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的土地正走向富裕——临夏东乡县龙泉镇天桥村脱贫攻坚影像志
原标题:贫瘠的土地正走向富裕
——东乡县龙泉镇天桥村脱贫攻坚影像志
本报记者 梁永吉 史有东
在东乡族自治县的版图上,龙泉镇天桥村位于全县的“心脏”地带,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大山和纵横交错的沟壑,全村182户、6个社群众分散居住在两山夹两沟的山底,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是典型的贫困村之一。
为了不让一个民族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2014年,天桥村被纳入省委办公厅的帮扶村之一,该厅21名干部结对帮扶32户精准扶贫户。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帮扶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目前,由省委办公厅、州民族日报社和州供销社以及东乡县农业农村局及镇村干部11人组成驻村工作队,用智慧与汗水书写扶贫攻坚新答卷。
10月30日,记者驱车沿着崎岖陡峭的水泥硬化路,一路来到位于沟底的天桥村采访。
“几天前,州级验收刚刚结束,验收组对我们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比较满意。”见到记者,驻村工作队队长、省委办公厅行政处调研员倪清泉对驻村工作如数家珍。
他说,天桥村182户村民中建档立卡户有84户。截至2018年底,累计脱贫37户,未脱贫47户。今年计划预脱贫46户,贫困发生率降至0.29%,实现整村脱贫。
今年,县上对村里居住极度分散的40户群众实施了易地搬迁,目前,15户群众已经入住新居,
其余25户刚刚拿到钥匙,“我们正在动员他们抓紧搬迁,拆旧复垦工作也要同时开展……”倪清泉说。
为实现科学种田,帮扶干部将该村的土壤送到省农科院检测,并通过试种匹配,将适宜种植的种子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目前,推广种植的饲草玉米和陇薯10号马铃薯产量得到明显提高。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天桥村家家户户都搞起了养殖,全村羊存栏1700多只、牛存栏70多头,还成立了2个合作社。其中,天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30户,养殖基地可养牛80头(目前养殖奶牛20头),预计每户年均可固定分红1000元;天桥益民农机租赁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户,购置大小型铡草机、四轮耕种拖拉机、揉丝打包机等10多台套,从今年开始合作社收益明显增加。
为了让大山深处的农村妇女增加收入,省上两家爱心企业投资建成了扶贫车间,让没出过远门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变成了产业工人。记者来到天桥扶贫车间时,妇女们正在忙碌地学习服装制作。“扶贫车间自8月份投入使用以来,共有44名妇女来这里学习服装制作,其中建档立卡户有22名。学习期间,每人每天补助60元。正式上岗后每件按24元发放工资,目前有3人一天可制衣8件左右,已经开始拿工资了。”车间主管马花兰告诉记者。
今年42岁的马朵二姐是扶贫车间里制作衣服最快的员工,一天能做9件,日工资能挣216元。“我家是建档立卡户,我的丈夫眼睛不好,无法外出打工,家里的生活就靠种地和养殖来维持。现在我在扶贫车间每月能挣4000多元,这是原来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她高兴地说。
以前,天桥村只有一个四年制的教学点,孩子们读到五、六年级就要去6公里外的镇上上学。去年,“福建北京商会”和“北京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为天桥村捐资200万元,重建了天桥村小学及幼儿园。今年8月,天桥村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套建成了电脑室、图书室等,给全校82名孩子创设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近年来,6个社相继通了水泥路,安装上了光伏路灯,建成3处文化广场……道路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如今,天桥村群众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队员和群众信心十足。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