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决胜之年访“二胡”
新华社兰州4月22日电 题:记者手记:决胜之年访“二胡”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王博
记者近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采访时,听说当地脱贫的“羊产业”发展有“二胡”。谁是“二胡”?
在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记者巧遇“羊经纪”组织收羊贩运。车厢前,上百只羊挤作一团,争相“搭车”。一旁几位农妇在闲谈,记者和她们搭上话,得知卖羊的正是当中一位农户樊珠惠。
“这车有260多只羊,能卖40多万元。净收入六七万元。”樊珠惠指着道旁一位面色黝黑的中年人说,“养羊都是胡书记‘逼’的!”
中年人听闻笑道:“不逼你们,你能舍出地来养羊?”
这是在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拍摄的“羊经纪”组织收羊贩运现场(无人机照片,4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最初的黄花滩是个沙窝子。上世纪90年代,住在古浪南部山区的群众为了生计陆续搬离,有的就近搬到了县北面的黄花滩,在这里集资打井、开荒种地。
“山里旱极了,就想着往水上奔一下。”樊珠惠回忆,一家8口举家迁至黄花滩时,总共分得10亩地。有机井,能浇上水,口粮就有保障。穷怕了,移民对山下的土地格外珍惜。但有个人偏偏要把好好的地拿来养羊,这个人就是胡中山。
在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胡中山(左一)查看和询问收羊情况(4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彼时的胡中山是黄花滩村党支部书记,群众大都由山区搬来。2010年,胡中山开始动员村里人修建养殖暖棚,养羊致富。
“一座暖棚7分地,要养羊就得划拉掉一人的口粮,那我能答应?”那段时间,樊珠惠远远看到胡中山就低头绕着走。胡中山却找砖厂赊了砖,拉到樊珠惠家门口,又帮她联系申请贷款。拗不过胡书记的诚意,樊珠惠“豁出”土地来养羊。近10年过去,樊珠惠家羊存栏七八百只还嫌不够,“啥时候过千就好了。”
在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养殖小区,胡中山(左)向“羊经纪”询问收羊情况(4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今年58岁的胡中山是最早一批搬迁到黄花滩的拓荒者,也是这里羊产业的开拓者。刚搬下来的时候,住的是地窝子,种地只能解决口粮,群众连浇地的电费都交不起。
2009年,当地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与一位富裕村干部的交流让胡中山很受启发。“他让我想想,老百姓过去干啥,发展条件适应啥。”胡中山来了灵感:古浪历来有养羊的传统,要不试试养羊?
山里养羊漫山跑,下山得有新办法。胡中山考虑在黄花滩修建现代化养殖暖棚,形成规模。没有砖,胡中山找砖厂赊;没有买羊钱,胡中山就找政策、求银行。“那时晚上躺床上想,光赊砖就赊了200多万元,要是群众还不上,我拿啥给人家还?”
在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养殖小区,胡中山查看肉羊长势(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如今,黄花滩村羊产业全面开花。“羊经纪”等新行当很红火,村里六成群众关联着羊产业富了起来。去年一年,黄花滩村群众收入加起来超过2000万元。
2013年,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成立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胡中山任党委书记。他继续在这里为6万多移民“拓荒”兴业。
在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公司,胡丛斌查看羊羔长势(4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作别胡中山,我们继续寻访另一“胡”:55岁的党员胡丛斌。他曾是公务员,后下海经商,现在又当起“羊倌”。
2017年底,古浪县成立了兴盛种羊繁育公司,由县政府全资投建。“贫困县拿出点钱不容易,都得用在刀刃上。”不必要的开支,胡丛斌全都省了。从法人到办公室主任,都是胡丛斌一人。
这里的羊多是“外来户”,也是胡丛斌的“宝贝”。伺候“宝贝”可不容易,胡丛斌几乎天天住在公司里。早“点名”晚“报数”,白天当“羊厨子”,晚上做“羊保安”,自己的时间表也照“羊日程”安排。
从一无所知到讲起繁育头头是道,胡丛斌花了两年时间,光笔记就记了9大本。如今兴盛公司羊存栏达10万只,其中羊羔就接近6.5万只。“现在单听小羊的叫声,我就知道它是饿了还是病了。”胡丛斌说。
两年来,兴盛公司已带动4300多户贫困户参与羊产业。贫困户除了能在公司务工,还可将公司当作“羊银行”,以“贷母还羔”的形式自养,或由合作社代养,“嵌入”产业中。
“品种退化怎么办?我现在考虑更多的是羊产业三五年甚至几十年后的事情。”最近公司正在进行优质品种杂交实验,胡丛斌希望通过品种改良,培育出适应性更好、更经济的“古浪羊”,“这样至少在今后几十年,古浪群众都能通过羊产业持续受益。”
在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胡丛斌(右)和工作人员交流喂羊情况(4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胡丛斌说,羊产业是古浪群众认可的脱贫产业,产业的前景、可能遭遇的风险挑战得想早一些,预估充分一些,在系统性、精准化上做文章。
在这些“拓荒人”的引领下,羊产业“强筋壮骨”,正成为脱贫的“稳定器”。如今,古浪县已累计建成养殖暖棚18万座,发展规模养羊户2万多户,羊存栏超188万只。
这是在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拍摄的兴盛种羊繁育公司(无人机照片,3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访罢“二胡”,记者一直在思考:古浪“二胡”,一个铺陈羊产业的过去,一个描画羊产业的未来。什么是他们共同的“带富”密码?
就产业而言,选择既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实际,还要尊重群众主体,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发展要有全局观,也要有历史感,既要谋划全链条,又要及早把脉“治未病”。于个人来说,这“密码”就是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担当尽责、甘于奉献。他们在,胜可期。(参与记者:范培珅、张智敏)
相关新闻
- 2020-04-2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金昌 特色产业促增收
- 2020-04-22【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金昌:贫困户变身致富典型
- 2020-04-22【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典型面对面】扶贫车间里的“夫妻档”
- 2020-04-22【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甘肃东乡 逐村逐户攻坚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