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乡土文化 推进乡村振兴
原标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立足乡土文化 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推动力,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充分重视和挖掘乡土文化,在“铸魂”“塑形”上同时下功夫。
在乡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为乡村振兴“铸魂”
乡土文化是千百年来世代传承沿袭至今的,凝聚着乡土之美和人文之美,在乡村振兴中对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要立足乡村,深入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共同社会心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所带来的乡土文化断裂的现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打造新乡土文化,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转变观念、凝聚人心、淳化乡风、引领发展等“铸魂”作用。
为乡村振兴“铸魂”,要守住乡土、留住乡愁。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年离开故土,逐渐融入城市,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乡土文化逐渐没落,契合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文化尚未成熟。为此,乡村振兴就要牢牢把握乡土文化之魂,在空间设计、生产方式、节日习俗、公共记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创新传承乡土情结、社会心理和乡村生活方式,从而保持乡村生活的乡土味、亲情味、熟悉感和归宿感,避免出现文化的断裂。
为乡村振兴“铸魂”,要培育乡风、引领乡民。农村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就需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文明乡风新气象。文明乡风就是弥漫着浓郁乡音和质朴亲情的乡风,就是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乡风,更是礼治与法治并存、人际和谐相处的乡风。文明乡风的培育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体现深厚的文化传统,高度重视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家族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把传统留住,才能把文化之根留住;二是要体现浓郁的时代特色,应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中找出乡土社会的合理价值,大力培育积极向上的乡风,以文明乡风引领乡民。
为乡村振兴“铸魂”,要发动乡贤、树立乡规。要重视那些具有深厚的乡土情结的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尤其是返乡的乡贤的作用。自古以来,乡贤在乡村文化发展和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在农村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厚重的“乡贤文化”得到传统性的继承发展,用新乡贤的干事创业精神垂范乡民,用新乡贤的价值追求和文化传承涵育文明乡风,让新乡贤的责任和情怀深深扎根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在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中为乡村振兴“塑形”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乡土文化,打造“一体两翼”的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在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中为乡村振兴“塑形”。
为乡村振兴“塑形”,产业兴旺是关键。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基本结构和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需求侧来看,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吃饱”的层面,而是追求“吃好”,也就是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所以对农产品的原产地、品质、品牌和加工形态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从供给侧来看,现在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群体是不便于外出从业的老人。因此产业振兴的基本前提就是要解决农业生产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特别是要深入挖掘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当地传统手工艺和优秀劳作方式,因地制宜,农业与手工业并举,赋予农产品文化内涵和鲜活的生命力,以集体组织、个体劳动、合作社销售相统一的方式,走出一条富民兴村的农村产业兴旺新路径。
文化振兴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前提,而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厚植当地农村特色文化,依托农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提高质量,形成品牌,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在传统节日文化用品、民间艺术和武术、戏曲、皮影、剪纸等民间表演项目上下功夫,更要将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和农业体验中,赋予农业更多的文化内涵。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关新闻
- 2019-12-26甘州区龙渠乡:土地纠纷引争议 终化干戈为玉帛
- 2019-12-03瓜州俞万文:用青春扎根基层 把深情奉献乡土
- 2019-08-14临泽新华镇:多举措强化乡土人才培育
- 2019-08-14临泽县新华镇多举措强化乡土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