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保护好人民群众“钱袋子”——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视察组视察全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
原标题:【热点聚焦】
最大限度保护好人民群众“钱袋子”
——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视察组视察全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尤婷婷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社会问题。
今年5月至7月,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代表视察组,对全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76名全国、省、市、县(区)人大代表参加,分赴兰州、金昌、酒泉、张掖、天水、陇南等9个市和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以及电信、移动、联通甘肃公司,听取市县政府、法院、检察院、有关部门、企业的汇报,实地走访了40多家单位,与一线执法人员、基层群众、企业员工和部分受害群众进行了座谈交流。
取得成效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坚持打、防、管、控同步推进,多管齐下,纵深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9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84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94名;全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818人;全省法院共判处刑罚317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0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67名。
省电话诈骗防范拦截系统建成3年多来,共发送反诈宣传信息1.5亿余条,预警拦截各类诈骗电话1.33亿余次,查询、封堵、关停诈骗号码6万余个,阻止可能受骗群众4万余人次。2019年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止付冻结被骗资金28.26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共追缴被骗资金3647.08万元,返还受害群众1148.8万元;全省公安机关反电诈中心核查疑似诈骗线索12万余条,成功劝阻受害人1.8万人次,直接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
围绕代办银行卡、贷款诈骗、网购刷单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等易发多发诈骗方式,我省采取以案释法、制作宣传公益短片、举办防电诈专题讲座、发送反诈宣传信息等方式,加大宣传的频次和广度,不断提高全社会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意识和能力。
存在困难
从视察情况看,虽然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此类犯罪发展蔓延快、手法翻新快,手段花样多、受骗群众多,社会危害大、打击难度大的特征比较明显,打击治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案件持续高发且危害大,打击治理难度大,源头防范还不够到位,人财物保障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群众防范意识不够强。
提升质效
视察组建议,要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完善打击治理体系,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打击治理质效,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要坚持走专业路、打合成仗,紧紧围绕电信网络诱骗渠道和被骗资金流向这两条线索全方位开展侦查,确保每一起案件都有专班负责组织开展缜密侦查工作;要加快办案进程,提升办案质量,最大限度震慑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要依托大数据资源,从蓄意诱骗、技术支撑、涉案数据、资金流向等环节,对买卖银行卡、手机卡、对公账户以及出租身份证、微信号、QQ号和涉诈APP技术支撑等黑灰产业开展严厉打击,坚决遏制黑灰产业链的蔓延发展,切实斩断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业链条,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要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技术反制手段建设,同时积极推动互联网诈骗防范系统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和高科技手段,使技术反制系统具有更加精准高效的性能,努力做到诈骗电话打不进来、诈骗短信发不出去、诈骗网站登录不上去、诈骗钱财转不出去,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各级公检法机关要配齐配强反电诈专业力量,加大网络、金融等专业知识培训和办案实践能力训练,打造一支复合型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侦查、起诉和审判水平。
采取多种方式,突出老年人、农民工、妇女、青少年等容易受骗群体,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防骗意识和防骗技巧,形成全社会反诈防骗的良好氛围。
相关新闻
- 2020-10-102020年省人大常委会交省政府办理的代表建议全部按期办结
- 2020-09-23切实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助力——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大调研”活动
- 2020-09-19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 2020-09-10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征集明年立法计划建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