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话脱贫——甘南州妇女谈变化吐心声
原标题:“卓玛”话脱贫
——甘南州妇女谈变化吐心声
纯手工加工的纺织品。
民族特色产品受到游客喜爱。
黑力宁巴自然村农牧民群众依靠旅游就业增收、发家致富。
碌曲县藏族中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
碌曲县藏族中学推进“大课间”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唐卡绘画等丰富多样的课程。
尕秀村成为甘南州第一个村级4A级旅游景区。本版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夏日清晨,甘南草原清冷空气中飘荡着乳白色的烟雾。藏族妇女贡去乎吉走进牦牛帐圈,用轻柔的双手挤奶,奶香顿时飘散开来……
201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减少贫困人口1.88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那么,生活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人们都经历了怎样的脱贫心路历程呢?
“卓玛”是藏语对女子的称呼。采访中,记者将采访镜头对准在脱贫一线劳作、奔走的“卓玛”们,倾听她们讲述脱贫故事、家乡变化、发展愿望和心声。
“帽子”摘了 干劲更足
约两个小时后,贡去乎吉惬意地擦着额头上的汗珠,手提满桶的新鲜牛奶,走出帐圈。贡去乎吉是夏河县阿木去乎镇安果村村民,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以前,家里只有3间破旧的土坯房,3头牦牛也养在院子里,还有两个念书的孩子,生活很困难。”贡去乎吉说,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在党和政府帮扶下,不仅饲养的犏雌牦牛增加到了23头,而且老院子变成了2层8间漂亮藏式牧家乐,一家人吃上了旅游饭。
在她热情邀请下,记者参观了她的牧家乐“贡保之家”,床铺收拾得干干净净,桌上摆满了糌粑、酥油、藏包等各式藏点小吃。贡去乎吉说,旅游旺季,民宿就全部被旅游公司包下了。家里一年下来养殖、种植,再加上旅游收入及帐篷城入股分红,收入近7万元,如今全家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拉毛吉是安果村驻村帮扶干部,她驻村已有6个年头,亲眼见证了安果村华丽蜕变全过程。她说,这几年村里最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村容村貌变了:以前家家户户都是破旧土坯小院,且人畜混住情况很普遍,环境差,也不卫生;现在家家户户都建成了特色藏家小院,村里通上了硬化路、锻炼设施一应俱全。再者是人的精神风貌变了。以前村民卫生意识不强,从事生产不积极,致富意愿也不强;如今,每家每户干干净净,一大早就忙碌起农业生产。摘了“贫困”帽子,大家满满的精神头,致富意愿更强了。
提起甘南乡村旅游,就不得不提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短短几年时间,这个牧民定居点发展成为全州第一个村级4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376人全部实现脱贫。卓玛草一家就是其中一户,搭上了乡村旅游的致富便车。
“大家都办藏家乐,我也把6间房子收拾出来,改成民宿办起了藏家乐。”卓玛草欣喜地告诉记者,去年家中仅藏家乐就收入8万元,自己又开了商铺和餐馆,再加上牧场所得,共收入30余万元。
从传统藏家牧民到旅游从业者,卓玛草干得风风火火,她还成了村里妇女致富带头人。
产业支撑 日子不愁
车辆缓缓行驶在“羚城”合作市郊区,车窗外成片的唐古特大黄(中药材)长势喜人,在满地绿叶衬托下,黄色植株犹如盛开的油菜花,分外漂亮。近年来,在当地企业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开始种植唐古特大黄,并以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第1年种下,4年长成,取根入药。公司负责提供种子、种苗,合作社组织农牧民种植,成熟后大黄公司全部收购。
“2016年我家种植了10亩大黄,今年9月将收获,预计收入8万元,这样平均下来每年每亩收入2000元,比以前种青稞强多了。”合作市佐盖曼玛镇地瑞村村民周冬冬说,大黄生长期长,也让她从土地解放出来,经过培训后,她在百草生物科技的扶贫车间上了班,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巩固产业发展成效,需抓实技能培训,技能培训也是扶志、扶智的动力源泉。
6月23日上午,甘南州全域旅游培训基地的一间培训教室传出阵阵掌声。原来,教室里正在举办碌曲县2020年第一期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班结业仪式。据介绍,在为期4天的培训中,全县7个乡镇的40名学员系统地学习了游客接待礼仪、农牧家乐运营管理、营养卫生常识以及营销推广等专业知识。
“通过培训,学员们纷纷表示不仅增长了知识技能,而且思想观念也转变了,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信心更足了。”碌曲县文旅局副局长扎西卓玛说,该县将持续加大对旅游扶贫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碌曲县西仓镇贡去乎村和多拉村通过发展以藏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两个村原有78名贫困人口减少到现在的6人。藏家乐正成为当地牧民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以前脑子转得慢,没赶上趟,去年在政府补贴下,我们家也开始了改造升级,目前已基本完工,不久将开门营业。”多拉村村民达尕说,她对吃上旅游饭充满了期待。
民生保障 幸福满满
清晨,碌曲县藏族中学的学生们在校园广场跳起了锅庄舞,在操场上踢足球、打篮球和做体操……学生们在欢笑中开启了新的一天。近年来,该校持续推进校园“大课间”活动,组建了藏戏表演、唐卡绘画、锅庄舞、足球、武术等二十多个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
“目前,全县7个乡镇24个行政村‘双语’幼儿园实现全覆盖,‘两免一补’‘营养餐’教育资助全面落实,无因贫失学辍学学生,控辍保学成果得到持续巩固。”碌曲县副县长李英环说,近年来,全县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学生们在家门口就可接受优质的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
走进碌曲县藏医院病房,女医生仁曾拉毛正在为患者详细检查身体恢复情况。
“‘看病,进医院’‘先看病,后缴费’‘缴完费,能报销’,得益于一系列医疗惠民政策的实施,当地农牧民看病就医观念彻底转变了。”仁曾拉毛介绍说,2019年该院门诊诊疗2万多人次,住院诊疗1200人次,服务辐射碌曲、玛曲、夏河以及临近四川若尔盖县、青海河南县等地农牧民群众。目前,该院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民政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方式,院内制剂报销率达80%以上,有效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夏河县阿木去乎镇黑力宁巴村的广场上,村民们身着盛装跳着欢快的锅庄舞,欢迎着远方游客。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如今蜕变为生机勃勃的生态旅游村。
“我来时,村里连个广场都没有,村民们也几乎没有文化活动。得益于发展旅游,村里乡村舞台、文化广场、运动设施都建了起来,群众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村里还组建了民间文艺演出队,开展锅庄、藏戏、弹唱等民间歌舞常态化演出。”驻村干部拉毛卓玛说,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的文化活动让黑力宁巴有了“精气神”。
近年来,甘南州上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增进人民福祉,农牧民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变成现实,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秀美藏乡 大有可为
清晨雨歇,碧空如洗、白云如玉,空气里花香涌动,充满人文古韵的农家乐依山而立,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近年来,临潭县以建设冶力关大景区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发展乡村旅游。精心打造了八角镇“八角花谷、十里画廊”精品景区,推出了牡丹、万寿菊观赏等极具乡土气息的农业休闲体验产品,建成了庙花山“花庐”民宿乡村田园综合体,实现了“家园变花园、处处皆风景”的华丽蜕变。
“随着景区旅游内容及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吸引越来越多外省甚至国外游客纷纷前来旅游观光,与此同时,看到家乡的华丽蜕变,许多在外工作求学的青年也选择返乡创业就业。”冶力关大景区讲解员刘玉琴说,在旅游带动下,当地正悄然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时值周末,临潭县冶力关镇庙沟村农家乐早早被预订一空,各家门口停满了小汽车。走进“诚信”藏家乐,建筑造型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90后”返乡创业藏族青年赵闹金曼正忙着招呼游客就餐。
“看到冶力关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我萌生了回家打造一家具有藏族风情农家乐的想法。”赵闹金曼说,回家让她“如鱼得水”,所学的室内设计专业有了用武之地,不仅自家农家乐由她一手设计改造,附近农家乐也纷纷前来找她设计。在自家农家乐设计中,她对以往传统藏式进行了改良,融合了江南风和现代风设计元素,整体显得既典雅又简约。
“游客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日营业额也从改造前的15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9000多元,足足翻了6倍。”她说,两个月前还是“游客找上门”的订房模式,现在农家乐已经开通了携程、飞猪、去哪儿等网络订房渠道,两个月时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30万元。
“以前在外东奔西跑四处打工,一年下来除去开销,也存不下多少钱,还不如在家办‘农家乐’,稳稳把钱挣。”“诚信”藏家乐服务员张云花是临近的羊沙镇桥子川村村民,她说,家里农家乐正在改造建设,先来“取取经”,回去好“忙活”。
在甘南,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营造了人才回流的磁场,吸引在外人才和青壮劳力回流家乡创业就业,年轻人返乡创业又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
相关新闻
- 2020-04-13“合”力托起农牧民致富梦 ——甘南州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综述
- 2020-04-13“合”力托起农牧民致富梦——甘南州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综述
- 2020-04-09短视频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甘南州州长赵凌云:甘南藏区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 2019-10-28扶贫路上“筑梦人”—甘南州舟曲县曲告纳镇拉尕村帮扶队长兼第一书记包文文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