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原标题: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冬日的成县宋坪乡猫儿川村风景宜人。成县依托脱贫攻坚,先后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245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市级环境整洁村16个。 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平良
让贫瘠的土地走向富裕
——省城乡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入推进帮扶工作纪实
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在人们的印象中,许多国有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无非是捐款捐物。毕竟,平日他们不和“三农”工作打交道,许多干部职工不熟悉农村,也不会做农村工作。
但是,提及来帮扶的省城乡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武山县咀头乡鸣鼓村村民如今却赞不绝口。用村里贫困户康晓明的话说,“多亏了省城乡发展集团,村子真是大变样了,今年都脱贫了。”
这家企业在精准扶贫的帮扶中,究竟使了啥招数?
播撒“金灿灿”的脱贫“种子”
种了几十年的洋芋,康晓明觉得原先都白种了。今年,他家的1亩洋芋装了七八十袋子,一袋子有六七十斤。
46岁的康晓明,年年都种洋芋。原来,每年洋芋在开花时,一不留神大多数就得病死了。剩下的那部分,只够家里人吃。
这位贫困户一直以为,要怪,就怪他种的都是山地。
放眼望去,位于山顶的鸣鼓村,在连绵的大山之中看上去孤零零的。村子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海拔有2000多米,康晓明和村民都认为,这地方,种地都像“赌博”,能发展啥产业?
真是这样吗?
来帮扶的省城乡发展集团认为,鸣鼓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得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
他们发现,鸣鼓村不是不能种洋芋。但以往,康晓明和其他村民种的都是老品种。
马铃薯产业要高效发展,良种是关键、是核心。今年春天,省城乡发展集团从省农科院引进200亩优良马铃薯“陇薯十号”原种,免费发放给村民。
秋收季节,一挖洋芋,康晓明和村里人乐了。一株秧子下面,能挂五六个大土豆,看上去都令人高兴。
“一亩地膜洋芋打了五六千斤,产量比以前老品种翻一番。”康晓明告诉记者,他已经留好了洋芋种子,明年打算种3亩。
变化,从一粒种子开始。在鸣鼓村,洋芋开始从养家活命的“土豆豆”到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变得举足轻重。
不仅仅是洋芋种子换了。村里人还有种中药材的习惯,可就是亩产量上不去。省城乡发展集团因势利导,从陇西天士力中天药业公司引进400亩北柴胡优良品种,免费给群众发放。在洋芋和中药材种子上,他们今年就投资了15万元。在省城乡发展集团的帮助下,康晓明今年头一回种了2亩柴胡,现在苗子长出来了,长势很好。
扶贫,更需扶智。结合特色种植业的开展,省城乡发展集团邀请省农科院、农业大学专家,从种植马铃薯和柴胡的市场发展前景、栽培技术、储藏销售等不同方面进行宣传培训。加快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铺就越来越宽的致富路
省城乡发展集团清醒地认识到,帮扶工作绝不仅仅是帮村民换个农作物的品种这么简单。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强化担当、压实责任,精准施策。
作为农民,谁不盼丰收?可以前,遇上洋芋丰产年,村民康巴平还真有种“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
虽说一亩洋芋最多打3000斤,但到地头只是羊肠小道,“三马子”开不过去。他和爱人只能肩担背扛,得花两天时间。
卖洋芋,更费思量。秋天,往往雨多。碰上雨天,赶个集,康巴平得把铁链拴在轮胎上,就这,三马子还常常打滑,不能前行还往后退呢。他得时不时地拿个铁锹铲前面的泥路,还得在车子后面,找个木棒顶住。
一条路,就可以成为贫困村发展的“拦路虎”。省城乡发展集团从群众最盼望的路入手,拿出64.5万元,帮鸣鼓村建设起了12余公里的“产业路”,让农产品不仅要能种得出来,还要能运得出去。
“现在,产业路铺上砂石,还变成了5米宽。碰上下雨天,再不担心自己辛苦劳作了大半年的成果烂在地头了,逢集就能卖了。”康巴平说。
“产业路”有了,太阳能路灯也装上了。省城乡发展集团投入7万元,帮村里添置了20盏太阳能路灯。一盏盏路灯,不仅照亮了男女老少回家的路,更点亮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希望。
马铃薯、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来了,到底能不能赚钱?如何保证收益?许多村民心里仍然嘀咕。
抱得紧,才能更暖和。省城乡发展集团依托与中天药业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村民筹备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以“订单”为联结,合作社种植提供优质原产品,中天药业托底收购,帮助农民群众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有效解决“卖难”问题。目前,合作社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打造“永不撤离的工作队”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如何妥善处理好业务工作与驻村帮扶两者之间的关系?
不是“虚晃一枪”,而是真抓实干。省城乡发展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强化担当意识,今年先后11次带队深入鸣鼓村,指导制定完善“一户一策”,确保户情摸得准、措施定得实、工作干得好。
摸清底数、了解实情后,省城乡发展集团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加强帮扶工作,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最困难的贫困户倾斜。
今年年初,根据领导班子调整情况,集团公司重新调整了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集团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部门、各子分公司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加强了帮扶力量。同时,在公司新引进37名中层管理人员后,迅速调整帮扶力量,将集团本部机关全体干部纳入帮扶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了公司帮扶工作力量。经过调整,现在,集团公司56名帮扶干部结对帮扶42户帮扶户,6户未脱贫户实行干部帮扶“三帮一”,36户脱贫户实行“二帮一”。
为进一步压实省里帮扶工作刚性约束,确保工作不踩红线,对照全省帮扶工作责任清单,集团公司制定了帮扶工作责任清单,理清了集团公司、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3个责任主体8类43项帮扶责任。同时,拧紧纪律发条,明确了责任领导、负责部门和直接责任人,促进大家身入心入、履职尽责。
帮扶力量超常规,资金投入也超常规。今年,省城乡发展集团累计在鸣鼓村投入帮扶资金近100万元,比去年多了5倍多。
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千丝万缕,要求驻村帮扶干部必须政治、能力、作风过硬。省城乡发展集团抽调精兵强将强化驻村力量。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郭建新已经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坚守了两年多。2017年8月,随着集团扶贫任务的调整,他也从甘南州玛曲县转战到了武山县咀头乡鸣鼓村。一年多的时间,村子的每个角落,每一块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谁家几口人具体有啥困难在郭建新心里都有一本账。他惦记着群众,老乡们也把他当亲人。每到一户,都会熬上罐罐茶,留着吃饭,跟他拉家常,刚煮出来的洋芋都要给送过去几个。
为了保证攻坚力量,今年,在郭建新驻村帮扶的基础上,省城乡发展集团采取“AB”岗工作法,再选派王财源驻村。这样,在一人参会、培训及办理其他业务时,确保另一人始终坚守在村上,深入到农户中,随时帮助村里及农户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让吃苦的干部“吃香”,让有为的干部“有位”。省城乡发展集团进一步树立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前不久,他们选拔郭建新到正科级岗位集团重要部门任职,以此来激励更多年轻干部扎根在一线,实干在一线。
随着帮扶举措一项项的认真落实,鸣鼓村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今年,村子准备预脱贫了,但省城乡发展集团帮助村里追赶“小康”的脚步没有止步。前几天,公司负责人又一次来到村里,和县乡干部一起分析商量,研究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并发挥集团公司的优势,帮助村里实现种植产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融合发展,“接二连三”开展产业扶贫,从而打造一个“永不撤离的工作队”。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省城乡发展集团在决战脱贫决胜小康的伟大征程中,正担当前行。
房子暖了心也暖了
——清水县全力保障群众温暖安全过冬侧记
甘肃日报记者 白德斌
“我的房子暖了,心也暖了!真心感谢党和政府!”握着扶贫干部的手,清水县红堡镇蔡湾村村民蔡绪光激动地说。
为了确保困难群众干净、温暖过冬,清水县开展“十个一”暖冬行动,为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等送去床、被褥、棉衣和煤炭、炉子等物资,不仅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家,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红堡镇蔡湾村低保户蔡富民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正当他为取暖问题发愁的时候,村里的帮扶干部不仅帮他把炉子安装好了,还送来了12袋煤,彻底解决了他的取暖问题。
“这段时间天气降温了,镇村干部到我家走访的次数更多了,每次来都检查自来水管的保温,叮嘱我注意用煤用电安全……”黄门镇樊家村村民周秀芬对入冬以来帮扶干部的关心和照顾感激不尽。
为了让贫困群众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清水县各级帮扶干部走村入户,为贫困群众送去必要的保暖物品和生活用品,还与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在吃穿、取暖、就医、生产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努力把生活过好。
红堡镇蔡湾村村民蔡绪光母亲脑溢血行动不便,县检察院的帮扶干部经常到他们家开展帮扶工作,帮他母亲办理了残疾证,还帮他家硬化了院子,建起了新房子。“帮扶干部经常来我家嘘寒问暖,宣讲各项惠民政策,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信心也更足了。”蔡绪光说。
在寒冷的冬日,清水县暖冬行动犹如一缕明媚的阳光,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
浓浓真情暖民心
——瓜州县开展冬日送温暖活动见闻
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 通讯员 魏金龙
日前,瓜州县河东镇特困供养对象张秀文家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镇民政办的工作人员。“家里太冷了,只能待在火炉旁;被褥太薄了,睡觉都不敢脱衣服。多亏镇民政办工作人员送来的棉被,过冬不担心挨冻了。”张秀文感激地说。
连日来,瓜州县河东镇开展了“走访慰问贫困户,冬日关怀暖人心”活动,让困难群众在严冬时节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与此同时,瓜州县渊泉镇邮电巷社区的党员、爱心商户、志愿者代表等,迎着寒风来到结对帮扶的梁湖乡双州村,开展了“扶贫帮困解民忧浓浓真情暖民心”主题党日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了300余件棉衣、棉被等物品,帮助他们温暖过冬。
在双州村党群科技文化服务中心,邮电巷社区志愿者详细询问移民群众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以及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叮嘱他们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保重身体。在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李世军的家中,邮电巷社区负责人和爱心商户温丽霞将精心准备的棉被和枕巾送到老人手中。老人难掩内心的激动,一个劲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你们。”志愿者还相继前往困难村民中,为他们送去了棉衣、棉裤和棉被,表达了社区党委和志愿者对他们的关爱……一声声暖心的问候,一句句贴心的话语,让村民感受到了暖暖的情意。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邮电巷社区党委先后多次与双州村组织开展了“送温暖、送文化、送服务”活动,加快推进城乡共建,助力乡村振兴。
静宁:筑牢“救济线”温暖送百姓
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通讯员 康乾红
严冬已至,寒气逼人。像往年一样,静宁县曹务镇张珍湾村的五保老人李翠叶再次收到了县民政部门送来的棉衣、棉被及煤炭等过冬物品。抚摸着柔软的保暖内衣,老人喃喃地说:“这身衣服穿上一定很暖和,今年冬天不怕冷了。”
和李翠叶一样,今年以来,静宁县共有4488户困难群众收到了政府送来的“温暖”。
群众穿得暖不暖,受不受冻?每年冬季来临之际,静宁县就全面排摸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摸底台账,搞清底数,为困难群众提供最贴心的关怀和温暖。
今年以来,静宁县在了解困难群众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投入370余万元,累计采购了煤炭、火炉、炉筒、电取暖器、棉衣棉鞋被褥等物资。为确保这些物资及时发放到位,静宁县民政局抽调专门力量,同步跟进督导,确保优抚政策全面落到实处。同时,各乡镇、城市社区通过“大喇叭”和“微信平台”,对发放的采暖设备使用方法和安全事项进行集中宣传,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各类安全事故,并适时组织驻村干部逐户排查安全隐患。
除了村镇社区的困难群众,静宁县还对全县敬老院进行了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救助站也对流落街头的生活无着人员采取专项救助措施,并向社会公开救助热线,对反映线索及时查明情况后全部落实,确保无一人受冻挨饿。
将青春奉献给扶贫事业
甘肃日报通讯员 范颖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张鹤年,如今走进了贫困山区,将热血青春奉献给了扶贫事业。30多岁的他,头发已经稍显稀少了。
近日,笔者走进榆中县贡井镇贡马井村小学时,张鹤年正给一位老人的摩托车带东西。一问才知道,这些大包小包都是他从自己家里带来的衣服、日用品等,要分给贡马井村困难群众。
2017年,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兰州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选派3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赴榆中县贡井镇贡马井村开展扶贫工作,张鹤年被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
“张书记去年刚来这里开展帮扶工作的时候,我们心里还嘀咕呢,一个城里来的娃娃能帮扶个啥?我们这山梁梁上风吹日晒的,他能受得了吗?还不是‘做个样子’,转一圈就走了。”摩托车主人赵善鹏说。
“但是经过这两年打交道,我发现他很能干,特别能吃苦,对我们特别上心,也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我家里困难,张书记每次回兰州就给我家几个孩子带些生活和学习用品。在他帮助下,这两年家里的日子好多了。”赵善鹏说道。
其实,刚被单位派驻到村里时,看着村子山大沟深,路不好走,吃住都是问题,从小到大没受过啥苦的张鹤年真有些不适应。“很快,我想,自己这点苦算啥,这里的群众生活太难了,连吃水都是问题,一定要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张鹤年说。
为了村里的发展,张鹤年和驻村工作队推荐村主任高国怀、文书徐廷武为2017年兰州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学员,参加为期15天的专业培训。同时,多次带领他们参加各地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还前往山东潍坊实地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使村里的带头人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
村里要发展,一定要靠产业的带动。为此,在兰州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兰州市农委机关、农科院多方的配合帮助下,村里顺利与一家育种企业达成协议,引进了“陇薯10号”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开展实地种植试验和种植示范产业推广。
张鹤年和驻村工作队则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宣传,将原种集中分配给贫困户和愿意种植的非贫困户,手把手给他们培训,并引导他们采用先进的起垄覆膜机械播种技术和现代化农机设备,促进增产增收。
“这个新品种引进对了!今年雨水多,死苗少,产量比预计的还要高。为了减轻农户负担,我们校领导经过研究后,还决定拿出部分经费,给使用机播机收的农户每亩发放了50元补贴。”张鹤年颇有成就感地说道。
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积极汇报衔接,兰州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给村里争取到了新能源项目。安装在村里大型养猪场的沼气池,不但解决了养殖场的排污问题,还使养殖场的粪便等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利用,生产出的沼气也进一步减少了养殖场的用煤成本。
在张鹤年和帮扶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驻村工作队成了村里人坚实的依靠。他们通过协调,让贫困户赵善荣患有重病的儿子,赴成都专科医院得到有效医治。他们还积极联系,帮助村里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前往上海天马集团等省外知名企业就业,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如今,贡马井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村子的水、电、路通了,住房宽敞、安全了,农民的口袋越来越鼓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倍增。2017年初,村子还有32户贫困户,现在有一半已经脱贫。
相关新闻
- 2018-11-26聚焦“三大片区” 下足“绣花”功夫 ——白银景泰县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 2018-11-16【脱贫攻坚】天水麦积:架起劳务输转“立交桥”促脱贫
- 2018-11-05【以精准务实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战泥公山 ——陇南成县二郎乡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见闻
- 2018-10-10昔日荒山长满幸福树——兰州市榆中县实施生态扶贫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