夯土建筑区遗存整体属仰韶文化晚期至庙底沟二期早段,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以F1和东侧附属联排式房屋F3、F5、F6的本体结构为代表,这些房屋停止使用后均以夯土填实,碳十四测年距今约5200~4850年。第二期以F2、F4、F7为代表,距今约4850~4600年。其中F2为第一期房屋停用后夯填时预留的祭祀仪式性场所,其西侧室外烧结面上还发现一处河流形遗迹。第三期以打破F4、F7的“灰坑”类遗存为代表,底部常有石板、石块,排列整齐,性质不明。

  F2北部④层烧结面

  F2出土白泥条附加堆纹夹砂陶罐

  同时,本次发掘初步了解了一座大型夯土台及其壕沟的结构。1号夯土台现存平面近长方形,残存面积约880平方米,残高2-3米。其西侧壕沟局部宽约20米、深约10米。其营建方式为先挖出生土沟,再在沟壁和底部夯筑2-4米厚的护壁。壕沟所出陶片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测年距今4850-4500年。夯土台年代与壕沟基本一致。

  一号夯土台西侧壕沟区照片

  通过初步调查和勘探,在遗址的东、南、北面找到了“外环壕”,“外环壕”内面积约600万平方米,仅“九台”围绕的核心区就有约30万平方米,是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一处高等级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大型宫殿式建筑F1仅室内部分就达630平方米,体量规模在同时期无出其右。“九台”对称分布且位于聚落中央、宫殿区位于九台北部中央、主宫殿式建筑F1位于“宫殿区”中央,其布局之严整前所未见。“九台”和宫殿式建筑的庞大体量、台外壕沟和夯护设施之巨大规模,也都前所未见。凡此都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具有王者气象,显示陇东地区当已进入早期国家或者文明社会。

  本次发掘还出土了大量祭器或礼器。F2堆积中出土大量白色堆纹陶、白衣陶、白陶、黑陶、朱砂彩绘陶,大型彩陶罐、带塞盖喇叭口平底彩陶瓶等,以及“九曲黄河”形遗迹,在黄河中游同时期罕见或者不见,F2出土较多涂朱砂的石镞、骨镞,可能类似后世周天子赏赐诸侯的“彤矢”。出土的动物骨骼主要属家猪和鹿角,也有少量绵羊骨;还出土大量水稻遗存。这些遗存均具有浓厚的祭祀和礼仪色彩,显示出南佐遗址当为探索早期中华文明的关键性核心遗址之一。

  F2出土彩陶罐

  南佐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陇东地区已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员认为,南佐遗址非常罕见,刷新了我们对仰韶文化的认识,大型彩陶罐非常显眼,加上大量带有礼器性质的陶器的集中发现,提醒我们以往对仰韶文化发展高度的理解可能不够全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研究员认为,从目前所见的仰韶晚期的建筑遗存来说,南佐F1是目前所知最大的,结构最复杂、最讲究的建筑遗存。遗址规模之大,建筑之讲究,在整个黄河流域都很少见到。F2还发现发现的以白陶、彩陶尊、白彩堆纹陶器等为代表的大量礼器的发现十分重要,这在其他地区是非常少见的。南佐遗址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陇东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的看法,同时对了解陇东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带盖塞小口平底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弛教授用四个前所未见来说明南佐遗址的重要发现的意义。南佐遗址发现的一组大型建筑,仅F1面积达630平方米,还不算周围的附属建筑,这是前所未见的;F2出土的一坑特殊器物和遗存都是前所未见的;九个夯土台与两重环壕围起来的核心区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与同时期的良渚宫城莫角山相当,规模非常大;整个遗址面积600万平方米,是二里头遗址的两倍,比石峁遗址多出200多万平方米,是前所未见的。当然,遗址的面积仍需要进一步确认,但就目前所知的一些线索,南佐遗址将来会是一个世界遗产级别的遗址。

  各位专家和国家文物局领导一致表示,南佐遗址需要做长期、持久性的工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遗址面临的保护问题非常严峻,刻不容缓,需要做好保护大棚建设和遗址保护规划,以便后期工作。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表示:“考古中国”项目国家文物局已经发布了12期,总共有40个项目入选,包括之前的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天祝吐谷浑王族墓葬在内,甘肃已有4个项目入选,位居全国第四位,也可以看出甘肃在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圪垯川遗址和南佐遗址的发现,对完善甘肃东部黄土高原和关中地区在仰韶文化谱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下一步将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将南佐遗址做成一个持久性的考古项目,将进一步与庆阳和西峰协调做好遗址保护,在此基础上做好后续的勘探、发掘和学术研究,将遗址的面貌和价值一步步地揭示清楚,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找到它应有的地位。作为对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意义的圪垯川遗址,甘肃省文物局同样会做好它的保护和后续研究工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甘肃省委宣讲团在各地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甘肃省委宣讲团在各地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街头门店叫卖声起 大型商超客流日增 疫情之下兰州商贸服务业逐渐恢复 街头门店叫卖声起 大型商超客流日增 疫情之下兰州商贸服务业逐渐恢复
  • 甘肃省政府出台意见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支持兰州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甘肃省政府出台意见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支持兰州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 甘肃两处文化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再添实证 甘肃两处文化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再添实证
  • 尹弘在兰州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强调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努力在新时代书写砥砺奋进的青春答卷 尹弘在兰州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强调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努力在新时代书写砥砺奋进的青春答卷
  • 甘肃省确定“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现更多“从0到1”原创性突破 甘肃省确定“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现更多“从0到1”原创性突破
  • 图解|失业保险金上哪儿领?这里查! 图解|失业保险金上哪儿领?这里查!
  • 图解丨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图解丨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陇人相·136期】画老房子的张盈:那些
2   5000多年前“宫殿”“粮仓”再现——2
3   甘肃:中医药抗疫有良方
4   黄河流域九省区共同发布“十四五”教育
5   甘肃盼与游客“陇上相遇”差异化乡村旅
6   甘肃发布“十四五”科创规划:推动更多
7   甘肃五年办20多个文物外展 将加强国际
8   第二届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举办
9   奋力谱写凉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武威凉
10   【乡村·新关注】庆阳环县:小村庄之变
11   【乡村·新聚焦】战胜命运与定西马铃薯
12   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甘肃省各级法院
13   甘肃省司法厅创新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工
14   “十四五”期间 甘肃省科技创新这么做
15   甘肃省到2035年全省居民将均等享有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