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甘肃向您递上一张“文化名片”
原标题:《今日聚焦》——甘肃向您递上一张“文化名片”
一座座石窟里,古老文化插上“数字翅膀”焕发生机;一枚枚简牍里,看两汉风云观丝路千年;一本本杂志里,流淌着读者40年的时光和情怀……这些鲜活的文化符号,让“甘肃名片”更加亮眼、更有分量。
文化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甘肃拥有深厚的历史资源禀赋,拥有众多璀灿瑰丽的文化珍宝。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考察时,第一站就来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既是对甘肃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视,更是对甘肃弘扬文化瑰宝、坚定文化自信的激励和鞭策。两年的时间里,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守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磅礴力量。今天,演播室请到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张景峰,为我们解读甘肃文化名片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敦煌和嘉峪关两地的文物守护者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守初心、担使命,在保护与修复中让传统文化绽放光彩。敦煌研究院2020年底投运的国家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可以模拟零下30℃到60℃的温度,10%到90%的相对湿度,以及风、雨、雪、光照等一年四季的各种气候条件,推进了敦煌文化遗产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同样运用在嘉峪关长城的保护中,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通过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等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危害因素对长城造成的破坏。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对嘉峪关关城和境内43.6公里的长城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缮,解决了长期危及文物本体安全的病害因素。
在纸张面世之前,中国人利用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这两种材料合称为“简牍”。我省处在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1907年以来,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又以汉简为最,总量达7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甘肃简牍既是我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甘肃简牍博物馆也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弘扬简牍文化、展示简牍价值。
自1981年创刊以来,《读者》杂志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这本杂志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坚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关注社会现实、不断适度微调,使内容更好地适应受众的阅读需求。如今,《读者》杂志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期刊,月发行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发行超21亿册,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我们传承经典,创新也同样重要。在“读者晋林工作室”,书本有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这里的书本既能读又能“玩”,阅读方式的创新,让纸质书在当今的数字化大潮中赢得了读者,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
相关新闻
- 2021-08-24【专题】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答卷
- 2020-06-29【专题】打造都会城市 构建精致兰州
- 2021-08-30甘肃省内大学即将迎来首批返校生 高校多措并举严把疫情防控
- 2021-08-30甘肃省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