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行】阿拉善:“旅游+扶贫”双线进行时
从兰州出发,向东北方向行驶5个小时进入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系蒙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西、西南与甘肃省接壤。“苍天般的阿拉善”辽阔而神奇。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的额济纳胡杨林、世界三大载入航天中心之一的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坐落于此。10月4号,作为兰大新闻学子国庆采风万里行的一员,记者来到了阿拉善九湖源景区。
两个蒙古族大男孩的新工作
4号下午一点,车到达了阿拉善左旗额尔克哈什哈苏木的九湖源景区,刚下车,就有热情的蒙古族同胞献上哈达与马奶酒,这是蒙古族最高的待客礼仪。
下车的游客喝马奶酒 张萍/摄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壮观的迎宾大门,这个门形似长城,源于以前战争时期扎寨御敌之用,大门旁高七米的叫“苏鲁锭”,蒙语意思是“矛”,是蒙古的象征、战神的标志……”一位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的讲解员对这里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讲解员的名字叫做巴特尔,在蒙语里是英雄的意思。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眉毛又黑又粗,鼻梁高高地耸着,看起来非常憨厚老实。他的身材高大矫健,穿了一件鲜亮的藏蓝色长袍,一把精工雕镂的匕首挂在他左腰上。巴特尔对这里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自10月1日国庆节以来,他已经接待了3000多名游客。
景区讲解员巴特尔 张萍/摄
据九湖源景区总经理胡开应介绍,像巴特尔这样的农牧民在景区转岗就业的已有28人,景区根据不同人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引导农牧民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有的做了客房主管,有的做了收银员,有的则做了讲解员。而像满都拉这样拥有B照驾驶证的则当了景区沙漠车的教练。
沙漠冲浪车教练满都拉 张萍/摄
“对于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我非常满意。”满都拉是景区里为数不多的能开沙漠冲浪车的教练。他是一位89年的蒙古族大男孩,他的话不多,只对着我们憨厚地笑,露出白白的牙齿,映衬着黝黑的皮肤。他说自己的名字在蒙语里是“太阳升起”的意思。现在景区的工作让他的生活水平如太阳般冉冉上升,越来越“红火”了。
“以前是把命别在裤腰带上挣钱。”说起之前在外打工的日子,满都拉皱了皱眉头,“一年当中只有半年有工作,给人拉货车送梭梭树、水和沙漠的生活物资。开大货车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有时候跑一趟车可能好几个月都回不了家,和家人聚少离多已是常态。而且收入不稳定,一到冬天就没生意了。”
现在的满都拉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生活变得规律了起来,不仅收入稳定了,离家也更近了。不用在高速路上奔波,家里人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随着阿拉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满都拉的收入相比以前翻了不止一番。在我们临走前,同行的人打趣地问了句:“工作稳定了,收入也不错,是不是该打算娶个媳妇了?”满都拉害羞地低下头直搓手,嘴边挂着一抹微笑:“是正准备呢。”
今年我在合作社分到了8800元
十月的天气,秋风已带来了寒意。然而,踏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额尔克哈什哈苏木的九湖源景区,一大片万寿菊正在昂首怒放,它花黄如金,一朵朵,一簇簇,开得如微笑般灿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这片万寿菊的旁边静静地伫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哈什哈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九湖源景区长廊盛开的万寿菊 张萍/摄
哈什哈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办公室 张萍/摄
额尔克哈什哈苏木是阿拉善左旗下辖的13个苏木镇之一,位于阿左旗西南部,腾格里沙漠腹地,分别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交界,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纯牧业苏木。
九湖源景区总经理胡开应介绍,该合作社以乌日图霍勒嘎查牧民、哈什哈巴格嘎查的贫困户为主体,在当地进行牛羊的养殖。农牧民将肉产品按照每斤高于市场价5块钱卖给景区,根据农牧民入股的本金给予他们经营得到的红利和保底的固定收益。这样一来,保证了农牧民每年都有固定收入,既解决了景区的供给问题,也解决了农牧民的增收问题。
近年来,额尔克哈什哈苏木以“党支部+合作社+牧民”的合作模式,将原本分散式的个体养殖通过入股的方式形成规模养殖,既壮大了嘎查集体经济,同时也推动了嘎查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为牧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据哈什哈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统计,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18户农牧民入股,收购的牛羊肉共计90万元左右,直接提高农牧民的收入8万元以上。目前因为疫情原因合作社暂时采取散养模式,预计在2021年4月份开始进入集中化、规模化的圈舍养殖模式。
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
沿河西走廊一路向东北驶去,地貌由低山丘陵逐渐变为了沙漠戈壁。可是,如今的沙漠有些许的不同。在公路的两旁,覆盖着高矮不一、形态各异的绿色植被,它们星星点点地装饰着这片金色的土地,为沙漠披上了一丝“生态绿”,书写着人与自然的顽强抗争史。
穿沙公路两旁的防护林 张萍/摄
阿拉善盟总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境内分布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面积达9.47万平方千米,占全盟土地面积的35%,是中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主要通道和重要沙源地。适宜人居住的面积仅占6%,自然环境十分严酷。
“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是阿拉善九湖源景区负责人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为了贯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景区除了在生活区设有建筑物以外,其他都是以原生态的面貌展现。景区周边播种了沙拐枣、花棒、籽蒿等耐旱、耐贫瘠的乡土树种,建设了两千多亩的防护林并以围栏的形式进行防护。“林业部门提供苗木,我们出工出力,一起为构筑祖国的生态屏障做出努力。”在政府各部门的引领与支持下,从一个个勤劳的农牧民到一个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努力实现着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九湖源景区种植的防护林 张萍/摄
据阿拉善盟林草部门的数据显示,经过多年的飞播造林,在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已经建起长350公里、宽3公里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西南缘已经建起长110公里,宽3公里至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653.7万亩,沙化土地相较于2009年减少1974平方公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旅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现已成为景区扶贫工作的新亮点。阿拉善盟不仅在沙漠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还将沙漠作为独有的资源充分加以利用,探索出了一条与沙漠“共生”的新路子。通过发展沙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不仅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的就业问题,还辐射周边的地区,吸引了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的农民转岗就业。逐步走上了一条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双赢。
阿拉善九湖源景区鸟瞰图 景区提供
文字:张萍 图片:张萍、九湖源景区总经理胡开应供图
指导老师:韩亮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指导教师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20-10-10重庆堰塘:柯嬢嬢回村记
- 2020-10-10迟到了九个月的“春天”:敦煌沙漠露营国庆喜迎旅游高潮
- 2020-10-10喜悦的烦恼——兰州百合第一村走访见闻录
- 2020-10-1038公里处的旅游窗口——加油站点看张掖丹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