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巾帼不让须眉——记庄浪“敢打敢拼”的宋小霞
车在山路上开着,看着路两旁出现的红色灯笼,我们就知道目的地不远了。
2020年10月6日上午十点,兰大学子国庆采风庄浪行吊沟村小分队来到了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的“宫灯巾帼扶贫车间”。一进院子,迎面就是一个火红的灯笼架,四周是淡黄色的平房,院子中间还摆放着许多做灯笼的材料。
轻轻走进工作车间,还有一位系着头巾的阿姨在缝纫机前忙碌。她叫朱海堂,今年55岁,是扶贫车间的老员工了。“今天家里人去挖洋芋了,我挖不动了,就来再做几个灯笼。”谈及扶贫车间对她生活的影响,朱海堂感叹道:“我上了年纪能干的活不多了,能在家门口干活,之前想都没想过。”
朱海堂和刘安东镇长与兰大采访小分队的合影 刘念/摄
“庄浪还有很多穷的地方,需要有人去带动。”
像这样的“宫灯巾帼扶贫车间”在甘肃还有九个,它们的建立都离不开同一个女人——宋小霞。宋小霞,原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人,今年43岁,是个吃过很多苦的女人。“我的故事要是全讲给你听,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宋小霞笑着说。
扶贫车间里的宋小霞 王姝君/摄
宋小霞在姐弟五个中排行老三,一出生就脐带绕颈,村子里的人都说这样的孩子活不长,可宋小霞还是挣扎着活了下来,开始了她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全家人靠着开拖拉机的父亲养活。宋小霞七八岁就要踩在木桩子上给家里人做饭,十一十二岁就能替母亲耕地,十五岁就选择了外出打工。
结婚后为了替婆家还债,宋小霞毅然随丈夫一起去新疆打工。回想起在矿场上工作的时光宋小霞红了眼眶。“那时候一天下来手上都是血泡,腿上也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一年连一袋五毛钱的西红柿都不舍得买,饿了就只能吃白菜面条。”即便如此她依旧坚持了下来,干着和丈夫一样重的体力活,花了整整四年终于为家里还清了欠款。
从新疆回来的宋小霞大病了一场,干不了重活,可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宋小霞还是选择去北京打拼。在北京的两年,宋小霞在服装厂打工,一次她拿着两个晚上的夜班攒下的钱想去吃碗面,却看见了店门口的流浪汉,考虑之后她还是把面给了流浪汉。在问起宋小霞当时为什么这么做时,她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他饿着呢。”也正是这种朴实的善意让宋小霞之后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从北京回来之后宋小霞的生活终于开始有了转机,她拿着多年打工攒下来的钱开了一间服装店,收获了她的第一桶金。2015年,电商行业悄然兴起,宋小霞也把握机会加入了“乐村淘”电商平台。她希望能够通过电商平台把庄浪苹果、马铃薯、胡麻油等农副产品推向更大的市场。不但自己能够赚钱,也让老百姓能把自家的产品卖到更多的地方。
“乐村淘”助力庄浪苹果走向全国 宋小霞/摄
在庄浪妇联和商务局的支持下,宋小霞筹集了50 万元,在庄浪建成了第一家“乐村淘”体验店,开通了“乐村淘”电商平台。起步的阶段并不顺利,很多没有接触过电商的村民把宋小霞当成传销骗子。但宋小霞没有气馁,她背着只有70多天的小儿子挨家挨户的敲门,一个月跑出了36个营业网点。最后,她的线下体验店发展到283家,几乎实现了全县行政村全覆盖。截至目前,庄浪“乐村淘”线上交易额达到780万元,线下交易额达到2700多万元。
在外打拼的岁月里宋小霞最难熬的是就想家的时候。“我大儿子一岁的时候我就离开了他,直到他七岁我才回来。我在外面每天晚上一想家就会掉眼泪,虽然家乡也苦,但是心里还是特别的想念。”正是这份心情让宋小霞萌生出了帮助更多贫困妇女在家就业的想法。
通过市场调研,宋小霞发现“乐村淘”体验店的灯笼非常畅销,再加上灯笼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很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的妇女干。说做就做,宋小霞带领团队跑去河南河北的灯笼制造厂观摩学习。俗话说“脚下有泥,心中有底。”经过前前后后的反复实践,宋小霞的心里终于有了底。
记者与刘安东镇长参观车间产品 刘念/摄
在2019年3月,宋小霞创办了庄浪丰龙工艺有限公司,在水洛镇吊沟村、卧龙镇孙河村建起了宫灯制作“巾帼扶贫车间”和“巾帼积分超市”,吸纳了171名当地贫困妇女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101人。车间员工工资大多在2000元左右,最多的能达到4000元。2000元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帮助。扶贫车间“开”进家门口,让当地的贫困妇女真正实现了打工顾家两不误。宋小霞的宫灯扶贫车间也成为了全省扶贫车间培训基地,为全省的脱贫工作贡献了力量。
宋小霞在车间与工人一起制作灯笼 王姝君/摄
问起对未来的打算,宋小霞说她下一步打算投资一批原料厂,自己生产做灯笼的原材料,完善灯笼产业链。“等明年春天厂子建好,一个灯笼就能省下一块钱的成本费。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发展起来,但是未来我们的宫灯扶贫车间一定会越来越好。”
“拼尽全力也要帮!”
“有关扶贫车间你们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尽管问我。” 水洛镇镇长刘安东笑着说。
在我们参观扶贫车间的过程中,水洛镇镇长刘安东全程在身边为我们讲解有关扶贫车间的故事。走进扶贫车间旁的“巾帼积分超市”刘镇长向我们介绍:“在这里买东西不用花钱,只要工作努力我们就会奖励相应的积分,工人们可以用自己的积分来换东西。”看着墙上工人们领到东西时开心的照片,刘镇长说:“大家开心不仅是因为领到了免费的东西,更是因为这是一种荣誉。”
“巾帼积分超市” 王姝君/摄
走出“巾帼积分超市”,刘镇长又带我们来到了车间。提起扶贫车间的建设,刘镇长如数家珍。建车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房屋场地问题,为了筹建扶贫车间,刘镇长联系镇上对吊沟村阴坡小学闲置资源进行改建,无偿提供给扶贫车间进行再利用。又对扶贫车间的院坪进行了固化,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绿化,对通向扶贫车间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对路两旁悬挂的红灯笼进行了亮化。“四化”之后,车间的样子就大不一样了。
吊车村宫灯“巾帼扶贫车间”正门 曹静伟/摄
房子建起来之后,刘镇长还帮助办理了扶贫车间的各项认定手续和奖励政策。在这之后就要解决“人”的问题了。刘镇长组织镇上帮助扶贫车间招工,一次就解决了8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还包括4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和3个残疾人。今年疫情期间刘镇长一直关心着车间工人的生活,从补助政策批下来到把钱交到老百姓手里,每一个步骤刘镇长都记得清清楚楚。
“说实话,在建扶贫车间的过程中我们镇上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扶贫车间是必须要建的!我们再难也要帮,拼尽全力也要帮!”站在车间的院子里,看着整个井然有序的车间,我们知道刘镇长已经兑现了他的承诺。
“扶贫车间就在我家对面!”
郑改珠的家就住在灯笼厂对门,扶贫车间建起来之后,她第一个就报了名。
“再也不用跑那么远去干活啦!”郑改珠笑着说。在扶贫车间没有建起来之前,为了补贴家用,郑改珠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去邻村的地里帮忙。有时是去打包苹果,有时是去挖土豆,一早出去要到很晚才能回来。
“那时候我就是担心家里的老人,我公公七十多了身体不好,我天天出去干活的时候只能在出门前给她准备些吃的,没办法三餐都照顾到。”提起以前的日子,郑改珠还是觉得对老人有些亏欠。“现在扶贫车间就在我家对面,我早上五点去车间里干活,干到了七点我就回家给老人做早饭,等吃完饭我再回去接着干,平常家里有什么事我都能帮得到。”
宫灯车间技能培训 宋小霞/摄
郑改珠刚开始不会缝纫技术,刚到扶贫车间工作时一个月只能拿到1000元左右。“这么好的机会我不能浪费,车间里每次组织培训我都要认真学!”就是靠着这股坚持,郑改珠每天去的比别人都早,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最后成了车间里的优秀员工。“现在我每个月都能拿到3000元以上。”郑改珠笑着说。
领到工资的郑改珠 宋小霞/摄
“我不识字,能找到这么稳定又离家近的工作我真的很感谢咱们车间。”郑改珠说。“扶贫车间建起来之后,不光是我们,还帮到了很多老人,在这里她们不仅能挣钱还能有人聊天说话,比一个人在家强多了。”今年郑改珠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乡在扶贫车间当一名资料员。“扶贫车间算是帮了我们一家人。” 郑改珠在采访的最后语重心长的说。
就在几天前的中秋节,宋小霞自费为扶贫车间里的每个人准备了两斤月饼和一斤蜂蜜,车间里的大家都很开心。“看到她们开心我也开心,这种开心是用钱换不来的。”宋小霞笑着说“我希望我们的扶贫车间能让更多的家庭过上一个团圆的中秋节。”
后记:
宋小霞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梦想、奋斗,要与时代、国家、自己的故乡同呼吸共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有价值,才有光彩。
这篇稿件完成于2020年10月12日,再过三天就是宋小霞儿子的婚礼,在这里,我们祝福两位庄浪的“后浪”幸福美满,祝福并感谢宋小霞阿姨,愿扶贫车间越来越好!
作者:王姝君、刘念、张琳、熊新幸、曹静伟
指导老师:韩亮
(本文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韩亮、王晓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0-10-12【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庄浪县万泉镇:网红苹果出道记
- 2020-10-12【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老支书讲述庄浪梯田第一村的30年
- 2020-10-12【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阿拉善:“旅游+扶贫”双线进行时
- 2020-10-12【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庄浪县赵墩乡:梯田上的苹果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