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守望高原 育种播绿——记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杜文华教授

21-07-14 08:5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守望高原 育种播绿

  ——记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杜文华教授

四川红原的小黑麦抽穗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提供。

杜文华(左三)在肃南县小黑麦基地。

杜文华在实验室整理草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甘南州小黑麦种植基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夏日艳阳下,绿油油的小黑麦抽穗扬花。

  一双手轻轻拂过那片绿色,仿佛抚触新生的婴儿,充满怜爱。

  她就像养育孩子一样,培育出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1个小黑麦品种和1个黑麦品种,培育出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第一个小黑麦和黑麦品种,培育出青海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第一个小黑麦和黑麦品种,培育出西藏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第一个小黑麦及黑麦品种……

  她就是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博士生导师杜文华教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团队负责人。近20年来,她矢志不渝、守望高原,潜心在育种这一科研领域,培育出通过审定登记的高产优质草品种9个,正在选育饲草新品系20多个,创立了高寒牧区和黄土高原区“一年两季”饲草高效生产模式,为当地草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育种——培育新的牧草品种

  种子,是作物的生命核心。育种,直接关系到技术核心。

  杜文华于2002年开始在甘肃农业大学做牧草育种,之前她在省农科院做粮食作物小麦育种,有着扎实的育种基础。

  小黑麦是由小麦和黑麦经属间杂交,应用染色体加倍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方法人工育成的新物种。杜文华在这个陌生领域进行新的探索。

  按照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杜文华每年都要选取亲本材料作为母本和父本进行杂交,每年再去选育,筛选出来的优质材料再种到地里,观察它的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综合特性。

  经过七八代也就是七八年的选育,再经过鉴定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周期需要10多年,需要时间的磨砺和等待。

  “育种是对人毅力的严峻考验。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育种在前期投入时间很长,需要耐心坚持,如果中间一个环节断了,前期的所有心血与付出都将功亏一篑。”杜文华说。

  杜文华在试验小黑麦抗寒过程中,看到大片的亲本材料因不能越冬而冻死,仅有五六株苗活了下来。这五六株苗让她倍感欣慰,她将种子留下,反复试验,继续研究,从中选育出优质的抗寒亲本。

  长年累月的积累、观察、试验,练就了杜文华一双慧眼,在成百上千株的牧草中挑选出表现特殊的材料,将其作为亲本用来培育新品种。

  “甘农2号小黑麦”品种,这个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就是经过优异亲本杂交和后代选育培育的高产优质、抗寒、抗病牧草品种。

  9月下旬,甘南草原一片枯黄。杜文华与科研团队来到试验基地,围起栅栏,翻地、撒种、播种、覆土,周边牧民们看见了,说他们胡整呢!这个季节能种活吗?

  10月,小黑麦出苗了。次年三四月,几场春雪、春雨,地里绿茵茵一片。6月,小黑麦“嗖嗖”地往上蹿,长到1米多高。

  四川省红原县,海拔3500米,是气候寒冷的川西北高寒牧区。杜文华与科研团队也是秋播小黑麦,经过凛冽的冬季,大部分品种(系)活下来,来年春季,返青吐青,茁壮成长。

  杜文华选育的牧草新品种在青藏高原显现出顽强的抗寒性。在海拔3850米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杜文华与科研团队连续两年秋播“藏饲1号小黑麦”及“藏饲1号黑麦”,由于纬度低、日照充足,牧草秋播后出苗好,一片深绿,生机盎然。

  除了抗寒性,抗病性也是她选育牧草品种的目标之一。

  一次,同在青海省做科研项目的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人员打电话给杜文华,发来的照片上,小黑麦幼苗叶片枯黄。

  杜文华吓了一跳,这是严重的条锈病!但她培育的小黑麦是高抗条锈病的,怎么回事?该院人员解释,这是另一家单位的小黑麦品种,询问杜老师如何解决条锈病的问题。

  “只能喷药防治,但化学防治是下下策,选择抗锈病品种更加重要。”杜文华说。

  杜文华将牧草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辅助育种手段相结合,率先在国内开展小黑麦抗锈病和红三叶抗白粉病QTL定位和功能分析研究,探寻到小黑麦抗锈病和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为小黑麦抗锈病和红三叶抗白粉病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她主持选育的“甘农4号小黑麦”和“甘农2号黑麦”品种,2019年通过青海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不仅抗寒、耐盐碱,而且抗条锈病,适宜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

  多年来,杜文华悉心培养牧草品种,不在地头,就在实验室,要么就是在实验室走向地头的路上。

  选育新品种,不仅要参加区域试验,而且要与已审定的国审或省审品种对照,在高产、抗逆、广适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卓尔不群”的特质,才能通过审定。杜文华选育的牧草新品种,对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草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农——探索“一年两季”栽培模式

  长期以来,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建植人工草地大多用禾本科的燕麦。但燕麦粗蛋白含量较低,平均为7%-8%,且由于多年重茬种植,导致产量下降,还易倒伏。

  而牧草粗蛋白的含量直接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关系到畜产品及乳产品的品质。

  杜文华与科研团队选育的甘农系列小黑麦品种,干草产量亩均800至1200公斤,粗蛋白含量为11%-13%,干物质消化率为65%-75%,为养殖家畜及奶牛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去年雨水多,种的燕麦大部分倒伏地里,营养流失了,牛不爱吃,给我们养殖造成了损失。”卓尼县阿子滩乡胜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安尕工布说,他试种了200亩杜老师的甘农2号小黑麦,亩产干草1000公斤,比燕麦、青稞产量高,而且,牛喜欢吃小黑麦。

  在西藏自治区的河谷农区和海拔4600米的尼玛县,杜文华选育的“藏饲1号”小黑麦在这里种植,亩产干草量达800至1200公斤,粗蛋白含量达11.61%,收割铡碎后,牛羊喜食,深受广大牧民欢迎。

  “良种还需良法。”杜文华认为,不仅要选育好的品种,还要采用好的栽培技术,才能取得最佳的种植效果。

  为此,杜文华创立了高寒牧区“一年两季”饲草高效生产模式,改写了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一年一季”种植制度。

  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在科技发展中的任何一点创新,都需要敢为人先的志气和勇当大任的决心。

  杜文华充分发挥她选育的小黑麦系列品种抗寒性强的优势,利用秋冬闲田,秋播小黑麦,次年6月收割;收割后再复种“小黑麦+箭筈豌豆”或“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将原来“一年一季”种植制度改写为“一年两季”种植制度。

  跨年复种箭筈豌豆,将禾本科的小黑麦、燕麦与豆科作物的豌豆“有效混搭”,豌豆的蛋白含量高达14%-16%,而且根瘤菌提高了土壤肥力。

  周年种草,在大幅提高单位面积草产量,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了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冬春季地表的覆盖度,减少了水土流失和草地沙化风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在海拔3000米的青海省湟源县试验基地,杜文华播种甘农2号小黑麦和豌豆混播草,迎来了丰收。

  小黑麦绿浪滚滚,约1米8,高过人头,间作套种的豌豆,茎蔓缠绕在小黑麦上,高约1米,开着漂亮的紫色花朵。

  “由于豌豆茎秆较软,通常爬伏在地面上,产量较低,与小黑麦混播后,小黑麦抗倒伏能力较强,挺直高立。采用豌豆与小黑麦混播,像给豌豆拄了个‘拐杖’,提高了牧草的粗蛋白含量,豌豆的根瘤菌也肥了地力。”杜文华解释。

  杜文华将一年两熟的饲草研究范围,从高寒牧区延伸到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创立了黄土高原区小黑麦、饲用玉米(甜高粱)一年两季饲草种植制度。

  “原来只种一茬玉米时,我养的100头牛需种300亩地的玉米;如今能多种收一茬小黑麦,我只需要种200亩地,饲草就够喂牛了。”泾川县首燕牧业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旭亮算账说。

  2019年,杜文华在平凉红牛养殖基地试种“甘农2号小黑麦”品种。她叮嘱崇信县饲草产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永龙:“务必在10月15日之前播种,否则天气太冷,影响小黑麦越冬。”

  由于当年秋雨多,黄永龙到10月底才收割完玉米,11月中旬才播种小黑麦,没想到小黑麦正常出芽、越冬较好。2020年5月收获,亩收割鲜草3.5至4吨,折合青干草1.2吨,1吨干草售价1700元。

  2020年10月,黄永龙自信地对杜文华说:“杜老师,你的小黑麦抗寒能力强,我在11月15日前播种,肯定能越冬。”

  今年春天,饲草基地的小黑麦绿意盎然。黄永龙对前来参观饲草基地的人们说,“这草可别踩呀,这些草可都是钱!”

  小黑麦成为平凉红牛“青睐”的饲草之一。“平凉红牛是全市富民强市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饲草是关键基础。我们将小黑麦与燕麦、玉米秸秆对比饲喂肉牛,发现小黑麦的适口性较好。”平凉市农科院草畜研究所所长杨晓表示。

  “杜老师成功培育小黑麦饲草品种,为牛羊开发了新的食草料资源。”甘肃省农科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养牛研究所主任董俊认为,牛羊的饲草料本来就需要多样性,单一喂养小麦和玉米秸秆,缺乏营养,适当搭配小黑麦、苜蓿、燕麦草等,提高和促进了牛羊的消化和生长性。

  杜文华经常深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开展牧草品种筛选、种植技术、草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她被当地农牧民、草原站和饲草种植企业及农民合作社人员称为“最接地气的教授”。

  育人——培养草业新生力量

  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杜文华践行教书育人,做学生的引路人。

  没有化妆、没有穿高跟鞋,杜文华穿着防晒服、运动鞋,对学生们是一种无声的催促:到地里去,到实践中去。甘南草原的示范基地,她带学生去;气候差异明显的川西高原,她带学生去……

  杜文华每年在秋播、春种时节,都规划着出行路线:甘南玛曲、四川红原、青海海晏、西藏那曲……“瞧!这多像一次西部旅行。”她自嘲道。但她带领学生去的是牧草的试验田。

  在小黑麦、黑麦、红三叶、猫尾草的田间地头,她带领学生记录着种子的发芽、生长,每个细小的变化,记在本子上,要求大家记在心里。

  杜文华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潜心科研,严谨治学。自2002年以来,她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牧草育种学》《牧草栽培学》《牧草种子学》《专业英语》《牧草高产栽培理论技术》等课程,年均授课700多个学时,指导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140多篇,硕博士论文36篇。

  科学精神薪火相传。杜文华将人才培养融入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和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配合学校和学院,积极设立科研助理岗位、认真指导本科生SRTP项目、主动承担本科生指导教师,培养后续人才。她累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6人,吸引众多学子投身草业科学研究。

  从硕士开始,杨鹏年一直跟随杜老师学习,主要做燕麦与豌豆混播试验。他经常在杜老师指导下,在甘南州夏河县饲草基地做试验研究。

  从外地学校考上杜老师的硕士、如今正在上博士的杨丹,对杜文华十分钦佩。她说:“从杜老师身上学到了做科研的严谨,还有她的吃苦精神。”

  一次,杜文华带杨丹去西藏自治区的日喀则市,由于海拔较高,严重缺氧,她头痛得像快炸了似的,但为了做好小黑麦试验,杜文华硬是坚持在地里做完试验才歇口气。

  跟随杜文华学习的史志强,是硕博连读,主要负责黑小麦与豌豆的混播试验。“平时杜老师很随和,把我们像她的孩子一样看待,但她做试验时,一丝不苟,让我们不敢有一丁点马虎。”史志强说。

  “除了让我们团队骄傲的黑麦、小黑麦品种,我们正在培育红三叶、猫尾草新品种,培育的甘农1号红三叶和甘农1号猫尾草正在进行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杜文华与她的学生们对饲草新品种的培育充满了信心。

  一颗颗种子,扎根在高原,开始慢慢地发芽。

  杜文华以坚守的科技报国精神,连同她培育的无数草种和草业学子们,撒遍西部高原的广袤大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在省博,“追星”何鄂 在省博,“追星”何鄂
  • 甘肃非遗出彩“蝶变”的背后 甘肃非遗出彩“蝶变”的背后
  • 甘肃省出台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尊重创新尊重人才 提升科研人员待遇 甘肃省出台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尊重创新尊重人才 提升科研人员待遇
  • 任振鹤在甘南州调研时强调 立足优势找准定位 真抓实干坚持不懈 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先行地排头兵 任振鹤在甘南州调研时强调 立足优势找准定位 真抓实干坚持不懈 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先行地排头兵
  • 共同抓好大保护 协同推进大治理 甘肃四川两省政府合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任振鹤黄强一同调研有关工作 共同抓好大保护 协同推进大治理 甘肃四川两省政府合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任振鹤黄强一同调研有关工作
  • 甘肃省人社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甘肃省人社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 【陇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兰州:构筑绿色屏障 确保饮水安全 【陇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兰州:构筑绿色屏障 确保饮水安全
  • 甘肃省出台科技创新“39条新政”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出台科技创新“39条新政”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捡拾物品据为己有 这两人顺手牵羊式盗
2   兰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道路交通综合治理
3   《八步沙》晋京献礼演出载誉归来 汇报
4   兰州市累计认定专精特新企业28户
5   962899是助老热线?假的!
6   甘肃首个富硒种植养殖基地兰州新区落地
7   兰州警方三大举措治理拥堵
8   武威市天祝县打柴沟镇:打造“中国高原
9   创新驱动 院士把脉 甘肃旱作农业注重关
10   敦煌研究院获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
11   甘肃省首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通过综
12   【脱贫攻坚·我来见证】我永远是王昌寺
13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揭牌成立
14   迎八方宾朋 促经贸共荣——第二十七届
15   金川峡水库发现 国家一级保护 濒危鸟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