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景泰县:风沙线上描绘绿色富民新画卷
原标题:景泰县守好生态屏障,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风沙线上描绘绿色富民新画卷
高学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对八步沙林场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工作的深切关注,极大鼓舞了长期奋斗在风沙一线的景泰林草人,他们对绿化家园、守护家园有了更大的信心。30多年来,景泰县林草系统的干部职工们以坚决守好甘肃生态屏障“北大门”为己任,走出了一条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的奋斗之路。
景泰县东临黄河,北接腾格里沙漠,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也是甘肃生态屏障的“北大门”。由于受地理、气候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景泰县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危害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30.5万亩,其中沙漠26.9万亩,潜在沙化土地3.6万亩,属于沙漠化严重区。
在30多年与风沙的较量中,建设者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让绿色的屏障在风沙线上岿然屹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景电一、二期工程的兴建,为景泰人防风治沙提供了生命之源,沙区群众累计义务投工投劳近30万个工日,无偿捐献麦草上亿吨,开启了景泰人防风治沙的艰辛历程。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全县圆满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一、二、三期工程和生态经济型示范区一、二期工程建设任务。
走进景泰县治沙试验站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区,一条由柠条、沙枣、白榆等沙生植物“织”成的4万多亩“隔离带”在荒漠中显出勃勃生机。正是这条隔离带,裹住了风沙侵蚀南进的步伐,孕育出景泰川鸟语花香的绿色家园。1992年景泰治沙试验站成立,针对景泰县黄河二期电力提灌区的沙害展开防治试验,开展大规模的治沙造林和植被的封育管护工作。景泰治沙试验站职工刘在福回忆说,治沙站创业初期,全体职工经历了吃沙炒面、点煤油灯、睡帐篷、住地窝的艰苦岁月。在沙区累计布设草沙障2万亩,营造大型防护林带1000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2万亩,设置刺丝围栏30公里,封育沙区植被13.5万亩,管护植被20万亩。经过几代治沙人的努力,昔日植被稀疏、风沙连绵的沙窝窝变成了渠路畅通、林带成行、良田万顷的秀美绿洲。
除了大型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网营造以外,全县还完成了省界林带恢复更新,甘蒙边界25公里生态防护林,一、二期灌区结合部20公里生态屏障防护林更新,百公里绿色通道、重点片带个体造林以及引资绿化荒山荒坡,发展非公有制林等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全县兴办治沙造林示范点30多个,造林面积9000余亩。同时,采取“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措施,放宽宜林荒沙地承包优惠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林业,发展个体林业大户63家,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8亿元,累计造林6万多亩。2007年,甘肃菁茂农牧有限公司入驻风沙前沿区的漫水滩乡,投资兴业,参与景泰县防风治沙生态建设。11年来,该公司在沙漠边缘持续开展种草种树,改良绿化沙化地10000亩,不仅阻挡住了漫漫黄沙的侵蚀,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依靠发展甘草、经济林果等产业,开发出甘草羊、中药饮品等新型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上市企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景泰县红砂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封沙育林、固定沙丘,共铺压草方格栽植沙生灌木1000亩,移沙平田3000亩,栽植杨树、垂柳、国槐、沙枣树等苗木80多万株,栽植针叶树及花灌木1000株,修建防风墙6000米,一个占地面积4000多亩的生态林场崛起在大漠戈壁深处。经过多年的发展,红砂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投入资金7640万元,建成了樱桃、优质梨、生态林、葡萄、蛋鸡“五大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了“农业生产、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科技示范、环境保护”融合一体的大漠生态园区。
2018年,景泰县林业总产值达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业贡献率达30%。经过几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如今的景泰川在沙漠里累计造林4万多亩,完成沙化地改良30万亩,封沙育林13.5万亩,营造大型防风阻沙林带30万亩。林地的背后,绿色在延伸,沙漠在后退,生态在变美,沿线产业在发展,惠及周边群众发家致富。
相关新闻
- 2019-09-04深耕养殖产业 促进农民致富——邮储银行白银景泰县支行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 2019-08-16白银景泰县人民法院审理一起恶势力犯罪案件
- 2019-08-13白银景泰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 2019-08-12白银景泰县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 为戈壁农业提供灌溉用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