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路畅通 富民兴业
原标题:村路畅通 富民兴业
在定西市安定区,农村公路修到哪里,绿化就跟进到哪里,农村公路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安定区交通运输局供图
我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新建设农村公路一万公里以上。安定区交通运输局供图
编者按:
“四好农村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亲自推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交通扶贫。本报今天刊发一组记者深入一线调研采访的稿件,介绍我省部分县区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交通扶贫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做法,以飨读者。
路通了,群众脱贫有希望
——安定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安定区青岚乡青义村村民任国瑞盘算今年以来的收成:玉米、马铃薯和养牛、养羊共收入3万元,自己和大儿子务工收入4万多元,一家7口,人均收入已超过1万元。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村里通了硬化路的基础上。这几年,路通了,大卡车开进了小山村,村里的农产品卖上了好价钱;路通了,村里开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吸纳村民务工就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路通了,信息更灵了,物流更畅了,收入增长更快了,群众脱贫有了新希望。
一条农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却是由贫瘠通向富足、由困顿走向希望的路。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农民群众最盼的是路,给他们带来最大收益的也是路。
如今,“路通百业兴、有路就有希望”已在安定区广大城乡得到生动实践。
建设好农村公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
午后,初冬的暖阳洒在安定区称沟驿镇金川村的山山峁峁、庄前屋后,整个村子静谧而安详。
金川村三社贫困户丁宗林正在自家牛舍添草料。“这头牛娃到年底至少能卖1万元!”丁宗林指着一头壮实的小牛高兴地说,靠养牛和种植经济作物,去年他家脱了贫。“这几年发展产业,都多亏了村里通了硬化路,不然农产品拉都拉不出去,哪有这收成?”丁宗林说。
金川村山大沟深,以前不通公路,从村里到安定区要绕50多公里的山路,进一趟城得大半天。2016年,安定区实施通畅工程,沿河道边修通了一条13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从金川村到安定区开车20多分钟就到了。
“这是群众的生活路,更是产业路、致富路。”金川村党支部书记吴泽告诉记者,自打路修通后,群众思想转变了,发展的信心足了,村民纷纷种植辣椒、西葫芦、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还种植紫花苜蓿,搞起了养殖。这几年村里办起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村民收入好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新瓦房,村里一半的农户买了小轿车。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2014年至今年已脱贫99户,目前只剩下3户未脱贫。
“现在村里通路、通自来水、通动力电,房子修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吴泽高兴地说。
脱贫路子千万条,哪条都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近年来,安定区紧盯脱贫攻坚目标,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一条条新建成的通村公路,像一根根“毛细血管”,把一个个像金川村这样的偏远农村串联起来,为群众脱贫致富铺平了道路。
记者从安定区交通运输局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定区累计争取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资金5.3亿元,新建通畅工程201条1119.4公里,2016年底306个建制村全部通了水泥(沥青)路,在全面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的基础上,安定区政府创新融资模式,加快自然村道路建设,2017年至2019年新建自然村组道路450公里。
管护好农村公路
让群众长期受益
迎着初冬的暖阳,我们驱车行驶在安定区李家堡镇韩家平村至张湾村的通乡公路上,平整的沥青路面在大山中蜿蜒向前,路两旁树木成林,山坡上不时惊飞起一群野山鸡。
“这条路在2008年就建成通车了,由于我们重视日常养护管理,虽然运行10多年了,如今路面仍基本完好。”安定区交通运输局局长李文林说。
三分建、七分养。为了养护好农村公路,安定区建立了“县道县养县管、乡道乡养乡管、村道村养村管”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明确了区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具体责任。目前,全区共有农村公路管养机构20个,全区306个行政村全部组建了管理养护小组。
创新管养方式,县乡公路由区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进行专业化养护,进行统一作业。乡村公路由乡镇养管所具体负责,采用就近划段和“三定一包”(定线路、定人员、定标准,包经费)的办法,整合公益性岗位或委托沿线群众养护,做到养护机构、责任、人员、线路、报酬“五落实”。
2018年起,担任杏园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副所长的周淑萍,几乎每天都要到各路段巡视,检查日常养护是否到位。“实行分段包干,每个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一段,主要搞好路面清扫、边沟清理、涵管淤泥清理、路肩除草等日常养护,遇到大的水毁,及时做好信息报送。”周淑萍告诉记者。
针对公路水毁维修资金不足的问题,安定区在全省率先实行公路养护社会保险,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合作,把全区所有的农村公路纳入保险。今年省市区三级财政投保79万元,目前水毁公路已赔付了240万元,今年所有水毁路段得到及时维修,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大问题。
安定区宁远镇红土村至杏园乡牛营村19公里的公路,是10多年前建成的一条县道。近年来由于附近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来往重型机械车辆对道路碾压破坏严重,道路坑槽多,几乎无法通行。去年安定区交通运输局实施路网提升工程改造项目,对这段路进行全面整修和改造,公路等级由原来的四级提升到三级,通行能力大大提升。“这下好了,路整修得平平展展,平时出行和拉运农产品不用发愁了!”杏园乡康家庄村村民张建高兴地说。
运营好农村公路
服务城乡经济发展
记者在安定区乡村采访,沿路不时有通村班车经过。在安定区汽车北站,共有80多辆客车每天发往各乡镇,最偏远的乡镇一天发一班,人口多的乡镇一天发2至3班。“现在村里通了班车,平时进城赶集、卖东西、看病,还有娃娃上学,都方便得很!”金川村村民丁宗林说。
近年来,安定区以“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为原则,着力完善区、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运输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出行,活跃农村运输市场。
完善公路路网,把通畅工程建设与境内干线公路规划、农村客运发展相结合,提前安排建设联网路、出口路,形成合理有效的路网循环。坚持农村客运站点与新改建农村公路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目前全区共建成19个乡镇汽车站、45个村级站和302个停靠点。配备农村客运车辆155辆4864个座位,日发班次457个,乡镇通客车率和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率均达100%,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村社、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
近年来,安定区依托乡镇邮政所、村邮站和“农村淘宝”网点推广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快递,基本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服务体系。今年截至目前,全区公路客运量达到1151.2万人次,公路货运量达到1108.57万吨。
路通了,信息、物流也跟着畅通起来,带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目前,安定区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560多家,主要销售马铃薯及其制品、中药材、小杂粮、手工艺品及当地特色产品等,今年前10月销售额达7000多万元。
旺兴村通上了“兴旺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出清水县城,先走县道,再走乡道、村道,一路驱车蜿蜒行驶50多公里,最后来到大山深处的山门镇旺兴村。
眼前的小山村,群山环抱,林木繁茂,房屋错落,炊烟袅袅,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十分静美。
然而,在通路之前,旺兴村是清水县最偏远落后的村。“没有路的日子,真是没个活法!”当了25年村支书的郭子孝,回想村里不通路的日子,有道不完的心酸。
郭子孝回忆说,他刚当村支书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村里到乡镇是一条羊肠小道,走一趟县城,凌晨三四点出门,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来,即使到最近的山门镇,来回步行50公里山路,少说也得大半天。“出门靠步行,运输靠人背、畜驮,种植结构单一,收入没来源,老百姓大多住茅草房,如果有危重病人,也不能及时送到医院救治。”在郭子孝看来,旺兴村贫困落后的根源是没有路,村民们尝尽了没有路的辛酸,大家盼路、想路,对路积聚了太多的渴望。
1995年,郭子孝当上了村支书,从小就为路吃尽苦头的他,下定决心带领村民干三件大事:修路、通水、建学校。
当年,郭子孝就带着村民上山修路。大家带上干粮,拿着铁锹、镢头,推着架子车,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用了整整3年,终于修通了一条从村上到原旺兴乡(后撤乡并镇改为观音村)5公里的通村路,农用三轮车可以通行,并与通县城的砂石路连接起来,从此打通了旺兴村联系外界的“出口”。紧接着的1999年,郭子孝又带着村民给这段路铺上砂石,通行能力大大提升。
路通了,村里的核桃、花椒卖上了好价钱,更多的村民栽上了新核桃树、新花椒树;路通了,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挣钱;路通了,建筑材料能运进村子,村民们破旧的茅草屋纷纷换成了漂亮的砖瓦房……一个偏远落后的小村庄,因为有了一条路,而变得生机勃勃。
“特别是2015年,在省交通运输厅和市县交通部门的帮扶支持下,旺兴村在原有通村路的基础上,修通了一条水泥硬化路,开通了到县城的班车,村民出行更方便,发展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郭子孝告诉记者,通村路硬化后,外地的客商主动上门,大货车开进小山村,村里的核桃、花椒、土蜂蜜不愁销路。目前,全村整修梯田1200亩,种植核桃树1800亩,花椒树800亩。成立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养羊、养土蜂蜜,发展核桃、花椒产业,增加收入。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贫困发生率达50.39%。截至目前,除了5户未脱贫外,其他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2002年,郭子孝又争取县乡有关部门的支持,带领村民建成了一条7600米的输水管道,把山上的泉水引到每家每户;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不再难,1999年和2017年,先后两次筹措资金修建新校舍,孩子们告别危旧校舍,搬进了标准化的新校园上课。
“如今,旺兴村人走上硬化路,吃上自来水,增收有产业,致富有希望,小康日子就在前头!”郭子孝高兴地说。
西和 公路“一张网” 养护信息化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哪段公路有病害、有水毁?维修养护进展如何?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实时看到公路养护的现状。
今年,西和县交通运输局在全省率先建成农村公路信息管理平台,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纳入“一张网”,并实现省、县、乡、村四级公路管养信息共享,使全县公路养护更及时、更规范、更有效。
11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和县农村公路信息管理中心,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全县农村公路信息管理平台共涵盖9大功能模块,分别为病害管理、养护管理、统计分析、GIS展示、视频接入、数据处理、知识库管理、组织管理和道路管理,这些功能模块共同构建了全县农村公路从规划到巡查、从病害上报到道路养护两大闭合的整体结构。目前该信息平台已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县、乡、村三级路长账号录入分配工作,全县489名县、乡、村各级路长对全县农村公路随时随地进行病害及养护信息上报,并做好病害处置、养护及病害信息管理等工作。
目前,全县农村公路巡检覆盖率达到100%,县、乡、村三级路长上报有效病害153个,处置有效病害153个,巡检智能研判病害54个,处置病害54个。
当天下午,在西和县长道镇川口村至大寨村通村公路上,镇农村公路管理所副所长李兴平正在巡查公路。李兴平是全镇的“总路长”,管理养护全镇境内农村公路8条、70多公里。李兴平告诉记者,在日常巡查公路中,如果发现病害、水毁情况,他第一时间拍照片和视频上传到信息平台。如果是大的水毁和大面积滑坡,就由县交通运输局组织专业应急抢险队开展抢险;如果是小的水毁和小面积滑坡,就由公益性岗位公路养护人员及时处置和清理。
“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对农村公路管理的远程监控,落实了县、乡、村三级路长管养责任,基层人员能够利用移动终端对日常工作进行记录与报备,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公路管理养护的现状,大大提升了一线养护工作的实效性,为智慧交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和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如是说。
相关新闻
- 2019-11-25张家川:建设“四好农村路” 解决群众出行难
- 2019-11-19定西:农村路通了 产业兴旺了
- 2019-11-13甘肃省:美丽乡村路让老百姓搭上致富快车
- 2019-11-12肃州区着力打造“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