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的绿色“底气”:从砂石遍地到“戈壁氧吧”
秋日,有“戈壁之肾”之称的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色域层叠”如画。(资料图) 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20日电 (记者 魏建军)“在戈壁滩上种活一棵树,艰辛程度不亚于养活一个孩子。”这不仅是甘肃嘉峪关市林业和草原局园林绿化大队队长彭燕梅一个人的感受,只要在当地曾经顶着“风吹石头跑”植过树的,都会有此感慨。
嘉峪关市地处西北荒漠戈壁,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均自然降水量85.3毫米,而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5倍。地表多被砾石覆盖,缺少种植用土,园林绿化的艰辛和困难一般人难以想象。
图为嘉峪关东湖景区。(资料图) 魏建军 摄
戈壁“氧吧”“肺活量”不断提升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嘉峪关市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和绿化建设工程,全力打造戈壁绿城,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全市上下走出了播绿、护绿、惜绿的常态化道路。
金秋时节,雨中的嘉峪关市东湖绿得更加纯粹,亭台楼阁被水池升起的气雾环绕,宛若烟雨江南。飞瀑挽着湖泊,如镜面般镶嵌在绿森林,极富诗情画意。
然而,让你无法想象的是,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苍茫戈壁,无人问津。如今,这片“城市绿肺”,已成为“钢城”嘉峪关人民健身、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嘉峪关东湖是国家4A级景区,相当于230多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有总库容315万立方米的3个人工湖。作为嘉峪关市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东湖景区体现了“三池水,一片绿”的特色风光。
“已成名副其实的‘加湿器’,风沙少了,气候明显湿润了。”彭燕梅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之“肺”作用很明显。戈壁“氧吧”的“肺活量”不断提升,绿色底气也更足了。
图为嘉峪关东湖景区。(资料图) 魏建军 摄
出门见绿,处处享绿
从1995年开始,嘉峪关市连续26年开展“义务植树年活动”,当地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曾经遍地砂石的不毛之地一点点建设成了绿树、蓝天、碧湖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
近年来,嘉峪关市林草局实施了城镇绿化、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规模国土绿化建设,现已完成森林抚育133.33公顷、防沙治沙100公顷、造林补贴400公顷、生态公益林保护12660公顷、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00公顷、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66.67公顷,有效增加了生态资源总量。
嘉峪关还先后建成了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明珠文化公园、讨赖河生态园、南湖文化生态园等一批大型公园绿地,建成110多处公共绿地和13座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36.39平方米。
“所有的公园一律免费开放。”彭燕梅表示,“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城市居民出门不到一公里,就可以到达公共绿地,基本实现了出门见绿,处处享绿的目标。
据统计,嘉峪关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道路绿地达标率为84%。同时,当地加大了立体图案绿化美化,在城市重要节点、主要道路摆放鲜花,形成了“三季有花、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和“一街一景、一街一品”的道路绿化效果。
图为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资料图) 魏建军 摄
坚持不懈绘制逐“绿”蓝图
草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蒙新戈壁前沿,是嘉峪关市最大的一块天然湿地资源,是当地乃至河西走廊区域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防风治沙、蓄水灌溉、改善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北通大漠、南望祁连。”草湖国家湿地保护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冯学刚介绍说,公园是由大漠沙山、戈壁湿地、天然草甸、公益林地、荒漠植被等共同形成的绿洲生态系统,形成“湿地、戈壁、湖泊、沙漠、绿草、雪山”共寓一境的奇特景观。
据冯学刚介绍,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植物66种,野生动物142种,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综合体,是多种候鸟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和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西北干旱区很具典型性。
经过多年的生态补水与水资源管理,草湖湿地面积增加12%,植被覆盖度增加17—20%,土壤含水量增加4—6%,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73亿元。冯学刚说,过境候鸟停留时间和种群有了明显增加,实现了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秋日,有“戈壁之肾”之称的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色域层叠”如画,黄绿交错的芦苇和草甸,环绕在碧波万顷的湖岸,吸引了诸多候鸟和游人停歇于此。(完)
相关新闻
- 2020-09-21嘉峪关的味道(我与一座城)
- 2020-08-22嘉峪关:戈壁新绿洲,健身奔小康
- 2020-08-27甘肃嘉峪关“绿色银行”碧波万顷:错把戈壁当江南
- 2020-08-22满弓发力,砥砺奋进新征程——甘肃省嘉峪关市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