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
全面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任务。
坚持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统领,以“一园四带” 国土绿化造林工程为抓手,完成林草生态修复121.39万亩、新增人工造林1.21万亩。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控煤控烟控尘、改炕改灶改暖等综合管控措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中药材、食用菌、肉羊肉牛“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组织实施现代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国家区域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等重点农业示范项目9项,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2万亩以上,牛羊饲养量达到104万头(只)。
培育寺沟村高原夏菜、四坝村马铃薯、双泉村马产业等产业示范基地15个。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与12家企业达成新能源及关联产业开发协议,落地实施河北焰中、甘肃天聚2个并网光伏项目和绣花庙风电场项目,全县风光电装机规模达到24.7万千瓦……
今年以来,山丹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将“两山”理论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定盘星,对标对表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对山丹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的发展定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三新一高”的发展思路和方法路径进一步清晰。
生态工业 撑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在张掖LNG储备中心项目施工现场,大型工程机械有序作业。“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LNG储罐外罐已经完工,现在正在进行内罐铺设,预计月底达到储气能力。” 张掖LNG储备中心项目办副主任谢玉印介绍。张掖LNG储备中心项目估算总投资4.2亿元,是甘肃省规划建设的6个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河西地区主要天然气应急储备库和重要战略能源保障基地,可日生产液化天然气350吨,年生产能力可达12万吨,新增就业岗位90余人。
今年以来,山丹县着眼于县域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突出项目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紧扣绿色转型目标,加快推动“风光火氢醇”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两园一港”军民融合产业园、“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河北焰中和甘肃天聚2个49.5兆瓦并网光伏发电、新唐矿业公司年产90万吨原煤矿井扩建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按照“一园两核三片区”发展布局,突出山丹军马场和焉支山景区“双核”带动作用,谋划实施山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马场高铁站等文旅项目20项,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智慧农业 纾解高质量发展“瓶颈”
在位奇镇四坝村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里,一条条铺设在畦垄上的滴灌带如一根根脉络,为每一株植物精准输送着水分和养料。
四坝村有耕地7000亩,属马营河流域井河混灌区,原有的2眼机井无法正常使用,“水”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该村农业产业的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山丹县投资1625.4万元在该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建设项目,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5万公斤,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277万元,为全县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建设推广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山丹县结合实际,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中药材、食用菌、肉羊肉牛“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组织实施现代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国家区域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等重点农业示范项目,大力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新建戈壁农业1.6万亩,培育寺沟村高原夏菜、四坝村马铃薯等15个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组织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绿色环境 赋能高质量发展“底色”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景更美了……”说起近年来山丹的变化,无论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还是曾经到过这里的游客,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是山丹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丹县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制定下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意见》《山丹县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谋划申报涵盖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面项目89项,总投资222.5亿元,促进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4.52万亩,组织实施“一园四带”生态示范建设等重点生态项目27项,完成人工造林1.21万亩、封山育林11.8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21.3%以上。县污水处理厂设施维修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农作物肥料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40%和86%,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起了更加坚实的绿色屏障。
通讯员 石晶 图/文
相关新闻
- 2021-09-27漳县:电商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 2021-09-08【小康圆梦·看甘肃】武都:石早花的电商致富路
- 2021-08-05金塔:“电商快车”助力乡村振兴
- 2021-07-27漳县:电商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