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堡:从小村庄到大景区
原标题:荔园堡:从小村庄到大景区
中国甘肃网7月15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荔园堡村,本是陇东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中的一个普通小山村,却因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的红色传奇而闻名。
8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这里建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
11年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如今,荔园堡村已经成为镶嵌在红色南梁和子午岭林海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今年6月中旬,记者再次走进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实地感受一个红色村庄的美好与幸福。
一茬接着一茬干,荔园堡村发展按下“加速键”
清晨,阳光洒满子午岭。青山环抱中的荔园堡村渐渐苏醒,安静而美丽。
沿葫芦河溯流而上进入村镇。葫芦河东岸,是南梁红色景区;葫芦河西岸,是几排两层窑洞式民居,青砖灰瓦白墙,干净整洁、错落有致。荔园堡村村部就隐在民居身后。村部也是窑洞式建筑,楼顶正中一面鲜红的党旗雕塑,党旗两边各三个红色大字:“听党话”“跟党走”。
记者在村部见到了三任村支书。说起当年见到习近平同志的情景,老支书范刘德打开了话匣子。虽说时隔十余年,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范刘德仍记忆犹新:“他问我‘范书记你好’;怕我紧张,提醒我‘慢慢说,不急’;叮嘱我们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2009年,荔园堡村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10年起,南梁红色大景区开始建设,作为镇政府所在地的荔园堡村从此按下了发展“加速键”。
2010年,通过公推直选,张振杰从范刘德手中接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干到了2019年底。他说,因为红色大景区建设,他任职的10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10年。
先是54户居民、143个农商户整体搬入葫芦河边的居民新区,清一色窑洞式两层楼,上宅下店,既改善了住房条件,又解决了群众搬迁后的生计问题;接着金岔沟居民点建成,全村小康农宅率达到90%以上;修建漫水桥3座,村里的主干道全部硬化,入户道路硬化率达到80%;完成农网改造5公里,全村照明电入户率和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和互联网全覆盖;大力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厕改率达到90%以上;2016年,全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去年底,刚三十出头的蒋大江通过招考成为荔园堡村党支部的专职书记。“脱了贫,还要奔小康。”蒋大江说,我们要发扬南梁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今年以来,在进行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村里又全力推进“3+1”冲刺清零、人居环境整治、农家乐提档升级等工作,“将来还要把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上树,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蒋大江说。
传承红色基因,孩子们在红色文化氛围里铸魂成长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世界则国雄于世界……”洪亮铿锵的声音响彻天空。
这是荔园堡村列宁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孩子们在朗诵《少年中国说》。每天上午10时开始,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孩子们分年级或跑步、跳绳,或打南梁腰鼓、朗诵,朝气蓬勃、生龙活虎。
列宁学校的前身是列宁小学。这是我们党于1934年在南梁创办的第一所红色学校。
步入校门,正对着的是一座汉白玉人物雕塑,表现的是列宁小学早期教员张景文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场景。雕像背后的半山上是列宁小学旧址,青松环抱、古树掩映。
漫步校园,扑面而来的是红色文化气息:景文楼、思齐苑、将军苑等名字,引人深思回想、饮水思源;英雄少年事迹长廊、爱国主义文化长廊和校园文化墙,教人崇德向善、勤学报国。
从小学到初中,九个年级近千名学生,就在这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里读书学习、铸魂成长。
2009年6月7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学校看望慰问师生,鼓励孩子们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奋发有为;3个月后他给学校回信,希望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始终牢记嘱托,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列宁学校校长方向阳说,学校近年来创新实施红色教育工程,以润物无声方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爱校、爱家乡、爱祖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教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音体美英等课程都有专职教师,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方向阳说:“现在孩子们不出村就能接受到良好教育。”
在列宁学校南边,新校区正在加紧建设。方向阳告诉记者,新校区建成后可容纳1400名学生,教育教学条件将有一个新的提升。
扶贫必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方向阳说,列宁学校的发展变化是全县基础教育的一个缩影,这些年农村变化最大的是学校,各个乡镇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县城孩子能享受到的条件设施现在农村孩子基本上都能享受到。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漫步荔园堡村,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村巷街道干净整洁,花坛里各色花朵开得热烈而鲜艳。村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在健身器材上玩耍嬉戏,老人们在广场边的树荫下乘凉。
正值双休日,温仲琴坐在炕上绣十字绣,一大一小两个孙子在身边玩耍。针线活是陇东妇女的看家本领,前两年村里又专门组织培训,温仲琴的手艺更加精进,闲暇时就绣些鞋垫、枕头。先是来住宿的游客见了要买,后来她学会了发视频,就把做针线的视频发到网上,吸引了不少粉丝,也引来了很多订单,光是刺绣品一年也能卖几千块钱。
温仲琴说,她家2013年搬入新房,2015年起利用空房开办小旅社,从那以后丈夫再不用到外地打工了,“政府发展红色旅游,来住宿的人越来越多,一年下来能收入四五万块钱。”儿子在景区当保安,女儿出嫁了,孙子们就在村里上幼儿园。“以前顿顿黄玉米面没油没菜,现在天天吃得比过年好,啥都不愁。”温仲琴说,礼拜天,丈夫开车带着她和孙子经常到周边去看看,“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车,路又好,方便得很”。温仲琴还从手机上学会了广场舞,吃完晚饭就带着村民去跳,“既锻炼身体,心情也好”。去年,她组队参加县里的广场舞比赛,还得了奖。说起这些事,温仲琴笑得很开心。
温仲琴身后的墙上是一张婚纱照。她说,结婚的时候穷,炕上就一张席,席上还烧了个洞,这些年生活好了,她硬拉着丈夫到县上的照相馆补了张婚纱照,“算是了了多年的一个心愿”。
依托南梁红色大景区,荔园堡村建成了16家特色农家乐、48家特色餐馆、11家旅店,有150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和销售,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收入已占到了群众收入的六成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讲,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华池县委副书记吴陆平说,荔园堡已经从小山村蝶变成了小城镇,下一步通过乡村振兴、通过旅游提质增效,群众的收入会更高,日子一定会更好。
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吕宝林 安志鹏 薛砚
相关新闻
- 2020-07-15周调度 周反馈 周通报 周整改 兰州以铁腕机制推进创建攻坚期工作
- 2020-07-15洮河清流浇开幸福花 ——引洮一期工程助力安定区脱贫攻坚见闻
- 2020-07-15大型系列纪录片《甘肃扶贫进行时》7月18日播出
- 2020-07-15甘肃推动实施“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精准脱贫追踪报道之牛产业 牛劲十足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