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礼俗文化 构建文化新格局
原标题:弘扬优秀传统礼俗文化构建文化新格局
礼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的关于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风尚、习惯等的总和,是人们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规范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保障社会的顺利运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继承传统礼俗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要尽快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引领价值观的新的文化格局。
一、加强礼俗文化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俗文化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俗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与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相结合。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将礼俗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礼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融入学生的课堂教学中。
二、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风尚。继承发扬传统礼俗中的优良风尚,并赋予其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气息。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要依据我国的国情特点,发掘传统礼俗文化的精华在现实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加强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和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树立科学、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尚,倡导厚养薄葬,葬仪从简,实行文明办丧、生态丧葬,“以俭安葬”。树立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改变农村的卫生习惯,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促使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加大力度传播礼俗文化。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实施中华传统礼俗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大力彰显中华传统礼俗文化的魅力。充分运用公共文化资源传承礼俗文化,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本地圣贤英烈祠、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塑造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优秀礼俗文化的场所。
四、正确引导乡村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立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以解决精神贫困、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为目的,发挥乡贤的作用,正确引导乡村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行中华传统礼仪、传统优良民俗教育。参照“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原则,重建乡土情谊,改善农村治安,改良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广大农村的和谐、安宁及发展。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平常百姓的生活。
五、重点保护传统礼俗文化的主要传承人。礼俗文化具有显著的“以人为载体”的特点,传承人是礼俗文化遗产的主体和灵魂。礼俗文化的传承人类型有三种:一是曾经活跃于民间的传承人,主要是年事已高的老艺人。一部分文化遗产随时都会因为人绝而艺亡,因而这一类传承人是抢救和保护的主要对象。二是长期从事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他们掌握着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知识,是保护的核心对象。三是民俗文化遗产的收藏者,他们掌握着大量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礼俗文化遗产资料及其实物,其所懂得的礼俗文化不亚于老艺人和专家学者,是保护传统礼俗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力量。
(作者系甘肃省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相关新闻
- 2018-05-16陇南市四个传统村落获中央财政支持
- 2018-05-16甘肃省公安经侦部门统一开展宣传活动 市民可打电话举报经济犯罪
- 2018-05-15武威凉州公益音乐会弘扬传统美德
- 2018-05-07兰州文理学院举行“讲好文理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纪念五四运动99周年文艺展演(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