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美高原绽笑颜——甘南州环境卫生整治和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工作综述
净美高原绽笑颜
——我州环境卫生整治和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工作综述
记者 李建舟
雨后的临潭县王旗镇中寨村,纯净、空灵,愈显山清水秀。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赏心悦目,怡然自得。
“刷刷,刷刷……”村民刘学会挥舞着扫帚,清扫着房前屋后,脸上幸福感满溢,“趁着雨后,有点闲时间,赶紧把院落清扫了,明天还得到地里干活。”
“之前那里垃圾堆得很多,现在不会了,政府集中清理后,还配备了专用的垃圾箱,村民也不再将生活垃圾堆在那里!”刘学会指着一个斜沟告诉记者,以前沟里面堆满垃圾,走过就一身鸡皮疙瘩,夏天更是恶臭扑鼻,“现在垃圾被清理了,大家出入都方便。”
对于城乡环境卫生的变化,刘学会说不尽道不完。
建垃圾中转站、垃圾池,聘请护洁员,每周星期五为环境卫生日,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整治,对家家户户卫生情况进行评比督查……自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和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州全体干部职工干劲十足,不遗余力,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的目标,我州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得到了全面革新。
顶层设计 “净美”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
优质的环境具有‘洼地效应’,能使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等生产力要素不断汇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热潮中,良好的城乡环境就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保住我州的青山绿水就是保住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本钱。”2015年5月,在全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动员部署大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委书记俞成辉阐释了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意义。
着眼于国家对我州的生态定位,结合《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甘南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甘南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等战略规划,结合甘南实际,通过内外部“软”“硬”环境的综合整治,有力承接新兴产业发展链,并将生态、文化、旅游三大产业融合发展部署到甘南实现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当中,从而在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蓝图上,描绘出了具备“大交通架构、大文化魅力、大生态共识、大旅游开发”等要素的“大美甘南”前景,并全力以赴促进实现。
我州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2013年就已开始,2015年集中发力,大步推进。
随着整治工作的开展,州委州政府先后在合作、舟曲和碌曲召开全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现场推进会,观摩先进经验,查找问题不足,完善整治方案,加大落实力度,不断汇聚力量和智慧,不断提振信心和决心,不断推进,不断落实,不断取得成效,不断掀起高潮。
下最大力气整治生态环境是我州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2015年3月开始,我州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综合运用宣传、组织、统战和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大打环境革命“翻身仗”,推动形成了“全民发动、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的格局,彻底解决了“脏乱差”,提振了“精气神”,实现了“视线之内见不到垃圾”的预期目标,造就了“甘南之外留得住声誉”的良好口碑,取得了“暴风骤雨治顽疾、春风化雨洗尘埃、和风细雨润心灵”的叠加放大效应,收获了“墙里开花、墙外芬芳”的特殊惊喜。
在“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基础上,州委州政府立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方位坐标、形势任务和现实需要,审时度势,从战略层面和全局高度制定出台了《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以“选择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培育健康甘南、构建廉洁社会”为主题主线,全面开启“十大环境”建设征程,使甘南真正走在了全国藏区前列,引起了外界的强烈反响,让外界看到了干净整洁的甘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崛起”。
如今,甘南草原干净整洁、天空蔚蓝、河水清澈、白云悠悠、牛羊漫步,呈现一幅天然的生态画卷。
全域治理 “净美”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
如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已经深入人心。从机关到基层,多方联动、上下一心,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全域治理大格局,一幅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蜻蜓点水抓落实,顶多算是‘洗脸’,全面深入抓整治,才谈得上‘洗澡’。”正如俞成辉所言,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关键要在“综合”二字上下工夫,在“洗澡”问题上做文章,唯有此,才能抓出成效。
因此,把以前只注重围绕清理城区的“面子工程”转变为覆盖城乡全区域的“里子工程”,是我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的第一步。
2015年5月,州县乡三级调整充实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创建卫生城市为标准,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靠实责任,细化方案,从城乡环境卫生、旅游景区环境、河道水域环境、生态环境污染、城市管理环境五个方面着手,打响了一场治脏、治污、治乱的攻坚战。
“要做到视线之内无垃圾。”俞成辉说,这是我州环境卫生整治的目标,也是整治的工作底线。
环境卫生整治除了高标准、严要求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动真格”。
全州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上阵,着力推动整治触角由地面向立面延伸、由城镇向农牧村延伸、由河岸向河道延伸、由山脚向山顶延伸、由公路沿线向草原腹地延伸、由“清理垃圾”向“恢复植被”延伸,铲除了卫生顽疾,还原了“自然底色”。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村规民约,对城区、乡镇、村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河道水域实行分片包干,拉长整治链条,明确责任主体,促进了整治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运行。切实加大督查落实力度,坚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寺院、进商铺、进景区、进工地”主题宣传活动。
针对各县市各种垃圾乱放乱倒乱甩、各类广告牌匾乱贴乱画乱挂、商铺摊点乱摆乱设乱卖、各类车辆乱走乱停乱靠等诸多问题,俞成辉在指导具体工作时强调,要坚持从细处着手、小处抓起,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精细到每一个环节,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庭院、每一处景点、每一栋建筑……
由此,我州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逐步推向了全员参与、全域整治的深度。
2015年以来,各县市多渠道筹资2.6亿元用于城乡环卫设备购置、保洁经费及设施设备日常维护等,新增环境保洁人员3334名,配发垃圾清运车1299辆,配置垃圾箱21784个。组织发动各族干部群众参与环境综合整治870万人次,清理各类垃圾85万多吨。争取城乡污水垃圾收处设施共计26项,日处理垃圾量达158吨,有效解决了农牧村垃圾“收运处”难题。
垃圾分类 “净美”舞动整治实践指挥棒
走进碌曲县尕秀村,一排排藏家风格的建筑在草原上格外显眼,村庄美丽而整洁。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处理产生的生活垃圾,尕秀村安装了处理垃圾的“神器”——闪蒸矿化炉,近百立方米的生活垃圾通过闪蒸矿化炉处理后,最后只剩下了大约1立方米的灰土。
“烟囱里冒出的不是烟,而是水蒸气。”尕秀村住村干部王麟说,对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除了填料外,向炉子里加水也是一项关键工作。往炉子加水是为了燃烧产生的烟气能在水里过滤沉淀,排气、出灰等指标符合国家环保和环境容量标准。
“2900克,积6分”,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美森佳苑院内,一位住户笑着对我们介绍,刚刚她把一袋废弃塑料和饮料瓶之类的垃圾倒进了印有“可回收垃圾——塑料”字样垃圾桶,它会自动称重并且显示积分,这样的垃圾桶一组有五个,分别是“塑料、纸张”“玻璃制品”“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每个垃圾桶上面有个红色钮,住户可以选择相应的按钮来倾倒垃圾。她还高兴地拿出“积分卡”给我们说,这里的住户每户都有一张积分卡,扔垃圾时只需轻轻一扫,就能记录垃圾兑换的积分,到了月底可以凭积分在自动兑换机上兑换香皂、洗手液、牙膏等生活用品,可方便啦。
2018年起,合作市选定2个小区、3个单位和12所学校、1个医疗机构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区域,投放垃圾分类设备,开展各类宣传、倡议活动,通过户分类、片收集的模式,引导居民分类投放,避免了生活垃圾投放时的二次污染,同时,电动保洁收集车巡回收集。经过一年来不断宣传、试用,垃圾源头分类理念逐步形成,市民群众反响较好。
环境整治中,“禁塑令”是我州在环境方面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且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真正实现了全域“无塑”。
“禁塑令”一度被看作是“一阵风”,但我州把简单的举措和严格的落实坚持了整整5年。“禁塑令”的落实,方便了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
绿色发展 “净美”鼓起群众钱袋子
走进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硬化的巷道、太阳能路灯、新建的文化广场和田间的丰收景象令人舒畅。卓尼县对博峪村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为村里安装了垃圾桶、垃圾斗、标示牌,把村道、巷道修成了石板路,新建了土司文化广场、停车场、公厕等,使这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更加美丽。
村子变美了,游客增多了。乡里组织烹饪培训,扶持了20户藏家乐,村民杨卓玛次旦的藏家乐自3月份开办以来,营业额已有4万元。
环境干净了、旅游业火爆了、就业岗位增加了,让更多的牧民群众从牧场走向市场,从做家务走向做生意,许多群众把牲畜卖掉专门从事旅游服务业,草场得到休养、生态不断改善,实现了“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双丰收。
2017年以来,我州每年选择60个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作为旅游专业村,按照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建成以关街、庙沟、则岔、尕秀为代表的旅游专业村184个,省级旅游典型示范村17个,建成农牧家乐1312户,其中星级210户,全州67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中25个村实现了整体脱贫,扶持460户贫困户发展农牧家乐,今年正在实施2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项目,计划扶持350户贫困户发展农牧家乐。
农家富了,农民乐了。甘南人的日子过得闲适而充盈,外地游客也感受到清新的自然风光、纯朴的乡风民俗,在民族特色浓厚的村寨里享受着田园之乐。
近年来,我州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新机遇,主动融入“全域旅游”新格局,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环境革命”两大提升工程,实现村容村貌华丽转身,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铸造乡村旅游“金字招牌”,依托农牧村“三变”改革,奠定集体经济“深厚基础”,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服务”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厚植生态 “净美”绘就高原小康新画卷
变化大、发展快、景色美、魅力足”是我州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后获得的一致评价和普遍赞誉。
“我们村和大城市的农村差不了多少。”一直在外打工的临潭县石门乡占旗河村村民张吉昌,说起自己家乡时无比自豪,家乡这两年的变化太大了,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还装上了路灯,配备了垃圾箱、垃圾回收车,曾经的死水潭也修建成了美观实用的文化广场,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我州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新载体、推动农牧村发展的新实践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新平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推动农牧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以自然村为单元,全面启动实施了以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农牧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得到明显改善提升,精心打造碌曲尕秀、夏河罗吾塘、夏河安果、卓尼博峪等“环境革命升级版”样板村。
加快推动城乡整体面貌由城市“盆景芬芳”向城乡“花开满园”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粗放开发”向“靠山护山、靠水护水、集约利用”转变,景区景点布局由镶嵌式“珍珠玛瑙”向全域式“满天群星”转变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路绿化,一路亮化,一路美化,一路收获。通过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的引领创建,“甘南”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不再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甘南”这个名字已经走入了全国人民的内心,成为人们自驾游的天堂。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