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时评】自我监督绝不能松
原标题:清风时评 自我监督绝不能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他也告诫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历史是一面镜子,是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多学历史,多从历史中发现得失兴替的规律,找到破解自我监督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良方。
纵观中国历史,监察制度源远流长,这种制度设计固然有巩固封建帝王统治的初衷,客观上讲,对于纠举风化、澄清吏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历朝历代对谁来监督监察官、怎样监督约束监察权这个问题规定甚少,特别是对监察机构如何强化自我监督始终缺乏有效手段,甚至有的朝代监察权无节制滥用而出现败坏政纲之事。
宋代监察机关主要有谏院和御史台。宋初,为防大臣专权擅政,委御史台以重任,台谏官均由皇帝亲自任命,以宰相为主要监察对象。谏官可随时弹劾执政,并许以风闻言事,因此谏官往往放言无忌、恣意攻击,而宋室对此种作风多方鼓励,从不罪责言官,因此监察权超过相权,宰相受言官的牵制,不能有所作为。宋代党争,虽不及唐代之盛,但也相对尖锐。当时朝臣间冲突最大的莫过于执政大臣与谏官之间的敌对。发生于宋仁宗年间的“庆历党议”就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
实事求是地讲,设立谏院、御史台,赋予谏官监察大权,让其监察百官,这种制度本身并无错,出发点是好的。但错就错在赋予他们权力而不加以限制,也不让其担责,这虽与宋朝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但根子上还是缺乏对监察官的有效监督和约束,致使其用权泛滥、以权谋私。
宋之后各代,吸取宋朝的教训,加强了对监察权的限制。明英宗正统年间颁行的《宪纲事类》,相当于明代的监察法,其中规定监察官作风“行止语默,须循理守法。若纤毫有违,则人人得而非议之。在我无暇,方可律人。”也就是说,监督者必须正人先正己,只有自身正,才能去监督别人。
打铁必须自身硬是对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的硬性要求。历史教训一再警示我们,强化纪检监察自我监督须臾不能放松,这根弦只能越绷越紧。特别是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纪委监委的监督范围扩大了、权限丰富了,社会关注度更高了,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在自我监督上下狠功。
要在教育引导上下功夫。既注重能力本领提升,强化依规依纪依法的程序意识,更注重培养政治忠诚,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定力,确保政治过硬。要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健全内控机制,完善制度规程体系,有效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点,织密织牢监督大网。要在严查重处上下功夫。对反映纪检监察干部的问题线索认真核查,对执纪违纪、执法违法、以案谋私、跑风漏气等问题严肃问责,坚决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用铁的纪律锻造铁的队伍,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
相关新闻
- 2018-10-09深入推进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派驻监督工作
- 2018-09-30风清气正满目春 ——景泰县推动从严治党监督责任工作综述
- 2018-09-18甘肃省规范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生态环保督察(查)严禁“一刀切”
- 2018-09-29兰州市城关区卫计局综合执法监督所在一民宅内查处一家涉嫌非法行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