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从点式帮扶到产业联扶——兰州精准扶贫攻坚侧记(图)

17-12-26 09:2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李秀清

  原标题:从点式帮扶到产业联扶——兰州精准扶贫攻坚侧记

种植高经济价值林木

查看大棚苗木长势

  曾几何时,贫穷就像一盘深扎进土壤里的老树根,怎么铲都铲不尽……

  党的十九大擂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鼓,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为践行这一诺言,兰州加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脚步,全速冲刺。攻坚路上,“单打独斗”、点式帮扶难有长效,精准扶贫既要输血扶持,更需要合作、共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凝聚着智慧和温度的行动指南,让满怀信念的帮扶干部、资源丰厚的实体企业、技术过硬的致富带头人行动起来,带领着贫困户靠产业谋发展,为兰州精准扶贫行动按下了快进键。

  曾几何时,贫穷就像一盘深扎进土壤里的老树根,怎么铲都铲不尽……

  党的十九大擂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鼓,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为践行这一诺言,兰州加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脚步,全速冲刺。攻坚路上,“单打独斗”、点式帮扶难有长效,精准扶贫既要输血扶持,更需要合作、共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凝聚着智慧和温度的行动指南,让满怀信念的帮扶干部、资源丰厚的实体企业、技术过硬的致富带头人行动起来,带领着贫困户靠产业谋发展,为兰州精准扶贫行动按下了快进键。

  扶智:为产业扶植蓝图点睛

  隆冬时节寒意已深,榆中县小康营乡红寺村村民周尚忠和赵相龙的心却是火热的。眼下已是农闲时期,这两人却没闲着,时不时就要跑到地里看看,因为这地里种着能让他们致富的“宝贝”。

  自然条件差、缺资金、少技术,一直是阻碍村民致富的“绊脚石”。今年年初,在市生态局的帮扶下,周尚忠原本种玉米的地里改种了花椒,赵相龙家的地里则种上了黑枸杞。

  两人转变种植观念并非偶然。“扶贫要啃难啃的骨头,转变村民种植观念要从贫困户身上找突破口。”抱着这样的想法,市生态局帮扶干部、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宗林没少到两家去做工作,最终说服周尚忠和赵相龙把自家的地作为带领当地群众脱贫的新经济作物种植示范田。为了不让贫困户承担风险,市生态局租下了两人的地,提供苗木和种子,并让周尚忠和赵相龙做示范田管理员,按月付给工资。

  周尚忠家有四亩多地,为充分利用土地,刘宗林教他在地里套种了土豆,“感谢帮扶干部,不仅给我们树苗,租我们的地种,还教我们技术,收成也算我们自己的,这一份地我就有了两份收入。”周尚忠的脸上挂满了笑意。

  赵相龙家过去种玉米,一亩地一年收入七八百元,家里四亩多地总收入不到三千元。“现在种了黑枸杞,十斤产量的收入就能超过种玉米的全部收入。”赵相龙逢人便夸,“这个小黑蛋蛋可是个宝贝,是旱地上种出来的‘黑珍珠’。可得感谢来我们村的帮扶干部们,从翻地施肥育苗,手把手教着哩,我们真的感激得很!”

  望着眼前的土地,赵相龙满怀信心,他说:“十九大上将土地承包期又延长了30年,我有信心通过种植致富,我也要好好做示范,带动村里更多的人改变贫穷命运。”

  布好产业局,盘活扶贫棋。如今,号准“穷脉”对症下药,“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已在兰州推广开来,精准脱贫、精准施策圆着一方百姓的致富梦。

  多方联扶构筑“大扶贫格局”

  引入社会帮扶力量奏响了兰州精准扶贫的“交响乐”,兰州正沿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大扶贫格局”前行。

  榆中县连搭镇肖家咀村,名噪一时的花卉生产基地,如今再度转型。2000年,肖家咀村成立了花卉种植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00亩土地,建起42个大棚,花卉种植成为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由于后期管理不善,技术支持跟不上,种植收益不佳,村集体经济走上了下坡路。“到2014年大棚就荒废了,合作社也欠了农户两年多的土地流转费用。”村党支部书记赵资斌提起往事仍带着懊悔。

  负责定向帮扶的兰州植物园的联扶干部们在研究了该村的生态条件和产业现状后,帮助村集体确立了以发展苗木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方式,该村于2016年引进了以苗木绿化为主业的甘肃三木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与村民们共同经营管理村集体土地。

  引进企业既解决了村民渴望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也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如今,村中两百多亩的耕地里、十几个塑料大棚中、一千多亩的林地上已陆续种上了绿化苗木和高档观赏苗木。40多个村民成了公司的长期性用工,村里的贫困户全被纳入其中,到种植旺季,用工人数还要翻倍。

  村里和公司制订了按年陆续流转土地的协议,农户们也或多或少的将土地流转给了公司种植高附加值苗木。村民丁玉梅就是其中之一,她将家中十多亩地中的一亩多地流转给了公司,自己以工人身份在地里种树。她说,“以前种植花卉的时候也是这一亩多地,一年最多收入三四千块,现在改种树,一天就赚一百块,一月下来三千块,好得很!”

  帮助村集体引来企业,帮扶干部们还有另一层用意,那就是把肖家咀村打造成为生态园林式、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这样既可以帮助村里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也可以改善村民人居生活环境,这也是脱贫攻坚重要的精神要义之一。”全程参与其中的帮扶干部王兰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的矛盾的转变,也为农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也希望通过引入社会帮扶力量的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切切实实把农村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上去。”

  扶志:打破贫困思维桎梏

  扶贫先扶志,是十九大报告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精神指示,也是兰州市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不断攻克的难题。“穷不怕,就怕习惯了贫穷。”七里河区西果园镇湖滩村53岁的村民苏永安深谙这个道理。

  24岁时罹患骨结核的他腿脚不便,小女儿又是先天性小儿麻痹,家里一贫如洗。苏永安在城里打了20年的工,修鞋、跑“摩的”,什么下苦的活儿都干,只为一家老小的生计。后来,年纪大了,他在养鸡场谋了份工,便开始盘算“在自己家门口干点什么”。这一琢磨还真琢磨出了门道:自家的几亩院子空着,在养鸡场学的经验技术也能派上用场,干脆自己做养殖。在鸡场干了两年后,2010年,老苏回到了湖滩村,自己建舍养了540只鸡苗。

  2015年,兰州市残疾人扶贫就业基金给予老苏10万元资助。用这笔钱,老苏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1万只,年均收入达到了10万左右。这5年间,每逢老苏要扩大养殖规模,就会有人劝他,“家有万贯,长毛的不算,差不多行了,摊子铺越大风险越高。”甚至有人劝他把扶贫的这10万块钱自己花掉。而老苏明白,贫穷带来的惯性思维是根深蒂固的。他也总告诉别人,“钱拿着花总有花完的一天,只有投到产业里,扩大规模,才能让钱生钱。”

  2016年年底,老苏作为兰州地区的代表之一,前往福建参加由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在培训基地蓉中村的所学所见,让曾经的低保户、如今的致富带头人老苏意识到,想要实现整村脱贫,必须打破农民的惯性思维和等靠要的思想,在靠政府输血的同时也要实现自身造血。这个过程中,先富带动后富,起好示范带头作用是必须的。

  今年下半年,老苏更新了自己的养殖设备,同时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通过产业规模化带动整村脱贫。不久前,他自费给村里32户人家每家送了20多只鸡苗,并提供饲料和技术,让家家户户开始实验养鸡。“赔了算我的,挣了钱算大家的,一步步来,我们逐渐扩大规模。”老苏拍着胸脯向村民们保证到,这一举动打消了很多人的顾虑。

  不到一个月,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农户也上门要求养鸡苗,“没想到大家的热情这么高,”老苏有些喜出望外,不少农户已经开始谋划着加入他的养殖合作社。老苏似乎看到自己的想法已经在湖滩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乡里乡亲之间就要互相带动,影响和帮衬,这样才能激起大家与贫困斗争的志气,”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会尽我最大努力,在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湖滩村村民掉队。”

  越来越多的苏永安们摆脱了思想的桎梏,向贫困告别,一步一个脚印在奔小康的路上稳稳前行!

  记者 陈茗佳 刘超 文/图

精彩推荐

  • 兰州市城关区加快建设幸福城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组图) 兰州市城关区加快建设幸福城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组图)
  • 兰州西固交警迅速应对一起突发事件 兰州西固交警迅速应对一起突发事件
  • 兰州城关交警大队严查摩托车违法行为 兰州城关交警大队严查摩托车违法行为
  • 兰州市医养结合新模式提升市民获得感(图) 兰州市医养结合新模式提升市民获得感(图)
  • 甘肃省又有6种产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甘肃省又有6种产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 甘肃省鼓励民营企业进军新材料新能源领域 甘肃省鼓励民营企业进军新材料新能源领域
  • 甘肃省政府任免一批干部 甘肃省政府任免一批干部
  • 检验帮扶成效 推动脱贫攻坚 甘肃全省开展2017年度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考核 检验帮扶成效 推动脱贫攻坚 甘肃全省开展2017年度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考核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关于干部任前公示的公告
2   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无土栽培
3   甘肃省委组织部关于干部任前公示的公告
4   张伟文任兰州市代市长(图)
5   甘肃省省长唐仁健就礼让斑马线问题作出
6   H5 |冬至大如年 “数九寒冬”养生需注
7   唐仁健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研究经
8   图解:今日冬至 这份最新最全的习俗养
9   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周末开考 在甘肃13
10   甘肃省青年企业家商会在兰成立(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