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真抓实干 力促发展(图)
原标题:真抓实干 力促发展
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基地。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金生
秋收时节,安定区巉口镇龙滩村村民用马铃薯摆出“丰收”两个字,庆祝农民丰收节。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易思耿
岷县方正草业公司员工进行牧草加工。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后斌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定西市委宣传部提供)
岷县药材企业的工人加工当归。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包新田
陇西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
“洋芋工程”奏响新乐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艳丽
“发车!”9月19日,伴随震耳欲聋的礼炮声,50辆满载1000多吨“定西马铃薯”的鲜薯专车组成一条长队,徐徐驶出安定区国家级马铃薯批发市场,驶向北京、上海、成都等国内大中城市市场,标志着今年安定马铃薯销售正式拉开大幕。
小小的土豆,正逐步敲开致富门,成为定西人民的“致富薯”。2018年,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农民人均产业收入165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
近年来,定西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战略定位,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第一扶贫产业,大力推行项目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在有效保障贫困农民稳定脱贫的同时,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共赢。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量500万吨左右,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能力12亿粒,贮藏能力360万吨,加工能力81万吨。
如今的定西,已经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基地”——
全国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全市共有种薯生产企业32家,年产脱毒种薯200万吨以上,生产原原种12亿粒以上,市内已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脱毒种薯销往省内各地及内蒙古、贵州、河北等10多个省区,部分脱毒原原种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俄罗斯等国家。
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定西市加强良种良法的集成配套,重点推广配方施肥技术、良种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标准化种植稳步推进,2019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88.22万亩。国家级马铃薯批发市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已建成6个较大规模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建成中小型市场50多个,年外销鲜薯200万吨。开设马铃薯及其制品销售网店260多家,网络零售额已过亿元。
全国重要的薯制品加工基地。定西市坚持把科技研发作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重要抓手,全市已建立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8家。全粉、变性淀粉、膨化食品、主食产品等加工制品和富有地域特色的“马铃薯宴”,实现了加工产品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全市现有马铃薯主食生产企业15家、生产线42条,产能已达到14万吨。
定西马铃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十大魅力农产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品牌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定西马铃薯”的“金字招牌”下,“中国薯都”定西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定西市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安定区、渭源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牧草产业孕育发展新希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艳丽
位于安定区香泉镇的定西巨盆草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饲草加工、牛羊繁育、科研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该公司利用周边丰富的饲草资源发展草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300户,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这些年,定西市围绕推动草牧业全产业链发展,在提升牧草生产能力、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和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草牧业发展正走上一条“立草为业、草畜并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定西复杂的地质地理和独有的光热资源优势,为不同品种牧草种植、生产和加工的区域化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机遇,定西市出台“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配套政策,采用林草兼作模式,动员千家万户种草、种养大户种草、组建合作社种草、草品加工企业种草,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种草格局。2018年底,全市各类牧草种植面积达460万亩,年产鲜草1000万吨。
优质牧草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定西优质牧草加工能力也在显著增强。定西坚持以牧草加工为重点,加强配套扶持,培育了民祥牧草、天耀草业等29家牧草加工龙头企业,建成裹包青贮生产线14条、小型裹包青贮生产线37条、大中型草颗粒生产线3条、牧草烘干生产线6条,开发产品包括裹包苜蓿、燕麦、全贮玉米等青贮饲草系列等,各类草品年加工能力达500万吨以上,2018年加工各类草产品430万吨,既满足了当地需求,还远销全国各地。
稳步推进草畜一体化,引导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场(养殖户)”的新型经营体系,带动农户通过土地入股、签订订单、统一销售、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
定西现有草牧专业合作社1888家,规模养殖场458家,培育养殖专业村889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1万户,形成了“以草带畜、以畜促草、草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全市草牧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全市草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目前,定西市按照建设全国最大的牧草仓储物流基地和西北最大的牛羊活畜交易市场的战略目标,着力实施现代草牧业仓储物流基地建设行动计划,推进草产品生产加工储备基地建设、草牧产业园建设和“2+5+30”市场体系建设。全市37个畜禽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近168万头(只)、年交易额近55亿元。建成饲草仓储库120个,静态仓储能力达到200万吨,安定民祥牧草5万吨仓储物流基地已投入使用。
“千年药乡”放异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艳丽
时下,在陇西县菜子镇板羊村的黄芪标准化育苗基地里,采用高垄机播技术培育的黄芪药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
“普通药苗才十几厘米长,这个药苗已经二十五厘米左右了,又长又粗。高垄机播的这个药苗确实好,明年我打算再种四到五亩。”村民杨德功说。
多年来,板羊村村民家庭收入主要靠中药材育苗,全村育苗总面积近600亩。今年,村里成立中药材富民产业合作社,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了100亩土地,吸纳8户建档立卡户的1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在定西,药材正在变“药财”。
2008年,定西市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目标,全市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了产业聚集与规模扩张并举的重大跨越,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千年药乡”,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定西建立健全中医药产业标准体系,推广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开展道地药材认定工作,打响道地品牌。2018年,农民人均可从中医药产业中获得收入1760元。201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4万亩,完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4.78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135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到84.8%。
九州通岷归综合产业园、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智能云仓”等现代仓储物流项目先后落户定西,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贮藏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全市建成中药材烘干设施188座,通过GSP认证药品批发企业达到68户,千吨以上中药材现代物流仓储企业34家,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打造全国的“药材库”。
目前,全市已建成以陇西首阳、岷县当归城等5个中药材市场为龙头,以产地集贸市场、各乡镇收购网点、电子商务为补充的中药材市场体系。2018年,5个交易市场共交易中药材95万吨,市场交易额195亿元。中药材网店达到3614家,电商累计外销各类中药材产品3.35亿元。全市共有中药材商标33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国家级药博会,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从“药乡”向“药都”跨越,定西中医药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效。2018年,全市中医药实现产值79亿元。种植中药材155万亩,总产量达29.39万吨,标准化种植面积121.66万亩,较2008年分别增长52.42%、94.38%、101.09%。
相关新闻
- 2017-06-28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奋勇争先抓项目 真抓实干促发展
- 2017-04-27甘肃渭源县秦祁乡:“三项制度”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 2017-03-14弘扬“马上就办” 坚持“真抓实干”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访定西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马育德
- 2017-03-09聚焦问题抓落实 改进作风促发展 ——定西市开展“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活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