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兰州工业实现体量增加产业升级
兰石集团车间
方大炭素生产车间
金川科技园实验室
工业篇
在新中国成立后,兰州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国家工业基地,在“一五”“二五”期间,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兰炼”“兰化”就在这片热土上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兰州的工业经历了多次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兰州工业再次焕发了活力。兰州工业在新世纪,进入到全面发展时期,2001年-2007年,兰州工业增速连续7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年均达到13.76%;2008年至2018年,兰州工业迎来了一个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兰州新区获批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工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市大力实施“3+8”(3个国家级开发区+8县区)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战略,2017年,3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4.9%。
改革开放的40年,是兰州工业蓬勃发展的40年!是兰州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40年!企业规模效益稳步提高,行业转型升级同步推进。来自市工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为15.85亿元,2017年达到607.13亿元,是1978年的38.3倍,是2010年的1.52倍,7年年均增速达到8.97%。“工业强市”、项目带动战略、装备制造业振兴、中国制造2025……每一次的探索和实践都在为兰州的成长与发展助力,每一次收获都在为今后工业的腾飞迸发积蓄着能量。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兰州工业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从“中国制造”向“兰州制造”跨越;国家级兰州新区的建设,又让兰州工业搭上“出城入园”诸多惠利政策的“顺风车”。请跟随的记者走访,从企业的发展变迁来感受兰州工业40年来的巨大变化。兰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李莉周靖博文/图
1“393”改革攻坚让濒临倒闭国企老厂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
“改制前,厂子连工资都发不下来。最难忘的是过年,工人们都期盼着能有900多元过年。”每每回想起过往,在方大炭素(全称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近30年工龄的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洪万有说,“现在工人的工资比过去翻了近10倍,仅2017年一年公司利税额是自建厂以来52年利税额的总和。”
方大炭素前身为兰州炭素厂,始建于1965年,是“三五计划”期间吉林炭素厂生产系统内迁建厂的企业,从2002年兰炭集团主体海龙科技成功上市,到2006年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取而代之,兰州炭素厂成功由国有控股企业转制为民营控股企业,并正式更名为“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此方大炭素借助国有企业改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揭开华丽的篇章。
走进方大炭素新厂区,花园式厂区让人眼前一亮,工人们不再蓬头垢面。来到其中一个车间——压型厂三车间,庞大的进口4000MN立捣卧压油压机正在运转,工人们根据不同需求订单,将原料按照不同粒密度配比挤压成型为电极。压型厂厂长张翼翔告诉记者:“过去这条流水线是20多名工人上岗作业,现在自动化后只需要9名工人即可完成,大大缩减了劳动力。”
在加工厂内,先进的国产数控全自动电极本体加工电极线和接头加工线分别坐落车间两侧,工作人员通过电机上料、镗孔、车外圆等步骤,最终对成品进行称重测量。加工厂副厂长王占山介绍,随着环保政策的实施,国内电炉炼钢技术逐渐被重视,它不仅节能,也是未来我国炼钢发展的趋向,公司因此上线大规模的配套产品,以适应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如今,方大炭素在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推进技术创新,加强工艺管控,积极推进“赛马”机制,通过压型工序工艺调整、原料合理使用,焙烧和石墨化工序温度曲线调整,加工工序“两个精准一毫米”等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的实施,产品成品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与国内近百家新型电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市场销售也由“大”变“强”,实现了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2018年上半年,该公司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增长235.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7亿元,同比增长668.85%,基本每股收益1.7702元,方大炭素已经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方大炭素成功改制转型,不仅标志着企业发展经历了一个重大节点,也是兰州市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缩影。从1979年加快恢复重建步伐以来,兰州工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下进行工业改组,帮助企业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全市工业增加值以年平均增速约10%的速度递增。
2005年,兰州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实现了阶段性突破,被国家有关部门和媒体誉为新一轮国企政革的“兰州模式”。“393”改革攻坚在计划实施的3年里,为兰州市属国有企业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240户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231户完成了股份制改革;173户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了“浴火重生”,引进资金5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71.2亿元,调增国有净资产29.72亿元;通过资产、债务、人员和业务的整合重组,盘活了大量长期闲置的低效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同时,全市坚持以“项目为纲”,通过组织实施“3997”和“531”项目攻坚计划,掀起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兰州工业快速发展。
在兰州完成国企改革工作后,便迎来了西部大开发时期,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建立“中部地区横向经济协作区”,密切与甘肃中部五地州市之间经济协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首次打破以行政区域组织生产活动的局限,迈出了对外开放的实质性步伐。随着欧亚内陆“大陆桥”的开通、西部口岸的开放与丝绸之路的复苏和繁荣,兰州又以优越的地理位置,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11个实行沿海开放政策的内陆省会城市之一,市委提出“以工业经济带动农业经济,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整体推动经济发展”的“双带整推”战略,对内对外实行全方位开放,最终形成在西部开发中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市生产总值分别登上了700亿元、8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四个台阶,地区性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
2 工业企业出城入园“腾笼换鸟”使得产业集聚度持续提升
当改革开放进行到30年之际,兰州工业迎来了一个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前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的持续调整发展和“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市委提出了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全市上下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内在活力增强,运行质量提高。
兰州新区获批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以兰州新区为全新的产业平台,全面推动企业“出城入园”实现“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共有107户企业计划实施出城入园,总投资达660亿元,已有62户企业完成搬迁,比搬迁前新增产值164.58亿元,产业集聚度持续提升。
走进位于兰州新区的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一块镌刻着“装备中国功勋企业”的石碑首先映入眼帘。这个荣誉对于今天的兰石可谓实至名归。因为,哪里有油田、炼厂,哪里就有兰石制造的装备!
兰石集团是始建于1953年的老牌国企,由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中的两项——兰州石油机械厂和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合并而成,曾累计填补新中国石化装备百余项技术空白,创造了上百项“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被誉为“中国石化机械的摇篮与脊梁”,荣获“装备中国功勋企业”称号。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兰石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兰石曾沦落为甘肃省闻名的特困企业。到2000年底,累计亏损3.8亿元,陷入了资不抵债、举步维艰的困境。
兰州新区的建设让兰石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兰石集团果断决策实施出城入园项目建设,为集团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开辟新道路。2013年6月28日,兰石集团新区工业园全面开工。2014年10月14日,历经16个月的奋战,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建设速度最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最好的能源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基地——兰州新区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掀开了集团公司发展的新篇章。
通过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出城入园,兰石高端装备产业园新增大型高端设备3000余台(套),数显数控化率达80%以上,实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深度融合。兰石高端装备产业园主导产品涵盖石油钻采机械、炼油化工装备、优质铸锻件、大型换热设备、新能源装备、通用机械、军工装备、特种车辆、农用机械等制造领域。四合一连续重整反应器、15000米超深井钻机、300MN大型液压机、系列径锻机、智能型板式换热机组等100多个产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并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从研发、设计、制造到EPC总承包、服务贸易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以兰石能源装备研究院这个创新平台为依托,兰石集团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国家级认可实验室2个;国家、行业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11个,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92项,完成集团科技重点项目101项,新产品试制38项,科技成果产出突破13亿元。兰石集团率先在国内开发研制半潜式钻井平台15000米深海钻井包,研制国内最大的丁二醇煤化工装置,试验成功系列快锻液压机组、径锻机以及核电板式换热器……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科研产品,让兰石集团重新站在中国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先地位,成为中国高端能源装备制造的“国之重器”。
兰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金明坦言,今后兰石集团将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研究院现代公司市场化运作机制,做好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的建设申报;全力推进重点项目研发进度,确保12000米、15000米超深井钻机、煤化工装置、海工装备、核电装置等项目按计划推进,尽早实现产业化升级。
通过实施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战略,2017年,兰州3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4.9%。近年来,全市坚持以“项目为纲”,累计建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40个,科天水性科技产业园、正威国际(甘肃)公司、陇神戎发一期等一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已建成投产,银隆新能源汽车、新合制罐等项目已落地3个国家级开发区正在加紧建设。
3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兰州全面实施“四千七百”工程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兰州工业将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提品质、创品牌、减排放、增效益为重点,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兰州行动方案》,切实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持续推动“四千七百”工程,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着力改变产业产品结构,力促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四大千亿”产业指的是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七个百亿产业”指的是有色冶金、建材、烟草、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食品及轻工特色产业。四大千亿产业和七个百亿产业是一个相互耦合、相互交织的产业体系,为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市工信委深入谋划产业发展,将11个产业的发展化整为零落在具体项目建设上、落在企业精准服务上,通过加快项目建设、加大协调服务、加强招商引资等措施,促进产业链延伸、产业做大做强,补足发展短板。
兰州金川科技园以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内的翘楚。兰州金川科技园成立于2002年,主要致力于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废旧二次电池回收及处理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是国内电积钴、四氧化三钴、三元前驱体、氧化亚镍、硝酸银、高纯镍钴铜的主要生产商。
记者来到该园检测机构——甘肃精普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它是在原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理化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兰州金川科技园电池检测平台后设立的,专门从事电池材料及电池、有色金属等检测,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计量认证认可机构及有色金属标样研制认可机构。
在仪器分析室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钴含量计算,将样品粉末放入容器后,加入浓盐酸和特殊材质磁铁,进行熔样成为液体,随后进行定熔、滴定等步骤,计算出样品纯度值。在化学分析室内,主要测量碳和硫含量,将粉末状样品放入耐高温坩埚中进行称重,再放入高频炉中燃烧,通过红外吸收转换为气态状,设备自动显示碳和硫的数值。而在旁边的另一款电感耦等离子体高技术仪器中,样品溶液后利用泵抽入仪器进行等离子雾化,来测量钙镁钠等杂质。“电池中含有很多种成分,除四氧化三钴、碳、硫等成分外,杂质含量的多少对电池电容性和安全性起至关重要作用。”精普检测工程师符建国表示,除了对每一种样品里的主要成分检测外,还要对杂质也进行平行监测,通过化学、物理等不同分析方法和操作,来确定其含量数值和性状均匀。
电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极部分的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钴,这就要求其纯度、稳定型相对较高。金川科技园研发中心工程师吴来红介绍,在研发四氧化三钴前驱体实验室,主要通过实验研发等从工艺手段转变入手,将四氧化三钴的纯度、品质提高,使最终下游企业投产于电池中,达到电池使用的电容性、充放电循环性能更优。
如今,金川科技园具有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电池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甘肃省镍钴二次电池材料工程实验室以及生产车间,仅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7.49亿元,全年实现利润总额8.11亿元,被业内授予“2017年最佳投资环境锂电产业集群”称号。
相关新闻
- 2018-12-07兰州榆中县举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优秀文艺节目汇演
- 2018-12-07中川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破1300万人次
- 2018-12-07保密就在身边我在岗位做贡献 兰州市纪念《保密法》颁布30周年演讲比赛落幕
- 2018-12-07甘肃多地降雪降温阻出行 中铁兰州局启应急预案保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