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正能量】榆中:三代人植树一甲子 北山变身陇原“塞罕坝”
贡井林场工人用栽种的树木摆出“幸福林”字样。(王文嘉摄)
贡井林场工人用栽种的树木摆出的“福”字。(王文嘉摄)
贡井林场工人在山坡上用栽种的树木摆出“梦”字。(王文嘉摄)
“今年雨水好,我们得抓紧多种些树,争取让更多的树成活下去。”榆中县贡井林场场长火彦君望着眼前山坡上长势喜人的树苗说道。
“一天进嘴四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从这句当地人的顺口溜中,可以见得榆中县北山地区的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保肥率不高,生态环境持续恶劣。”说起北山的环境,榆中县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周逢满直摇头。
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再难也要植树造林,有了好环境,才能有发展的希望。
“从1959年建场至今的近六十年里,已经有三代造林人为了让这片大山绿起来而奉献了一切。”火彦君说道。除了人的努力,树种的挑选尤为重要。据记者了解,贡井林场内所种的树包括柠条、侧柏、山杏、山毛桃、白杨、白榆等耐寒的树种。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榆中县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退耕还林、兰州市南北两山等重点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占土地总面积494.2万亩的37.15%,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5.27%。
如何将生态建设与生态脱贫有机结合?新问题摆上案头。栽树所需的鱼鳞坑长约120厘米、宽约70厘米、深约30厘米,贡井林场吸纳了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林场工作,挖一个坑有1元钱的报酬,每月按时发放工资,一个壮年劳动力一天能挖200多个鱼鳞坑,再加上栽树、冬季防火的收入,在林场内打工一年就能有六七万的收入。
此外,统计资料显示,榆中县2015-2016年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4.15万亩,涉及13个乡镇、69个行政村、7393家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24户,人口9206人。退耕还林每亩现金补助1200元,每亩种苗补助300元,总投资21230万元,户均收益现金补助2.3万元。
榆中县现有的48.27万亩公益林、天然林由683名管护人员进行管护,这些管护人员都是从全县建档立卡未脱贫户中聘用,每人每年收益8000元。42.22万亩公益林、天然林工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368万元,涉及2.45万农户,户均年收益150元。
今年上半年,榆中全县共完成补植补造面积14.82万亩,占总补植任务的100%。累计投入劳力10380人次,点播柠条籽种52.9吨,栽植侧柏、云杉、杨树、榆树、文冠果、沙棘等各类苗木16.3万余株,扦插红柳37.5万余根。6月20日开始,分三组对13个乡镇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截止8月8日,已对贡井、上花、哈岘、清水等9个乡镇完成检查验收72492亩,验收合格面积57402亩,面积合格率达到79.2%。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一路疾驰,蓝天白云之下周边的大山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林场工人们用栽种的一棵棵树摆出了“幸福林”“梦”“生态造林”等字样。“大地为纸,青松为笔,汗水为墨,再造一座秀美‘兴隆山’”这句话书写着所有贡井林场造林人的心愿。(牟健、王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