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心合力促脱贫 携手攻坚拔穷根
原标题:聚心合力促脱贫 携手攻坚拔穷根
整洁美丽的新农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静宁农技人员不断探索改进苹果品种,优化产业结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村里有了幼儿园,孩子们实现了就近入托。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界石铺红色旅游景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曹立萍 杜雪琴 朱宇鲲
静宁县位于甘肃中部,境内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是国家扶贫开发和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也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打赢静宁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静宁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省委宣传部、省审计厅、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武清区、省烟草专卖局、兰大二院、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太平洋产险甘肃分公司等帮扶单位的定点帮扶下,静宁县15.27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5.88%降至2019年底的0.78%,226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如今的静宁,已经一改昔日的贫穷面貌,行走在乡村大地,梁梁峁峁尽披绿装,川地梯田硕果盈枝,农户庭院错落有致,人民群众生活幸福,静宁正以崭新的姿态、蓬勃的朝气与活力,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
有信心,脱贫才更有力量
——甘肃省委宣传部定点帮扶静宁工作扫描
新甘肃·甘肃日报 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曹立萍 杜雪琴 朱宇鲲
从静宁县城出发,进入三合乡后,汽车开始沿着蜿蜒而上的山路行驶,来到了张安村。
张安村位于三合乡东岔流域,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培育低,曾让当地村民对脱贫致富没了信心。
“扶贫先扶志”。2018年5月,省委宣传部开始选派驻村干部驻点帮扶三合乡张安村,通过帮扶干部讲政策、脱贫群众典型讲经验、开展倡导新风新俗等精神扶贫活动,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当地村民有了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致富就要自己有信心哩!”村民张武斌说,以前自己比较消极,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常到自己家里,给他出主意,讲政策,让他对脱贫致富有了信心。
“别看他现在勤快,以前可是没有一点致富想法!”省委宣传部驻三合乡张安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王焱告诉记者,近几年,张武斌在省委宣传部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下,不仅人勤快了,而且主动学技术、找门路,日子越过越好,乡里乡亲没有不夸的。
“只要动起来,日子就不会差!”如今的张安村,村民个个劲头十足,奔着要过好日子。
今年9月12日,随着最后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张安村正式退出贫困村序列。
与张安村不同,省委宣传部的另一个帮扶点——原安镇齐梗村,当地村民有脱贫致富的信心,却少了产业的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是我们帮扶工作重点。”省委宣传部驻原安镇齐埂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介绍道。为加快齐埂村贫困群众脱贫步伐,2018年,省委宣传部在齐梗村大力培育发展养牛产业、旱作农业传统产业同时,建成占地80亩食用菌精准扶贫项目生产基地,进一步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
据介绍,齐梗村食用菌生产基地,由原安镇产业扶贫开发公司负责项目的运营,引进专业公司技术参股,齐埂村种植合作社负责日常生产经营。
“有了这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农闲的时候可以在这打工挣钱,好得很哩。”原安镇原头村村民张文敏说。
“帮扶工作要有成效,就要理清帮扶思路,让帮扶成果真正惠及群众。”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省委宣传部结队帮扶静宁县原安镇、三合乡的6个贫困村、288户贫困户以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制定完善村级帮扶规划和农户“一户一策”,全力推进各项帮扶重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作为帮扶静宁县省直帮扶组长单位,省委宣传部积极发挥协调联系作用,在宣传落实到村到户政策、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富民产业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协调各类帮扶资金3.38亿元,为静宁县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贡献了积极力量。
山水相隔 情谊绵长
——天津武清区帮扶静宁工作扫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曹立萍 杜雪琴 朱宇鲲
“剥皮、清洗、蒸煮……”时间临近中午12点,静宁县三合乡润民小杂粮加工车间里,依旧是一幅忙碌的景象,10余名村民在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进行玉米加工包装作业。“最近玉米到了收割的季节,每天一车一车的玉米送到这里,忙得很。”三合乡党委书记吕鹏说。
“三合乡润民小杂粮加工基地是天津市武清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静宁县的重点项目。”吕鹏介绍,2018年7月以来,三合乡利用天津市武清区对口帮扶资金,建成了集农产品深度加工、包装、销售等为一体的小杂粮加工基地。
截至目前,三合乡润民小杂粮加工基地共销售小米、杂粮面、亚麻籽油、糯玉米等小杂粮产品共630余万元;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106人就近工作问题,实现稳定就业贫困户12人。
三合乡王湾村村民黄娟便是其中受益者。“我在这里工作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呢!”黄娟说,现在家门口就能有份工作,不仅能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还能多一份收入,可是解决了她的大问题了!
种谷子,能脱贫;小杂粮,可致富。
“目前全乡小杂粮种植达到1万亩的规模。”吕鹏告诉记者,三合乡下一步将进一步拓宽产业经营思路,成立三合乡立体寒旱特色种植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产前提供优质籽种、产中加强技术培训、产后集中进行购销等一系列服务,带动村民稳定增收致富。
三合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是天津市武清区东西部协作帮扶静宁县精准脱贫工作实践的一个缩影。
天津市武清区与甘肃省静宁县相距千里,山水相隔,但随着一个个武清理念、武清模式、武清项目相继走进静宁、落地静宁,两地在携手促脱贫中有了山高水长的深厚情谊。
2017年以来,天津市武清区统筹落实市、区两级财政资金1.44亿元,在静宁县实施9大类93个扶贫项目,涉及产业发展扶持、特困户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方面,受益贫困人口达68221人。
记者了解到,天津市武清区还充分发挥在信息、科技、人才、设施等资源优势,选派党政和专技人才到静宁挂职,积极开展送教送培、学术交流、专家义诊等活动,结合天津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静宁县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创业。同时,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引导东部企业与静宁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已完成消费扶贫5806.14万元。
今年2月28日,静宁县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这让已在静宁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一职4年多的天津市武清区干部郭满山兴奋不已。他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武清区将与静宁县继续携手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全力向小康生活迈进。
帮到群众心坎上
——华亭煤业集团定点帮扶静宁工作扫描
新甘肃·甘肃日报 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曹立萍 杜雪琴 朱宇鲲
时下,正是静宁县四河镇洋芋的收获季节。趁着天气晴好,村民都在地里忙碌着。
“老乡,挖洋芋呢?我帮你!”华亭煤业集团公司驻四河镇帮扶工作队队员张治说着话,就撸起袖子帮村民王党吉将散落在地头的洋芋装入袋中。
“谢谢啊,你们华煤集团的干部这些年可帮了我们老百姓不少哩!”王党吉感激地说。
四河镇处于华家岭余脉,沟壑纵横,气候寒旱,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群众广种薄收,靠天吃饭。
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2017年7月,华亭煤业集团公司与静宁县四河镇下辖的石河、上卢、大湾等共6个贫困村181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确立了181名帮扶干部,开展一对一、“一户一策”的帮扶工作。
帮扶工作怎么做才能真正让群众满意?这是在帮扶工作开展之初,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党委思考最多的问题。
“首先,要建立高效的帮扶工作机制。”华亭煤业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华亭煤业集团公司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详细制定《帮扶静宁脱贫攻坚三年工作方案》,并加强与县、镇两级政府的衔接沟通,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协调会、座谈会37次,全面推进各项帮扶工作有序展开。
贫困地区群众要脱贫致富,关键是靠产业支撑。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百姓意愿,和当地政府沟通协商后,最终确定了‘乡镇有产业、村里有项目、户户有门路’的脱贫路径,以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张治介绍道。
“华亭煤业集团公司还给我们四河镇建了肉牛养殖基地,我们贫困户不仅可以在里面务工,每年还有分红哩!”四河镇大湾村村民高永红告诉记者,今年,他打算养几头牛,华亭煤业的驻村干部就帮着自己修了青贮饲料池,真是帮到老百姓心坎上了。
据统计,2017年以来,华亭煤业集团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255.12万元,其中项目帮扶资金911.4万元,消费扶贫333.08万元。
2020年,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定点帮扶的静宁县四河镇6个贫困村181户贫困户全部通过省市县自验和第三方评估验收,实现脱贫“摘帽”。
倾情帮扶暖人心
——甘肃省审计厅定点帮扶静宁工作扫描
新甘肃·甘肃日报 记者 蹇勇德 左玉丽 曹立萍 杜雪琴 朱宇鲲
金秋时节,阳光温煦。
走进位于静宁县最北部的原安镇,一场以“迎国庆·庆丰收”为主题的运动会正在开展。
“这是我们原安镇举办的第一届全民运动会,设置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静宁县原安镇党委书记万德强说,今年是个丰收年,镇上特意办了这场运动会,就是为给大家加油鼓劲,提振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原安镇属于全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全镇有贫困人口2224户9344人,“喝拉运水、住土坯房”是原安镇群众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
“原安镇这两年可是大变样了!”原安镇姚河村村民张强龙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不仅有了平坦的硬化路,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修了文化广场,家家户户也都修了新房子,日子是越过越好。
原安镇怎么就大变样了呢?“要说原安镇的变化,少不了要提甘肃省审计厅这门‘城里的亲戚’。”万德强说。
据介绍,省审计厅联系帮扶原安镇姚河、吉林、庙川、程义等9个贫困村后,通过对原安镇基础设施、产业、民生、党建等方面的一系列扶持,不仅让原安镇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改变,更给乡亲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以前原安的老百姓就是靠天吃饭!”省审计厅驻荞岔村帮扶工作队队员说道。
穷在“农”上,也要富在“农”上。为加快原安镇群众脱贫步伐,省审计厅按照“盘活存量资源,为产业增收做加法”的思路,因地制宜,通过“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扶持发展林下散养鸡场、小杂粮加工厂、黑驴养殖场、电子灯管拼装扶贫车间等一系列惠民富民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省审计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和技术员,组织贫困群众开展种植、养殖、电焊、编织等培训42场(次),培训2500余人,为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据统计,近4年来,省审计厅共筹措帮扶资金3500余万元,协调落实帮扶项目50余项,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64人。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入手,老百姓期盼什么,就在什么方向用心、用力。”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省审计厅将继续和省直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加大对原安镇各帮扶村的帮扶力度,对已开始实施的帮扶项目抓好落实,对正在申请的项目要加快申报进度,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实施,尽早发挥效益,让群众受益。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