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我的音乐之家” ——本报专访著名音乐家谭盾
“兰州,我的音乐之家”
——本报专访著名音乐家谭盾
中国甘肃网12月25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兰州,我的音乐之家。”24日,国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面对媒体在激动之余写下了这么一句话,而他历时6年创作的音乐巨制《敦煌·慈悲颂》,即将在兰州音乐厅震撼上演。在采访中,他不仅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与兰州、与敦煌、与音乐的不解之缘,更用最诚挚的语言向这座城市献上了真诚的祝福。
原来黄河也能如此秀丽、深情
“兰州在我的生命中是一座非常非常重要的城市,来到这里我住在了黄河边上,我第一印象便是不相信流淌在脚下的是黄河。”交谈伊始,谭盾吐露的心声便瞬间打动了众人:“因为,她是那么的秀丽,晚上那破浪奔腾的声音是那样的清脆。此前在我的想象中,我只认识那一种黄河,就是《保卫黄河》里那种‘呼啸吧!黄河!’的感觉。来到兰州才发现,原来黄河除了那么雄伟的一面,还有这种深刻的、很有底蕴的、深情的一面。”
“所以,我就觉得,探索敦煌,探索音乐的根髓,是从兰州开始的,这一点特别的难能可贵,是一种缘分。”他发自肺腑地说:“就像我和兰州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也是一种珍贵的缘分,与其说是我自己跑到兰州来,不如说是一种召唤,一种民族文化的召唤,这让我有机会从真正意义上感受了文化的传承。”
祖先赠予我了一个礼物
“敦煌是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那种原汁原味的丝绸之路底蕴是看得见、听得着的。”谭盾第一次去敦煌,就在莫高窟里呆了6个小时。敦煌壁画中记载的4000多件乐器、3000多名乐伎,以及500多个古乐队,令他深受感动。他仿佛从画中听到了从远古而来的声音,于是决定用交响乐形式写出来,带去全世界。“这是我和祖先的缘分,我觉得好像在洞窟里那6个小时,和在兰州的这6天,都是祖先赠予我的一个礼物。”他深情地说。
“当然不仅如此,第一次来到兰州,我吃了6碗牛肉面;创作《敦煌·慈悲颂》的时候,我从6000幅壁画里确定了6个篇章表达主题。今天,接受采访时我又坐在6层的莫高窟美术作品前。这太多的心灵相通让我明白,数字6就是我的音乐密码,这也是祖先赠予我的礼物,让我情不自禁沉下心来探索民族音乐的根源。”
把敦煌之魂传递给每一个人
在音乐界,谭盾一直把传递世界和平、绿色环保做为音乐家的修行,他的艺术和音乐对世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赢得过不少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奖。
“创作《敦煌·慈悲颂》之初,站在敦煌莫高窟洞窟内,我一站就是6个小时,我希望自己全身心穿越去感受唐朝的繁盛,去抚摸敦煌古乐器的每一根琴弦,去请教每一位音乐大师,闻听悠悠之音。”也许,正是为此,他在指导兰州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成员时,永远保持着超乎常人的激情。
“排练才两天,我自己都吓死了,像他们这样进步下去还得了!”谭盾笑着说:“我不得不相信,敦煌有着神奇的力量,乐团成员似乎接收到了某种来自敦煌的力量,也让我愿意发自肺腑地把殿堂文化,敦煌之魂传递给每一个人。”
去奉献民族文化给世界
“《敦煌·慈悲颂》尝试把敦煌的壁画变成声音,让我们听见敦煌。我们回顾历史,回顾中华文化,可以看到我们经历过那么多沧桑,可以在里面找到一点精神力量。”谭盾一边讲述一边重温了创作《敦煌·慈悲颂》时那份难忘的感动:“8年前我在敦煌见到樊锦诗先生,她对我说‘你能不能把敦煌壁画变成声音?’此后,两个声音在我耳畔回响,一个是樊锦诗先生的声音,一个便是敦煌的声音。”
樊锦诗能把一生献给敦煌,是因为敦煌值得奉献。而这一次,谭盾也为敦煌6年成一曲,同样也是无悔。他说:“这可能是我生命中,最值得让我花那么多时间去做的一件作品。当然,我一直在不断地修改,已经改了十几次了。”
“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像樊锦诗院长那样的人。”谭盾由衷地说:“虽然我只是一名艺术家,但我也希望成为那样的中国人,可以把民族文化展示给世界,可以全身心地为敦煌奉献。更重要的是,在这份传承中间,我要找到自己的学派,找出自己的技巧和音乐上的与众不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相关新闻
- 2020-12-25国际著名作曲家谭盾携音乐巨制奏响兰州
- 2020-12-25甘肃简牍博物馆主体封顶 近四万枚珍贵简牍将有“新家”
- 2020-12-24甘肃省16家博物馆进入国家级 平凉市博物馆成为甘肃第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 2020-12-24来峡口古城,探寻河西走廊“蜂腰”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