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绿来一山歌——定西临洮筑牢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原标题:一山绿来一山歌
——临洮筑牢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王亚海 刘婷婷
深秋时节,马啣山的山坡上,沙棘果挂满枝头,一片橙黄。站在山头,放眼望去,远处山坡草木茂盛,灌木丛生,种植下的一棵棵云杉如今已成郁郁葱葱之势。
“今年雨水多,云杉长得好,你看树尖尖的这点都是今年长的,足足有20公分。”临洮县上营乡林业管护站站长张军边伸手比划边说,言语间满是欣慰。对于阴冷的马啣山,这些小树长起来着实不容易。
马啣山地处临洮县东北部,属祁连山系,最高海拔3670米,常年低温。区域总面积14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9%,这里是临洮县东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和东部重点水源涵养地。
前些年,由于长期超载放牧、无序采石开矿、毁林开荒等,使马啣山植被受到一定破坏,威胁到临洮东部十余万人的人畜饮水安全。水源涵养区的尴尬,敲响了马啣山生态保护的警钟。2011年,临洮县启动实施了马啣山生态植被恢复工程。
张军介绍说,自2011年临洮县马啣山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启动以来,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封山禁牧、森林防火、恢复区补植补造、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苗木保存率,加快了成林步伐。近年来,马啣山已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以上,栽植云杉、沙棘、落叶松混交林56万多株。
如今,当地植被得到明显恢复,云杉、沙棘的成活保存率达到了98%以上,马啣山生态系统明显好转。
62岁的陈全山是上营乡郝水村人,也是上营林业站的护林员。马啣山面积大、保护巡查任务艰巨,将村民聘为护林员,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缓解管护人手紧张的问题。
陈全山有个望远镜,是他巡山的好帮手。每天巡山,他都习惯带着望远镜出门,站在山头向远处眺望,观察着林地里的风吹草动:“我们这个山区地方原来就是放羊放牛,自从造林以后就禁止放牧,如果里面有放羊放牛的人,我们就会上去劝阻。”
眼看着这片山绿了起来,陈全山打心眼里高兴,“习主席说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这句话确实说得好!现在老百姓觉悟都也好了,保护生态人人有责。咱们虽然是农民,也知道呢。”指着远处的树木,陈全山说,“我今年62岁了,以后还要护下去,要把这片林护好,看着它长起呢。”
马啣山的阵痛和变化,也是该县南屏山曾经的经历。
南屏山,距临洮县城35公里,因山势高如屏障而得名。盛夏时节,南屏山上植被葱绿,空气清新,山下洮河掀浪吐玉,波光粼粼,是陇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
临洮县林业局副局长、森林公安分局局长龙中举介绍说:“南屏林场作为我县重要的生态屏障,年降雨量充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县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南屏林场场长王安林在林场工作了20个年头。1998年,刚到南屏林场的王安林见到的是另一幅景象。“那时候的南屏山,植被短,树也少,风一吹就扬起满山的土,牛羊满山跑,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群众对封山禁牧也有抵触情绪。”
王安林带着他的同事们,除了林区管护,做得最多的,就是转变群众观念。他们上门入户搞宣传,挨家挨户发传单,向群众讲道理讲政策,加大巡山力度劝阻群众放牧砍伐。经过几年不间断的工作,群众观念慢慢转变了,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高,乱砍乱伐、满山放牧的景象不见了。
经过多年的管护和建设,南屏林场生态逐步好转,林场面积达1500亩,云杉、白桦、华山松、青冈等树种逐步多样化,金雕、猪獾、猞猁等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
生态环境好了,村民们依托好生态也鼓起了钱袋子。村子里陆续开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业成了群众致富的新出路。如今,美丽的南屏山张开臂膀欢迎四面八方的客人。今年8月,一场以“体育+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盛会在南屏山脚下举行,露营大会、越野跑、花儿大赛、山地音乐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人齐聚南屏山。
这对于南屏山的群众来说可是个新鲜玩意,“这样的活动在我们南屏山办,大家都很高兴,谁知道我们这地方现在会这么好的。”南屏村村民汪志明高兴地说。
巍巍马啣山、峨峨南屏山,一南一北,同为临洮的绿色之肺。以这两座生态屏障为重点,临洮县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推进全民绿化行动,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筑牢了临洮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
相关新闻
- 2018-11-08定西临洮“百企帮百村”推进精准扶贫
- 2018-11-01甘肃临洮设“满汉全席石头宴” 美味佳肴形色逼真
- 2018-11-01【三年决战奔小康】定西临洮 “阳光房”温暖贫困户
- 2018-10-26定西临洮县中药材鼓起群众“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