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溯源甘肃】秦汉时期甘肃的礼俗文化

20-06-17 09:0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溯源甘肃】

  秦汉时期甘肃的礼俗文化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玉带钩

皮弁

爵弁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秦汉时期,生活在甘肃一带的民族较多,分布较广。中东部主要由中原王朝控制,是华夏—汉族居住区;河西是月氏人的家园。后来匈奴南下,赶走月氏,由匈奴左右贤王驻牧。汉武帝派兵打败匈奴,建立河西四郡后,又从内地迁入大量汉人。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下,甘肃的冠婚丧祭等习俗就明显地带有斑驳陆离的多民族色彩,是甘肃厚重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

  1 冠 礼

  冠礼是古代的成人礼。《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君三年,王冠。”《正义》引《礼记》说:“年二十行冠礼。”说明战国以来,今甘肃一带的秦国,风俗同于内地,通行冠礼。国君要举行这一成年礼,士以上阶层照例也要实行,秦汉时期流行不辍。

  古人举行冠礼的意义,在于使人从小就养成容貌体态庄重,气色和悦,与人言辞温顺的好习惯。然后以这样的容貌、气色、言辞来处理君臣、父子、长幼之间的关系,确立礼仪风范。由于冠礼的社会意义重大,所以举行冠礼,首先要通过卜筮选择吉日和宾人(进行加冠者)。通过仪式在大堂前东阶之重要位置加三冠(缁冠、弁冠、爵冠),命字(给予确定的称号),郑重表示他已成人。有意思的是,加冠以后,被加冠的年轻人见母,母拜之,见兄弟,兄弟拜之,表示他已不是小孩,人人都要以礼仪相待。被加冠者还要带着礼品去拜见乡间头面人物,以示他具备了社会交往能力,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2 婚 礼

  甘肃秦汉时期的婚姻礼俗,华夏—汉族仍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前代流传下来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风俗。《礼记·昏(婚)义》将婚礼看作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就是说它关系到祭祀宗庙,传宗续代的大事。婚姻和顺,就会受气纯和,生子必孝,事君必忠,所以人们对待这件事非常慎重。

  传统婚礼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几种仪式,都在女方宗庙举行:“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婚)礼也。”婚礼在宗庙进行,这是严肃的表现。《礼记·昏(婚)义》记载的婚礼有两个重要仪式。一是亲迎的当天黄昏,举行成婚大礼,有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卺(jǐn)而酳(yìn,饮酒)”的仪式。牢,指专备的牲肉,共牢,就是“不异牲”,同食一个牲体上取下的肉。合卺而酳,指食毕饮酒。卺,是古代一种酒具。它是将一个匏对剖成两个瓢,行礼时男女各执一瓢以饮,叫合卺。这一仪式象征“合体”,即夫妇互相尊重,如同一体。二是婚后第二天早上,行拜见公婆礼。拜见时,新娘端着盛有枣、栗、腶修(经过捶捣加上姜桂制成的干肉)的圆形竹器笲(fán),敬献给公公;用竹器盛着枣、栗敬献给婆婆,同时得到公公的赐酒和婆婆的训勉。“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意为在公公、婆婆回到自己室中后,新妇又以烧制好的小猪肉敬献,以表达对公婆的孝顺。结婚三个月后,新妇还要到家庙参拜祖先神主牌位,举行毕这一仪式,她才被正式看做是这一家庭的成员。“六礼”最初只在贵族中实行,后来逐渐演变成普遍的婚姻礼俗。

  秦汉嫁娶崇尚侈靡。用东汉政论家王符的话来说:富贵嫁娶,车軿(píng)各十(或作“络绎”),骑奴侍童,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意为富贵人家举行嫁娶婚礼,要用一般车和有帷盖的车各十辆,络绎于途。骑马服侍的奴童,围着车子节制导引。在讲究排场上,富户一家想超过一家;贫者自愧不如。致使一餐所费,就能使一户农家破产。可见风气的恶劣。

  这一时期,富贵人家媵妾成群。同时,烝婚(子娶寡庶母)、报婚(侄娶寡伯母、婶母)、转房婚(弟、兄娶守寡的嫂或弟妇)、招赘婚(男子入赘女家)、中表婚(表兄弟姐妹间或其子女成婚)、逆缘婚(即以姐妹俩为妻或以兄弟俩为夫)、交互婚(两姓各以子女互换成婚)等婚姻形式相当普遍地存在。离婚、寡妇改嫁也较少受到社会舆论指责和歧视。上自皇室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有与寡妇结婚。风气所及,甘肃并不例外。

  聚居于甘肃一带的匈奴、羌等少数民族上层流行一夫多妻。各族也都存在收继婚习俗。《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人“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族“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嫠)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

  居住在祁连山、湟中一带的月氏胡原是大月氏的一部分,大月氏被匈奴从河西赶走,逃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后,其老弱遗留部分的情况是:南入山阻,依诸羌居止,遂与共婚姻。及骠骑将军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开湟中,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后汉书·西羌传》)。意思是说,活动于河西的大月氏被匈奴赶走后,一部分不能随行的月氏老弱者逃到走廊南部的祁连山,依险而居,随诸部羌人活动,并与羌族通婚。汉将霍去病赶走匈奴,夺得河西,继续向青海湟中进军,于是躲在祁连山的月氏人投降汉军,与汉人交错而居,他们的衣食习惯和语言,同羌人大致相同。其先前与羌人通婚的习惯当然也不会改变。

  3 丧葬礼

  秦汉时期的丧葬习俗也以浮华奢侈见称于历史。东汉甘肃镇原人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对此有极为集中、深刻的批评。文章指出,古时埋葬,只用厚厚的草覆盖尸体,埋在野外,不起坟堆,不在坟前植树,服丧的期限也没有约定的日期。后世圣人改用棺椁敛尸,以桐木做棺,用彩色的葛布作固定棺材的绳索,埋葬的深度不及地下水,上面不至泄漏臭气。到后来,根据地方所产,改用楸、梓、槐、柏、杶、樗等木料做棺,胶漆粘接,细致地刷过,钉得很细密,棱角削得很光滑,接缝处铲得很平,看不出有痕迹。坚固牢靠,足以盛尸,这样本来就可以了,但京师地区的贵族、戚属一定要用江南所产的檽梓、豫章(樟)、楩柟等贵重木料做棺椁,连边远地区的士也竞相仿效。檽梓、豫章,产地遥远,又都生于深山穷谷,经历山峰,立千丈之高,百丈之溪,倾倚险阻,崎岖不便,用几天时间才能找到。砍伐连月始告完工。要很多人拖动,用许多牛拉到河边。由江入海,连淮逆河,行数千里,然后运到洛阳。工匠雕治,积累日月,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夫。做成重将万斤,非大车不能挽。这样的棺椁,东自朝鲜的乐浪郡,西至河西的敦煌郡,“万里之中,相竞用之”“费功伤农,可为痛心”,古时修墓不高,而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塜,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此无益于奉终,无增于孝行,但作烦搅扰,伤害吏民。

  王符文中主要举了造一副棺椁的奢靡花费,其他方面只是点到而已。这在当时是一个全国性、时代性的问题。若我们联想到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的例子,那一墓中锦绣丝罗、漆木和地面庐舍祠堂等已腐没者不说,仅保存至今的金属制品,就有铜制的马、牛、车、武士、奴婢及灯100余件,放下那高超的设计铸造技术和精美绝伦的观赏价值暂不说,仅从墓葬的奢侈程度来看,不正好印证了王符的批评是切中时弊吗?一个郡太守尚且如此,陇右各郡县、各级官员、富民等,其“浮侈”不也是极其惊人的吗?当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如汉灵帝时(168—189年),敦煌太守赵咨就在临死前遗命,死后要平地埋葬,不起坟堆,葬不卜时,“无设奠,勿留墓侧,无起封树。”(《后汉书·赵咨传》)即实行薄葬,不择葬时,不用祭奠仪式,不立墓碑,不筑坟,不在墓旁植树。同王符说的“古时”葬俗差不多。

  这一时期甘肃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坑木椁墓、画像砖墓、空心砖墓、壁画墓及砖室墓。从汉代开始在墓前立华表、墓碑、石人、石兽,并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人殉现象汉比秦少,人俑、畜俑、实物模型、器皿等明器随之增多。埋葬以后,死者亲属还要身着丧服在家守制。就是遵行居丧制度,按与死者的亲疏确定三年至三月不等的居丧期限,越亲守丧时间越长。在守制期间,谢绝应酬,不参加科举考试,不举行婚嫁,现任官员则须离职。

  秦汉西北的匈奴人,其送死习俗是有棺椁、金银、衣裳之埋葬,而不起坟堆植树。棺椁埋入地下后,在其上、周围驱马践踏,使人辨不清埋葬的痕迹 。丧制不论尊卑,见新月结束服丧。人刚死时亲人痛苦,其他人则饮酒,“谓之添泪。杀马牛羊祭而食之,焚其骨,谓之烧饭。”匈奴首领死,身边臣妾,殉葬者多至数十百人。

  羌族历来实行火葬。“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这是说,羌人的习俗,父母死,子女以悲哀泣哭为耻,他们会骑马唱歌呼号。有时还会“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发泄悲情。

  4 祭 礼

  古代祭祀包括祭天地、神灵、祖先等几大类,各类祭祀有不同的等级和规格。对已亡父祖的祭祀本是子孙孝思的延续和表现。《礼记·祭义》说:“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父祖活着的时候恭敬地赡养,死后恭敬地按时祭祀,寻思终身不能使先人受辱。但祭祀先人不能太频繁,也不能太疏落,“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意为祭祀多了就显得烦扰,烦扰形同不敬。祭祖也不宜太少,少则疏落,疏落又显得轻慢,轻慢则让人忘记祖先。因此有德行的人按照天道运行的规则,祭祖实行春禘(春季举行的宗庙大祭)、秋尝(秋季举行的宗庙祭)。

  祭祀的关键是要诚心。就是说,孝子在举行祭祀以前,要怀着严肃诚敬的心情作准备,备好祭服物品,修缮庙室,做好各项祭前准备工作。祭祀当天,表情温和,行动诚惶诚恐,生怕表达不出自己对先人的爱敬。祭仪开始,仍然容貌温顺,弯着腰,像欲语又止。仪式结束,同祭者都出门了,自己还安静端正地站在卑者的位置,就像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场面似的。总体要求是,恭谨善良不离身,耳目表情不离心,思想意念不离亡故的亲人。念在心,表现在容貌,处处留意省察,乃是孝子的职志。

  这是周秦以来祭祖的一般要求,秦汉甘肃也不例外。只是在“世信祭祀,以为祭祀者必有福,不祭祀者必有祸”(王充《论衡》)的信仰风俗下,人们普遍地把祭祀不仅看作孝的表现,而且当作祈求福报的门径。这是一个祭祀观念的演变过程。因此秦汉包括甘肃盛行祭祀之风,但其观念比前代更加图利。只是不同等级的人,死后有不同的祭祀规格和形式,这一点与前代没有两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有力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陇原护老”行动五年查处保健品违法案件上百起 有力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陇原护老”行动五年查处保健品违法案件上百起
  • 甘肃省多个城市盲道坡道建设率达到90%以上 甘肃省多个城市盲道坡道建设率达到90%以上
  • 甘肃旅游演出“重启” 甘肃旅游演出“重启”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向上的力量照亮未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向上的力量照亮未来
  • 推广新型移动式节能隧道窑促进西部墙材产品高质量发展研讨交流会在白银顺利召开 推广新型移动式节能隧道窑促进西部墙材产品高质量发展研讨交流会在白银顺利召开
  • 兰州警方破获“6·01”电诈案 跨省查获3个窝点 抓获嫌疑人26名 兰州警方破获“6·01”电诈案 跨省查获3个窝点 抓获嫌疑人26名
  • “星光微爱”温暖临夏州广河贫困儿童 “星光微爱”温暖临夏州广河贫困儿童
  • 甘肃省禁毒宣传月启动 昨日集中焚毁毒品1.3吨 甘肃省禁毒宣传月启动 昨日集中焚毁毒品1.3吨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有力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陇原护老
2   郭满志的志向“满”了
3   甘肃省多个城市盲道坡道建设率达到90%
4   定西安定区巉口镇:绿绕金盆山
5   酒泉肃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6   金昌市构建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7   “铁骑新军”续写荣耀——甘肃优秀运动
8   平凉市举办“讲好红色故事 担当时代使
9   定西市开展防范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活动
10   甘肃省地方立法条例
11   庄浪:“电商直播”助脱贫
12   甘肃扶贫产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在陇西开班
13   定西:安定“五彩”绘就凤城文明底色
14   厦门临夏两地持续发力推动东西部扶贫协
15   甘肃旅游演出“重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