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畔盛开的一朵莲花——陇南武都区坪垭藏族乡移民搬迁小区见闻
原标题:走进魅力陇南系列报道之三
白龙江畔盛开的一朵莲花——武都区坪垭藏族乡移民搬迁小区见闻.
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坪垭藏族乡提供)
记者 俞树红
十月的陇南,山清水秀。记者走进白龙江畔的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新区,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整齐划一,房前屋后格桑花盛开,在扶贫车间里,工人们忙得不可开交,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整乡搬迁 创造移民安置历史
“坪垭藏族乡是陇南市25个特困片区乡镇之一,全乡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贫困程度深,就地扶贫不但开发成本高,实现脱贫难度也很大。”坪垭藏族乡纪委书记马小忠介绍。
2016年,陇南市和武都区政府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扶贫之路。
全乡9个村中的8个村整体搬迁,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观光台,立着一块巨大的牌子。这是武都区坪垭藏族乡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公示牌。
“坪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全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694亿元,建设用地745亩,搬迁8个村1236户5731人,2018年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村民搬迁入住。”马小忠站在观光台指着山下左右两边的小区介绍说。
“右边是以‘十四颗佛珠’为主题设计的十四排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左边小区设计为莲花形状,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坪垭移民搬迁小区建设初期,武都区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建设项目指挥部,由区领导蹲点主抓项目建设,并制定了《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实施方案》,成立了8个村自建委员会,创新搬迁安置,让村民根据缴纳保证金的先后在图纸上实名标注选房,户型从80平方米到160平方米,分为5种,人均25平方米,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2500元。
“以前村民在山上居住,交通不方便,根本不出山,传统农业种植以小杂粮、玉米为主,耕地、驮运全靠大牲口。村民搬迁后,95%的大牲畜卖了。2016年开始鼓励村民种植花椒,早点的今年开始挂果。通过劳务技能培训,藏族村民能用简单的汉语对话,提高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尤其是卫生习惯变化很大,内生动力逐渐增强,今年年底,贫困户可以脱贫。”坪垭藏族乡党委书记王思保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做好村民搬迁安置的同时,坪垭藏族乡积极开展拆旧复垦工作,目前完成危旧房拆除282户,恢复耕地96亩。
孩子上学 不用再租房陪读
10月9日,快到中午放学时,赵加门骑着摩托车去接上学的孩子回家吃午饭。
走进赵加门家,房屋宽敞明亮,装修得十分精致,墙上粘贴着坪垭中心小学给他上六年级女儿赵天美奖励的三好学生奖状。
赵加门一家六口人,是贫困户,讲起孩子上学,赵加门脸上露出了笑容。“在搬迁来之前,孩子上幼儿园、小学都要下山去20多公里外的两水镇,从赵天美上幼儿园开始,爱人赵旦次就在镇上租房陪读,每年两千多元的房租对家里来说不算少。去年12月,我家搬迁到这个小区居住,再也不用为外出租房陪读发愁了。现在爱人在村公益性岗位上做保洁员,一月还有500元收入。我外出打工挣点钱,今年完全可以脱贫。”
“房子自己只掏了1万多元的保证金,听说之后还可以退几千元,装修时,光铺地板瓷砖就花了一万多元,这儿比山上好多了。” 赵加门开心地说。
赵加门是最早的一批移民搬迁户,从翻大山陪读到在小区打工照顾孩子上学,他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教育环境。
据他讲,自己上学时,山上没有条件读书,现在好了,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从根子上解决贫困。
据了解,以前坪垭乡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大多数有家长陪读,给本来就贫穷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辍学学生也较多。现在移民搬迁后,学生不出小区就能上学,十分方便。
走进新建的规模4876平方米的坪垭中心小学,校园书声琅琅,电教化教室里老师在认真讲课,操场铺设的塑胶跑道格外醒目,校园配套设施齐全,完全满足了小区所有学生就读。两所幼儿园按照现代化幼儿园高标准建设,配备了很强的师资力量,实现了搬迁村民的孩子就近入园。
扎根新区 脱胎换骨谋求发展
如何让异地扶贫搬迁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武都区在做好移民安置的同时,也谋划了解决搬迁村民后续发展的问题。
居住环境变了,移民搬迁村民不再以传统思维谋划人生,受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
走进陇南市莲花兆瑞商贸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映入眼帘的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东西协作山海情深,携手助力脱贫攻坚。”
这是西北首家生产酒店用品的公司。据扶贫车间负责人郭兆建介绍,去年6月5日与武都区政府签订了帮扶协议,政府投资400万元,公司投资332万元,于12月份建成了扶贫车间。三个车间主要加工、生产酒店用品,其中1号车间的拖鞋已正式生产,2号车间的牙刷设备正在调试,3号车间的床单被套等原料已进货,128名村民经过培训,转变“身份”,成为扶贫车间“工人”,待三个车间全部生产后,可为贫困户提供500个就业岗位。
“去年10月份参加完扬州的培训,回来在车间工作,一天能加工鞋垫一千双,当时一个月工资1800元,今年涨到了2400元。过去在山上带孩子挺无聊,现在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就来车间务工,能增加不少收入。”凤和村三社的王元花边加工鞋垫边说。
“一小时加工生产1000多只,只要机子一开动,就要能加工生产1200万只牙刷。车间有9名工人,都是移民搬迁来的村民。我是管理员,一个月工资3600元,年收入四万多元。”在2号车间,一位22岁的车间管理负责人告诉记者。
郭兆建介绍,陇南地区酒店宾馆每年大概需要1500万双一次性鞋垫,而整个甘肃,市场需求上亿双鞋垫。
扶贫车间只是武都区解决搬迁村民后续发展众多产业中的一项。据了解,武都区政府想方设法推进坪垭藏族乡移民产业发展,促进村民搬迁后稳得住、有事干、能增收。先后推行“党支部+”模式,建成了1.4万亩花椒林带和千亩“双椒”示范园、280亩无刺花椒示范园、千亩核桃示范园;联建万金生态养殖场,发展养猪产业;引进雷鼓山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开办了茶园沟纯净水加工厂……
坪垭藏族乡新区,建立了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和一个乡级电商服务站,方便村民从网上销售农家产品,2018年,电商销售额达1980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305户1562人,人均增收360元。
相关新闻
- 2019-11-01武都区:帮扶“出实招” 满山“致富苗”
- 2019-10-31马青林在武都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全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 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 2019-10-31马青林在陇南武都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全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 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 2019-10-31二维码门牌上墙 智慧服务方便群众——陇南市武都区首批二维码门牌上墙启用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