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基层的报道】门娄村的“酸奶产业”
原标题:【来自基层的报道】门娄村的“酸奶产业”
记者 赵梅
春日的甘南,天空蔚蓝而悠远,温润空气令人神清气爽。
沿着213国道前行,错落有致的村落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刚刚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工程的合作市那吾镇卡四河行政村门娄自然村。
沿着硬化过的村道向前,便走到了门娄村酸奶制作点,只见4间宽敞的藏式建筑依山而立,储存罐、冷热罐、均质机、封装机……一个个不锈钢外层的设备高端大气,由一根根管道连接……
这个酸奶制作点,不仅开启了牧民群众的新生活,还燃起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门娄村是半农半牧村,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后,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去年,帮扶单位合作市农牧局帮门娄村购置了这套30多万元的酸奶加工设备,并成立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村里14户村民全部加入合作社。
这天是酸奶加工的日子,20岁的村民仁子才让一大早就来到酸奶制作点,陆陆续续有村民将自家挤好的鲜奶送来。
“鲜奶摇匀后,不新鲜的就会水奶分离,呈絮状;新鲜的就不会水奶分离。”仁子才让将75度的酒精倒进试管,随后加入适量鲜奶,通过这种方法判断牛奶的新鲜度。
“现在的产品都是在试验很多次的基础上琢磨出来的!”合作社负责人卓玛本告诉记者,起初,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温度掌握不好,封装不过关等问题。“虽然浪费了不少鲜奶,但是看到现在的成果,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卓玛本说。
门娄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自去年3月份开始筹备,5月份投产,每户村民都参与其中,根据情况分配任务,每两户值守5天,依次轮换。
“以前,奶产品的收入很低:鲜奶交到乳品厂,酥油卖30多元1斤,曲拉不到10元1斤,一年下来收入才6000元。”仁子才让一边给记者算账一边说,去年,合作社运转4个月后就给每户村民分了5000元。
专业合作社外,阳光正好,60岁的尕藏草正在悠闲地晒着太阳。以前,她用传统方法制作酸奶,将鲜奶在炉子上烧开,再放入酵母捂3、4个小时,因为手工操作,温度不好把握,直接影响到酸奶的酸度。“现在用机器做,干净又高效,而且口感好。”提起现在的酸奶制作工艺,尕藏草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卓玛本告诉记者,随着大家对合作社酸奶的认可,产品供不应求。“为了确保酸奶质量,我们坚持只用本村质量过关的鲜奶。”卓玛本坚定地说。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仁子才让还是卓玛本,他们的微信朋友圈,都有着一个相同的功能,那就是不遗余力地宣传村里保留了藏族传统工艺的纯天然奶制品。
“我想把酸奶宣传到合作的超市、小卖部,甚至宣传到全国各地!”仁子才让对门娄村的酸奶充满了希冀和期待,对他而言,做酸奶不仅仅是兴趣,更是责任。
“我们这个以放牧为主的村庄,现在制作出了健康、绿色的藏族特色牦牛奶产品,我为我们村感到骄傲和自豪。”仁子才让表示,无论多辛苦,他都会坚持下去,用这项技术为村子带来最大收益,让落后的村庄跟上发展的步伐。
相关新闻
- 2018-04-03【来自甘肃基层的报道】护林防火有了“森林眼”
- 2018-03-08【来自基层的报道】 别有意义的“年终奖”
- 2018-03-06【来自甘肃基层的报道】 欢乐的“马背娶亲”
- 2018-01-06来自基层的报道 陇南文县丰元山村“搬”出来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