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大坪的“绿色步伐” ——来自定西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的蹲点报告

19-05-22 08:5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吕庚青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百名记者走基层】  

  大坪的“绿色步伐” 

  ——来自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的蹲点报告

大坪梯田。

大坪梯田队在田间学习。(资料图)

大坪“铁姑娘”队整修梯田归来。(资料图)

美丽大坪村。

安定区青岚山万亩商品草示范基地上,农民正在进行机械作业。

绿起来的大坪。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世智

  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路,驱车前往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就从喧嚣的城市来到了静谧而安详的山村。四月的春风,吹开了一丛又一丛的桃花,绽放在萧条了一个冬天的山野,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7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唯一最醒目的绿色,只有村庄旁山顶上一棵孤零零的“左公柳”。

  70年来,大坪人从治山治水入手,整修梯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脱贫致富特色产业,不仅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难题,而且以实际行动延续着绿色发展的步伐,践行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旱塬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改变人类命运的奇迹。

  “背”出来的梯田

  在县级以上的地图上,大坪村是一个找不到的小地方。然而,在现实中,大坪却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每年,这里都会迎来一批中国政府组织的国际雨水集蓄利用培训班学员。

  建在村里的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科技展览馆,陈列着数百张图片和一些影像资料,这是学员们了解大坪乃至安定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变化的窗口。

  历史上的大坪,山高坡陡,生态恶化,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农业生产经常是“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当地的民谣曾这样唱道:“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田是‘三跑田’,年年人发愁。”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坪人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却使贫困如影随形,“吃粮靠供应、喝水靠拉运、花钱靠救济”曾一度成为全村人的生活常态。

  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让大坪人看到了希望。

  “大寨人能干成的事,大坪人也能干成!”

  时任大坪生产队队长的“铁姑娘”冉桂英带起了头,拉开了大坪人自力更生向大寨学习兴修梯田的序幕。那时正值冬天,为了防止土地冻结,全队40多个劳动力全力以赴,不分昼夜全力改土造田;3辆独轮车不够用,便人背肩挑……

  如今,那段峥嵘岁月已化成一张张图片和一段段文字,陈列在展览馆里,静默无声。但在70多岁的刘玉秀老人脑海里,那些情景却仍然历历在目,宛如昨天。

  那时的她,结婚才两年,刚刚18岁。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她坚信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一开始便成了“铁姑娘”梯田队的一员。“那时候一点也不觉得苦。早上天不亮就上山了,干上一天,晚上顶着星星回家还要推磨,劲足得很。”坐在自家整洁的农家小院前回忆起那段岁月,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似乎都洋溢着青春和快乐。

  一个冬天过去了,全队整修了5亩梯田。5亩,还不到标准足球场一半大,但这却让大坪人欢欣鼓舞。

  “梯田里的庄稼长势,比以往任何一年、任何一块地里的都好,长得又高麦穗又大,拔起来都很带劲。”刘玉秀的老伴马政,时任生产队会计。回忆起水平梯田带给大坪人的惊喜,他依旧非常兴奋。

  “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三保田”种出好庄稼。实实在在的收成,为大坪人增添了无穷动力。自此,大坪人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的坚持,而这一坚持就是20年。

  20年,大坪的梯田从最初的5亩,变成了500多亩,成为甘肃省第一批水平梯田。之后,这一数量又不断增长,直至整个大坪的陡坡地全部修成了梯田,数量达到了2700多亩。

  这是大坪人“背”出来的梯田,也是大坪人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1975年,大坪村实现人均口粮上千斤,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公粮”之外,第一次给国家交售300斤“超购粮”。

  1980年,大坪粮食亩产超过全国同等地区平均水平,基本解决温饱。“远学大寨、近学大坪”,大坪成为甘肃省“三农”发展的一面旗帜。

  “田叠千层千米错,云飘万种万丝萦。天仙误打梳妆镜,遗落凡间诗画情。”站在大坪村,看着周围山坡上一层一层铺排开去的梯田,记者仿佛看到了昔日大坪人艰苦卓绝整修梯田时的场景。这里的梯田,虽然没有南方水乡的灵动与秀美,却有着北方的厚重与拙朴,凝聚着一个又一个大坪人的智慧和汗水。

  “绿”起来的山川

  临近中午,大坪村处处弥漫着饭菜的香味。

  曾经在大坪,燃料短缺一直都是困扰村民的一道难题。而今,大坪人做饭有的用液化气,有的用电炊,还有的用沼气。

  在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科技展览馆里,有这样一段影像资料:满目黄土的山坡上,一位农村妇女动作麻利地铲草皮、挖草根,衣衫褴褛的孩子跟在后面,母子俩的面容被扬起的一阵阵黄土遮掩得模糊不清。

  这是当时大坪甚至整个定西北部地区群众生活的一个缩影。为了解决燃料短缺的问题,当时的大坪,大人上地出工必须趁休息的时候铲草皮、挖草根,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也要铲草皮、挖草根。没有草,就跟在牲口后面拾粪。村庄周围的草铲光了,就到更远处找草去铲。就连牲口吃草都必须定量,每年庄稼下来,秸秆还得先顾着牲口。最终的结果是,草越铲越少,山越来越秃;山越来越秃,草却不得不铲,生态环境陷入了恶性循环。

  刘玉秀的老伴马政,含泪向记者讲述了家里最缺柴草的故事。当时,两人的孩子刚刚出生,家里却没有柴草来烧饭。不得已,马政只好掏房檐(为了防止鸟儿进屋筑巢,当地人都要在椽子和土坯墙之间的缝隙里塞上麦草)。即使如此,只坐了3天月子的刘玉秀,也没吃上一顿做熟的饭。“说不成,那日子就说不成。”回忆起当初的生活,马政不由得流下了泪水。

  群众的日子不能这样过!就在大坪人改土造田的时候,上级部门开始在大坪推广“伏耕轮歇、中耕锄草、轮作倒茬、镇压保墒”等新兴作物种植和田间管理技术,组织“城粪下乡”,开展“四旁”植树等一系列工作,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

  但“四旁”植树,对大坪人来说却是一个难题。因为缺水,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大坪村附近的一个山沟里有一眼泉,是当时全村唯一的水源地。每户人家天不亮就起身挑水,早的能挑上两桶清水,迟了就只能挑两桶“泥汤子”。为了让“四旁”栽活树,政府部门安排车辆往大坪山上送水。

  就这样,树一棵一棵地栽下去,栽一棵保活一棵,死一棵再栽一棵。

  1982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定西成为全国扶贫开发的肇始之地,大坪村成了实施这一宏伟计划的“试验田”。试验从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开始,大坪人根据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山顶种树戴帽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底打坝蓄水穿靴子”的办法,将“治山与治水”同步推进。

  在此之后的近20年里,大坪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20亩,种草1600亩,林草覆盖率达到68.2%。先后修筑谷坊110道,塘坝5座,配套渠系3000米,实现了“小水不出地、大水不出沟”,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流域综合治理率达到了95%;大力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新挖水窖300眼,户均达到4眼以上;水土流失模数下降为2.07吨/亩,比治理前下降了55.05%。

  大坪的山川,终于绿了。2000年,大坪人率先在安定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彻底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刘玉秀老人清楚地记得每一棵自己栽下的树,最早的已经有成人合抱粗。她指着其中一棵大树介绍说:“那是当年虫吃以后重新栽的树,每一棵树必须保栽保活,死了重新补种。要伐树,必须向上级报告批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曾经失去过绿色的大坪人,珍惜绿色的观念已深入骨髓。

  “富”起来的大坪

  进入新世纪,吃饱了肚子的大坪人开始奔向致富路。

  今年57岁的康耀伟,是大坪村第一批发展致富产业的人。上世纪80年代,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康耀伟就进城卖蔬菜、烧锅炉、贩西瓜。

  包产到户以后,康耀伟家里分到了30亩梯田。经过“商品经济”熏陶的康耀伟按照国家政策的引导,开始科学种田,这儿5垅麦,那儿2垅洋芋,把庄稼经营得有声有色,全家很快顿顿吃上了白面。

  随后,定西市大力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并配套推广滴灌发展果园。

  两亩地的果园,配套一眼水窖,栽种70棵平头梨树,树下埋着滴灌管子,除了树窝子,其他地方都要进行硬化。听了这种奇怪的做法,村里人都摇头,说:“这还能种活果树?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康耀伟决定试一试,并带头承包了一座果园。

  第二年,果树挂果,产梨7000斤。不等“二道贩子”上门,康耀伟的老父亲每天早上担着两筐梨到山下公路边叫卖,两个月时间就将梨卖了个差不多。卖梨的钱,除了补贴家用,康耀伟还买了大坪村第一台录音机。

  有了康耀伟的“示范”,大坪村人开始纷纷动了起来,先前不被看好的果园从3个发展到10个;借助定西市推广的“洋芋工程”,家家户户开始大面积种起了“致富薯”,并繁育出了以大坪命名的优质马铃薯品种“新大坪”;曾经的教训和重新绿起来的山川,让大坪人在政府的引导下重新发展草食畜养殖业,通过“小群体、大规模”形式,走出了一条“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户均养殖小尾寒羊10只以上,年收入达到2万元;凭借离城近的优势,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年均输出富余劳动力110人,创收200多万元;利用集雨节灌水窖,累计建成无公害蔬菜日光温室38座,种植户年均收入达到4万元。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人均产粮430公斤,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坪村将做大做强产业作为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路子,紧紧围绕“一村一品,一社一业”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大坪”品牌效应,发挥市场主体的引领作用,开始在马铃薯、畜草、蔬菜等产业上下“绣花”功夫。其中,为了做大马铃薯产业,全村在大坪、碾盘、贾河湾3个社建立了“新大坪”马铃薯优质良种扩繁基地,并通过推广全膜覆盖种植和机械耕作,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合作社的作用,建立异地引种与本地扩繁相结合的一级种薯供应体系,使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亩以上,人均达到3.5亩,人均每年从马铃薯产业中收入3000元以上。

  如今的大坪,家家户户都住进了两层小康住宅,配套了沼气池、太阳灶、卫生厕所、旱作高效日光节能温室、标准化养殖圈舍等,成为定西市浅山区生态小康第一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

  四月春风吹进大坪,村道路两旁的白杨树、侧柏绽出新绿,从山下一直绿到山顶;田埂上、山坡上、山谷里的青草钻出土地,伸着懒腰;村里的桃花、杏花、梨花、丁香花,也热热闹闹地吐露着芳香。

  【记者手记】

  美好生活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世智

  蹲点大坪村,走村入户,处处感受到的,有大坪人在十年九旱、缺衣少食缺燃料环境中生活的不甘;有他们人背肩挑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坚持;有他们修成全省第一批水平梯田、建成定西市浅山区生态小康第一村的激情和喜悦;有他们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勇气和自豪。走入其中,也更加明白了美好生活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我想,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创新才能更好创造未来。大坪,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勇气、信心和借鉴。

精彩推荐

  • 合力共拓小康路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在庆阳开展帮扶工作纪实 合力共拓小康路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在庆阳开展帮扶工作纪实
  • 【扫黑除恶】麦积区召开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扫黑除恶】麦积区召开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 兰州永登这个村成了香港人的菜园子 兰州永登这个村成了香港人的菜园子
  • 惊喜!麦积区再次上榜“中国最美县域”! 惊喜!麦积区再次上榜“中国最美县域”!
  • 兰州地铁票价定了:起步价2元 采取“里程分段计价”票制方式,起步里程4公里,3元可乘8公里 兰州地铁票价定了:起步价2元 采取“里程分段计价”票制方式,起步里程4公里,3元可乘8公里
  • 【提振信心 力促增长】1-4月甘肃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提振信心 力促增长】1-4月甘肃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召开 林铎田学斌陈志刚讲话 唐仁健主持 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召开 林铎田学斌陈志刚讲话 唐仁健主持
  • 【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高校行】兰资环:奋进卓越 未来可期(组图) 【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高校行】兰资环:奋进卓越 未来可期(组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