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小陇画报

小陇画报丨师徒心传口授 说善恶传真情——凉州贤孝(59期)

18-04-11 11:41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杨亚楠

  踏上凉州大地,只要是人群聚集之地,无论乡间巷头还是城市街角,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乡土味十足的画面: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艺人,怀抱三弦,自弹自唱,他的周围,或站、或坐、或蹲,围满了听众,而观众们则沉浸于这种乡土艺术营造的浓郁氛围里,或感叹,或叫好,这种乡土艺术便是——贤孝。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于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永昌县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曲艺说书形式。其表演近似说话,四声稍带夸张,乡土气息浓郁而又不失风趣,极富地方特色。

  凉州贤孝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往往是在紧张的劳作之余,人们聚集在农舍院落,听几个曲儿,以消遣娱乐、排忧解闷,寻求精神慰籍。同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增长见闻、洞晓世理、了解生活、明辨是非。作为一种散韵结合、融文学、音乐于一体的说唱艺术,渗透在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凉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唱贤孝的伴奏乐器最初为五弦琴、二胡及其它打击乐器,后来根据实用需要,仿五弦琴创制了三弦,从此三弦成为贤孝的主要伴奏乐器。西夏之前,原本没有这种乐器,随着贤孝的产生,三弦也就诞生了,是凉州人民的一大发明。

  凉州贤孝的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因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贤孝唱词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现存文献中关于“凉州贤孝”的最早记载始于明朝(1368—1644)。“凉州贤孝”的起源跟历史上“西凉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凉州贤孝”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服务工具。

  贤孝起源于凉州东北乡,一般由艺人们师徒间心传口授。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自幼便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村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

  凉州贤孝反映了一千多年来凉州大地上的钩沉起落和风土人情,反映了凉州儿女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反映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和丝绸之路文明的核心价值。它的人民立场、苦难意识、生存智慧等诸多内容对当代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仍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意义。

  2006年5月20日,“贤孝”被收录在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