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种秋收看山乡巨变 新型产业化农业经营体系让兰州市红古农民走上致富路
原标题:从春种秋收看山乡巨变 新型产业化农业经营体系让红古农民走上致富路
多肉植物规模种植
雪桃丰收了
温棚黄瓜种植
红古区红古镇红古村的张国成老人珍藏着一本已经蹭掉皮的影集,每隔一段时间,老人家就会翻出来看看,给孙子讲述老掉牙的故事。
张国成老人曾是生产队里的保管,他珍藏的照片,见证了红古村人从食不果腹挨饿受冻到珍馐美味瓜果飘香的嬗变历程。抚今追昔,老人颇多感慨,感慨于改革开放40年来,新型产业化农业经营体系促红古农田成为兰州市民菜篮子工程的“后花园”。
从“老三样”到应有尽有
红古区地形平缓,土质良好,水源丰富,光照充足,气候温和,人民勤劳,非常适宜农业发展。史料记载,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
该区保存的史料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红古区农业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到2017年,该区农业增加值达到10.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38.64元。截至今年7月,农业增加值增速完成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72元,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上了年纪的村民说,以前大家都主要种小麦、玉米,先保证家里的口粮。田埂上攀谈,村民们吧嗒吧嗒抽着烟,一脸憨笑,大家七嘴八舌地对记者说,那时候,蔬菜主要是大白菜,偶尔也会少种些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够自家吃就行。
每年秋天,红古川里的农户们,家家户户都会种大白菜,那时候,谁家要是有几棵果树、一两块菜地、够吃三四年的粮油,那绝对会成为远近闻名的红人。
改革开放初期,种植新理念渐入,红古农户开始引进地膜、大棚、温室,引进各种先进的种植和防治病虫害的技术,丰富了红古人民的“菜篮子”,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蔬菜、瓜果品种越来越多,科技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忙,钱越挣越多,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红古区致力于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使菜、果等经济作物的比重不断增大。该区“阳光工程”实施,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的引进推广,打破了以粮为主的单一农业发展格局,彻底改变了红古广大居民春、秋、冬蔬菜淡季吃菜难的问题,让红古农业经历“又一次革命”,农业生产呈现多格局立体化综合发展的势头。
新引进的西兰花、荷兰豆、生菜等大量精细蔬菜的批量生产,让冬季蔬菜生产初具规模。而常茬菜和秋菜的大规模现代化种植,高原夏菜的深入推广,让红古成了一个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和蔬菜生产的“大后方”,也让红古农业不断开始向现代化方向大步迈进。
如今,红古区成为兰州市蔬菜、果品的重要产区,产量、品质占据全市首位。色鲜味美的红古川苹果,曾获国家优质果品奖;若连、水车湾的双仁大接杏,曾获甘肃省优质果品一等奖;新庄、柳家、若连的秋菜花大而丰,色白细嫩,远销四川、青海、西藏、陕西、广州等地;种植有600余年历史的平安大枣,皮薄、肉嫩、核小,闻名遐迩;夹滩、河嘴、红古村的草莓,个大、味甜、色鲜产量高,声名远播。各种新特品种应有尽有,应接不暇。
从“二牛抬杠”到机械化生产
据老人们述说,40年前,红古地区在耕作上一直沿用传统的“二牛抬杠”式的传统耕作模式。1949年后,耕作模式由原始的轮歇逐渐向倒茬、复种、间作套种、地膜覆盖种植发展,农业生产也由简单的牛拉人扛发展到大小农机一应俱全。
“以前父辈都是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模式,一遍地犁下来得一周左右,人工起垄、覆膜,再到种植半个月过去了,遇到天气不好,有时候20天还种不上,错过了时节哪有好收益。现在,翻地、起垄、覆膜都实现了机械化,一天下来,7亩地都已经整理好了,明天就可以栽种了。”家住红古区平安镇上滩村的张世军说。
去年,张世军又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在完成自己家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能给别人家整地,额外多了一份收入。这个劳动了近30年的“老把式”尝到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效益。
采访中,张世军的电话响了,隔壁村有几亩地也需要他去起垄,他一脚油门,开着拖拉机去耕田。
如今,在红古区,拖拉机、旋耕机、起垄机、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等随处可见,春夏秋冬川台农田里,各型大小农机轰鸣在红古平坦富饶的大地上,唱响一曲曲农业丰收的赞歌。农业生产方式从人工劳作到机械化的变革,让红古农民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作业效率极大提高,农民种地也不再那么辛苦,也有更多的时间在农业产业化上下功夫,红古农民也快速站起来、富起来。
从河谷水浇地到47个坪台一台一景
由于湟水河、大通河的过境和湟惠渠、谷丰渠、海石渠等灌渠的修建,河谷谷地成了红古人民赖以生存的宝地。
红古区共有山台地47个,总面积6.25万亩。截至2016年底,全区完成土地占补平衡和开发整理的山台地40个,面积5.5万亩。
近年来,该区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产业,全面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将优质林果基地与特色养殖相结合,全方位打造集设施农业、绿色养殖、资源利用于一体的循环农业特色基地,加快推动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度假、健康、养生等新型消费需求融合对接,实现红古农业全链条增值;大力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推进万亩精细蔬菜、千亩优质果品、千亩设施农业等特色种植基地改造提升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构建现代经营体系,综合运用“双业”贷款、“双千万元”工程等扶持政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实施农业生物颗粒燃料、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经过短短几年发展,47个坪台地成了红古区农业深度开发和生态嬗变的核心地带。其中,八虎台特色矮化苹果种植超过1000亩,李子树150亩,梨树50亩,梅花50亩;马家台核桃种植面积6000亩,向日葵种植面积1000亩;罗金台种植上千亩的脱毒马铃薯;新庄台种植苹果4000多亩,梨树、桃树、杏树等众多果树近4000亩。还有千亩梅花观赏基地、千亩樱花观赏基地、千亩桃花观赏基地、千亩滨柳,47个坪台一台一景,一台一产业,红古的农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真正实现了腾飞。
新时代,新征程,红古农业发展以迅猛的势头向前推进,必将成为红古活力、生态、幸福、美丽新红古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基石。记者 张旭永 特约记者 王双秀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8-08-11甘肃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农民培训工作 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达8.5万人
- 2018-08-01发展主导产业 推进“三变”改革 庆阳市正宁县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 2018-07-09甘肃发展现代新型农牧食品产业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 2018-05-28金城智慧康谷项目产业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405亿元打造新型产城融合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