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宁生
近年来,康县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特促优,努力探索特色学校创建之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逐步涌现出一批办学特色日益凸显、教育质量快速提升的学校,“一校一品一特”的大德育格局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结出了累累硕果。2021年实现了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乡镇中心学校全覆盖,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测评中2019年、2020年皆为第一,2020年荣获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
“一校一品一特”,“德育”教育春风化雨沁心田
“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康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各学校按照“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原则精心设置活动项目,将德育教育和学生兴趣爱好紧密结合,通过动手、动脑、用情,不断浸润孩子们的心田,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白杨小学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碾坝小学建设的“党史学习长廊”,把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及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国精神作为创作内容,巧妙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让原本理论性很强的思政课变得趣味十足、生动活泼。学生动手制作名人故事、党史知识的二维码悬挂在校园各处,让学生随处扫码,随时学习。
“一校一品一特”,“美育”教育花开满园香郁浓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康县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创新开展漆画、剪纸、瓦片画、水缸画、麦秆画、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设置创作体验室,常态开展特色美育教学,创新培育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素养。学校少年宫组织辅导员和学生一起开动脑筋,积极开展自制教具和装饰品,既节省了费用,又培养了学生勤动手、善思考、勇创新的优良品质。碾坝小学还发动学生,在少年宫活动中,创作瓦片画、水缸画、树枝创意盆景,装点校园角落,成为了靓丽的打卡地。城关一小的手工长廊,就是学生和家长们一起利用家里闲置的瓶子、包装盒、易拉罐、碎布头等废旧物品,动手进行改造制作,做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花盆。这些开动脑筋、变废为宝创意,这样创意在康县学校比比皆是。
“一校一品一特”,“体育”教育雏鹰展翅欲高飞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康县打牢基础,配足配齐各学校体育器材,为体育教师发挥各自所长提供充足空间,为发展体育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也提高了师生的参与度,进而达到强健体魄、全面发展的目的。康县各学校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社团都得到了的良好的发展,如王坝学校的足球社团,在省市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他学校开展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传统棒棒鞭等,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活力。
“一校一品一特”,“文化铸魂”实践活动育新人
“以艺承脉,以文育人”,康县各学校以一次次的“文化之旅”,为学生们播下文化的种子,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校园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各类图书、音像设备资源,通过阅读、写作竞赛,演讲比赛,经典诵读、讲“红色故事”等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教养有文化厚度的发展,从而实现学校有特色底蕴可持续发展。如城关一小开设的“幸福大课堂”“微笑阅读”“去远方”研学活动;太石小学的剪纸;阳坝小学的校史馆,望关小学的农耕文化苑、王坝学校的结绳记事,周家坝中学的“阅读长廊”等等,都是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培养了广大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一校一品一特”,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活动“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康县各学校充分发挥家庭是学生第一课堂的特殊作用,把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校都成立家委会,社区开办家长学校,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对一些先进家庭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将其做法和经验进行推广。社区和学校在妇女节、母亲节、青年节、儿童节等节假日期间,组织家长、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服务社区”“周末清洁日”“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美丽康县”等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为“三结合”教育网络提供了便利,搭建了载体。寺台中心小学的“四点半课堂”,就是村上组织的在家大学生和社会志愿者们在党员活动室给留守儿童开设绘画、书法和剪纸等课程,让孩子们在放学后有人陪伴,有东西可学。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多、心理健康问题复杂的实际,我县各个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全覆盖建设标准化心理成长室。设置“亲情聊天室”等,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家长视频通话,通过每年“少年宫开放日”向家长汇报学生成长情况。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协作区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康县以打造“一校一品一特”极具康县教育特色的品牌和名片为目标,持续推进各校(园)因校制宜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推进“五育”全面发展,真正使广大的农村学生受益,让每个孩子快乐学习、主动创意、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