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碾坝镇:寺底下村越来越美 日子越过越好
碾坝镇寺底下新村
冬日午后,天气渐暖。走进位居县城以西10公里处的康县碾坝镇寺底下村,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扑面而来,村民们纷纷感慨:“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了,如果我的年龄再倒退30年该多好啊!”而这一切,都来自康县碾坝镇实施脱贫攻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成果。
寺底下村,地处康县城西碾坝镇,小康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下辖4个村民小组,213户747人,耕地1210亩。为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近三年以来,康县碾坝镇寺底下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借助脱贫攻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着力开展全面拆除残垣断壁、危旧房行动,对违法违规建筑,该停建的坚决停建,该处罚的坚决处罚,该拆除的坚决拆除。制定了拆除残垣断壁、危旧土坯房、旱厕的奖补措施和操作办法,建立了乡村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截至去年12月30日,全村共拆除残垣断壁186处,危旧房236间,10620平方米。寺底下村坚持对村民建房 “拆旧建新、一户一宅、标准户型”的原则,一律按要求经过规划审批。截至去年10月底,全村已有60余栋按标准图集建设,建房村民不同程度的享受农村建房奖励资金补贴。眼下,一个洁净、美丽的新村展示在世人面前,并得到省市县相关部门领导和观摩团的称赞。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从去年初开始,康县碾坝镇寺底下村借机开展了“治理‘脏、乱、差’、打造‘白、净、美’美丽乡村升级版”工程,突出抓好“六个”重点。重点拆除乱搭乱建屋棚、残垣断壁等有碍观瞻和影响交通的建筑物;重点清除村庄的柴堆、粪堆、土堆、乱贴乱画墙面和污水沟等;重点规整房前屋后柴草及道路两旁乱石、垃圾,达到整洁有序;条件好的、靠近村道、靠近小康路附近的村庄或农户墙面要建文化墙、绿化景观并予以装饰;重点在小康路和环村公路两侧实施万棵绿化树移栽、乡村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提升人居生态环境,增强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寺底下村农户楼房
冬日的寺底下村温暖如春。这个地处群山环抱的新村,四季常绿,生态良好。一幢幢装修新颖的楼房伫立在平坦的坝地中,在冬日暖阳照耀下一幅江南小镇图案呈现。沿着环村路走一圈,在巩家沟社的活动广场,在靠近小康公路旁的新建寺底下社文化活动广场,映入眼帘的党建“文化墙”让人眼前一亮,干净整洁的农家书屋、篮球场等文体活动设施一应俱全:小康路两侧的钢混、砖木结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房顶上悬挂着金黄色的玉米,还有整齐排放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银光;村党群服务中心里,人们正在积极充电学习知识,让冬闲变成了冬忙……
据悉,2019年该村以寺底下自然村为重点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先后共实施了农户室内室外主体墙体修缮改造,墙体粉刷干净,一层16座,二层165座,多层19座;入户道路及庭院改造2000平方米;青砖花墙1000米;公厕4座;村民服务中心门口硬化400平方米;垃圾收集设施7个;便民小桥10米;石坎、护坎100立方米;巷道硬化500平方米;排水渠200米;栽植绿化树,灌木205株,乔木200株;绿化1000平方米。一个干净整洁、秀美的美丽乡村已基本建成。行走在整洁美丽的寺底下村,如一幅展开的画卷,村民笑颜如花,灿烂如霞。
2017年,该村利用资源优势,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模式,通过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产品模式,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销售市场延伸至四川、重庆、甘肃等地。该村致富能人大户、村主任的崔玉甲组织成立了康县金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占地面积25亩,注册资本800万元。公司成立三年来,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方式,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链条,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三变”,要达到发展一户、带动一片、覆盖全镇、辐射全县的效果。据了解,该公司去年产干木耳20吨,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70多名村民长期在公司务工增收。此外,群众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生产方式,形成规模化特色种植,在产业发展中增加经营性收入、劳务性收入和土地租金收入,让农民共享产业“红利”。
寺底下新村是康县碾坝镇的新村搬迁扶贫工程,项目总投资近千万元,主要是将居住该村较远、偏僻的胡家山和巩家沟两个自然村80余户350余人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土地平整的寺底下村的马家坝和岛圈坝两个规划区定居生存。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种植绿化树300多棵,建成花圃、绿植小园20个,修建了3个文体活动场、2个文化室、图书阅览室及村情展室,添置了部分文体活动器材,上架图书1500多册、科技光碟120多盘,村情展室收藏小推车、石磨、纺车、算盘和民间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等老物件30余件。此外,寺底下村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农民业余文体活动队,坚持常年利用传统节气开展各类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家门口就是大花园,吃完晚饭村民都习惯在这里跳跳舞、散散步,公交车一天往返二十几趟,还有黄色或黑色的出租车,进城也挺方便的,这日子跟城里人差不多。”寺底下村村民朱自发说,“在老家老高山一到雨季就担心大水和泥石流冲毁家里的住房。搬迁到这坝里来,生产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上学也方便了,还不用接送了。我与妻子在新疆打工,家里的责任田由父母耕种着,每年有几万块钱收入,吃穿不愁了”。搬迁到马家坝里的胡家山社村民胡荣海说。“在环境整治、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方面,寺底下村党员干部带头当示范。村主任崔玉甲工作之余,刻苦钻研食用菌种植技术,随着技术的改进,食用菌种植“男诸葛”的名声不胫而走。此外,他还主动帮助零星种植户解决难题。”该村支书巩勤贵如是说。
在鼓足村民钱袋子的同时,寺底下村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让群众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走上文化自信之路。文化广场几乎每晚都有篮球和广场舞活动,健身场和露天舞台成为青壮年农民新的活动场地,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通讯员 燕兆林 图/文
相关新闻
- 2021-01-21康县:打响“断卡”行动第一枪
- 2021-01-20康县:乡村旅游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并驾齐驱新引擎
- 2021-01-20康县长坝:开展节前食品和疫情防控检查
- 2021-01-20康县碾坝镇:村规民约倡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