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红牛”为啥这么“牛”
原标题:“平凉红牛”为啥这么“牛”

我国唯一的活牛类证明商标、1公斤高档雪花牛肉可以卖到1000多元、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系列产品销往国内25个大中城市,开通俄罗斯、沙特、伊朗等国家牛肉直接出口渠道……
“平凉红牛”,这个带有浓郁黄土高原色彩的种群,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致富一方的特色支柱产业,成为一个“傲娇”的品牌。近日,记者借“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战略座谈会召开之机,深入采访,揭开了“平凉红牛”神秘的面纱。
“天生丽质”不输洋牛
“在相同喂养情况下,‘平凉红牛’所产出的精细优质牛肉要多。如果在国际市场上相遇,‘平凉红牛’不会输给日本‘和牛’和韩国‘韩牛’。”国家肉牛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曹兵海表示。
“肉色鲜红、细嫩多汁、风味独特……”在泾川县旭康食品有限公司的现场品鉴会上,来自美国德州的邦斯马拉天然牛肉公司技术顾问约瑟夫·威廉·霍洛威一手拿着切片的熟牛肉津津有味地品尝,一手竖起大拇指频频点赞,“我会将这里的牛肉介绍给美国朋友,让他们也尝一尝,真是太棒了!”
据了解,平凉自古以来就有“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继建立,当地的养牛业从役用逐步向肉用转型,并在我省建立了第一个肉牛生产基地。目前,“平凉红牛”已成功打造为特色品牌,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以及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精细“富”养打造绿色产业链
“由耕地牛到致富牛,从‘单打独斗’变为绿色品牌,目前‘平凉红牛’已涵盖牧草种植、粪便有机处理、红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除此之外,品牌化还带动了生产的细节化,比如在牛舍播放轻音乐,帮助牛消除疲劳、增加食欲,从而达到增加育肥速度、提高品质的目的。”
“牛还听音乐?”
“对,我们每天要放8小时的音乐,这样能使牛消除疲劳,增加食欲,从而增加育肥速度,提高品质。”
在灵台县“平凉红牛”繁育中心,记者见到了这神奇的一幕,一头头健壮的、枣红色的牛一边咀嚼着“营养餐”一边听着旋律优美的轻音乐,还不时抬头张望对面好奇的参观嘉宾们。
说起“营养餐”,在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的精饲料加工间,几台大型的饲料压片机、炒坯机正在高速地运转着,经过熟化、膨化加工的玉米、黄豆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这些都是蒸汽压片玉米,就是牛的‘营养餐’,我们每天要加工1000公斤。”工人陆海娟指着摆放整齐的饲料袋说。
通过一系列的精细饲养,现在一头“平凉红牛”的肉可以精细分割出300多个种类,光是卖这些肉,就能收回养牛的成本。不仅如此,养殖业还带动了加工业,现在1头牛的收益等于传统5头牛,有效地增加了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灵台县畜牧兽医局局长于永峰告诉记者。
而伴随着草畜产业蓬勃发展,如何让“平凉红牛”的产业更加绿色、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位于崆峒区的平凉市天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通过“旱作农业——标准化肉牛养殖——养殖粪污有机肥加工——设施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生态餐厅”的循环经营模式,形成当地特有的“循环生态型”农业园区。
“将肉牛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直接使用于有机蔬菜水果的种植——这一循环农业的实践不仅从源头上治理了污染,也促进和带动了平凉市绿色农业的发展。”平凉市天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郭凯告诉记者。
借着“平凉红牛”一系列绿色产业的延伸发展,郭凯也增大了天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规模——先后建成绿色农耕文化长廊2000㎡、民俗文化长廊1500㎡、绿化及花卉园6500㎡、农业休闲观光设施6000㎡。同时融合了乡村旅游元素,建成了生态餐厅、儿童游乐园和农耕文化、民俗体验观光长廊、真人CS基地等。
让“红牛”更“红”助推脱贫攻坚
数据统计显示,平凉市目前牛存栏量达到77万头、出栏量47万头,商品牛肉年产量达到5.85万吨,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7.5亿元,农民人均从牛产业中获得收入900多元。如何让“平凉红牛”更“牛”、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成为脱贫攻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平凉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主打“平凉红牛”品牌,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平凉红牛”全国驰名商标创建,扶持、培育和打造一批自主企业品牌;支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农博会、畜博会、牛产业发展大会等重大节会,加强“平凉红牛”品牌及其产品的展示、宣传和推介,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快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以贫困发生率在17%以上的286个贫困村、206个非贫困村的24.4万贫困人口为重点,以适宜养殖肉牛的贫困村(户)全覆盖为目标,到2020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25万头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养牛达到5头以上,贫困户基础母牛养殖量达到16万头以上,贫困户人均牛产业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真正将牛产业打造成为该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增收的“首位产业”。
“我们还要利用计算机和物联网技术,以‘平凉市基础母牛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建设起全市的贫困户养牛信息平台,对全市贫困户的肉牛养殖进行精准化、动态化、科学化管理。”平凉市政府副市长李富君表示。(记者 金鑫 郑丽君)
相关新闻
- 2018-03-28让老百姓说话——平凉崆峒区“转作风 提效能 抓落实”工作侧记
- 2018-03-27平凉市崇信县二中千人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
- 2018-03-27平凉市静宁县:农资打假保障农产品安全
- 2018-03-27平凉市扎实整改中央环保督查反馈意见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