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直通车”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先扶“智”。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要把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作为教育扶贫的出发点,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的“直通车”,“精准”发力。特别是通过对贫困家庭子女开展“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和各类技术专业培训,实施教育扶贫资助计划和“雨露计划”,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根本上带动家庭脱贫。庆阳市环县依托环县职专举办了环县特色小吃制作经营培训班。截止目前已培训学员500名,投入培训经费250万元。并且在培训结束后,县上还在创业方面提供帮助,为每位学员联系银行贷无息款5万元,补贴店面租赁费3-5万元。所有店面经营一年后,经政府部门考核合格的门店,还奖励5万元。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一整套组合拳下来,既解决了“两后生”就业难问题,又帮助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达到了精准扶贫的目的。
虽然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多年,但在西部落后地区受观念、政策、资金等因素制约,依然发展缓慢,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主要表现在:
一是职业教育机制不健全,扶贫开发效率不高。目前的状态基本是职业教育归教育行政部门来管理,教育扶贫资金归地方扶贫办公室管理的分立状态。另外中等职业学校范畴内的普通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学校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则由劳动部门管理。
二是职业教育闭门造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一头连接学校,一头连接市场。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就是要培养身怀一技,五证俱全,走遍天下的技能人才,从而实现创业梦、致富梦,摆脱贫困。但是,由于对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动态管理,没有在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教育发展上建立科学的供求信息反馈关系,没有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不少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时,未与就业服务机构和企业充分沟通合作。
三是资源匮乏,导致职教扶贫力量不足。由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整体办学设施落后,教学和实训设备与学生增长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四是职业教育政策宣传不足,落后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本能的排斥,认为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进入职业教育依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为此,他建议:
一、发挥职教资源,多领域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工程。发挥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农民工职业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基地,成为一个区域内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人社、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联合制定培训计划,安排有学习意愿的未升入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进入职业院校等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就庆阳的一些劳务输出大县而言,更要依托中职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劳务输出前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提升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二、优化专业设置,瞄准就业针对市场培养学生技能。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引导职业院校紧贴地方经济建设和扶贫开发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强化实践性教学,建立以职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体系。重点建设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拳头专业,更好满足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应少于半年。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大胆尝试“大师进校园,能人当教师,师傅带徒弟”的育人模式,大胆试办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全方位地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使教学和生产实习乃至就业达到水乳交融、不可或缺的程度。进一步要求职业学校科学地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选择教师教材,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三、加强经费投入,提高职教办学水平和扶贫扶智能力。中央和省上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省上要加强各项教育经费统筹安排向精准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市州倾斜,建设大型实训基地,维修改造校舍,购买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等,努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投入的监督和管理是确保职业教育扶贫投入水平提高、经费使用合理、成本与效益协调的关键环节。对职业学校经费的投入与使用的效益情况进行检查、抽样,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审计,确保经费投向合理,用途正确,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在思想观念上要逐步扭转家长和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已经偏移的人才观念,引导人们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加大对精准扶贫中贫困生职业教育优惠政策的宣传,让帮扶政策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所知所用,并切切实实从中收益。
此文刊登于《甘肃政协信息》第25期。林铎批示,这个建议反应问题准确,分析入理,建议可行。林铎要求教育厅研究采纳,办公厅、财政厅等都要积极对待,推进我省的职业教育,使之与我省发展的需求,扶贫的要求相适应。郝远副省长也作了批示,请省教育厅与人社厅、扶贫办、农牧厅、工信委等相关部门建立职教发展的联动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先扶“智”。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要把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作为教育扶贫的出发点,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的“直通车”,“精准”发力。特别是通过对贫困家庭子女开展“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和各类技术专业培训,实施教育扶贫资助计划和“雨露计划”,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根本上带动家庭脱贫。庆阳市环县依托环县职专举办了环县特色小吃制作经营培训班。截止目前已培训学员500名,投入培训经费250万元。并且在培训结束后,县上还在创业方面提供帮助,为每位学员联系银行贷无息款5万元,补贴店面租赁费3-5万元。所有店面经营一年后,经政府部门考核合格的门店,还奖励5万元。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一整套组合拳下来,既解决了“两后生”就业难问题,又帮助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达到了精准扶贫的目的。
虽然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多年,但在西部落后地区受观念、政策、资金等因素制约,依然发展缓慢,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主要表现在:
一是职业教育机制不健全,扶贫开发效率不高。目前的状态基本是职业教育归教育行政部门来管理,教育扶贫资金归地方扶贫办公室管理的分立状态。另外中等职业学校范畴内的普通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学校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则由劳动部门管理。
二是职业教育闭门造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一头连接学校,一头连接市场。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就是要培养身怀一技,五证俱全,走遍天下的技能人才,从而实现创业梦、致富梦,摆脱贫困。但是,由于对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动态管理,没有在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教育发展上建立科学的供求信息反馈关系,没有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不少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时,未与就业服务机构和企业充分沟通合作。
三是资源匮乏,导致职教扶贫力量不足。由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整体办学设施落后,教学和实训设备与学生增长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四是职业教育政策宣传不足,落后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本能的排斥,认为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进入职业教育依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为此,他建议:
一、发挥职教资源,多领域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工程。发挥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农民工职业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基地,成为一个区域内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人社、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联合制定培训计划,安排有学习意愿的未升入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进入职业院校等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就庆阳的一些劳务输出大县而言,更要依托中职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劳务输出前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提升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二、优化专业设置,瞄准就业针对市场培养学生技能。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引导职业院校紧贴地方经济建设和扶贫开发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强化实践性教学,建立以职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体系。重点建设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拳头专业,更好满足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应少于半年。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大胆尝试“大师进校园,能人当教师,师傅带徒弟”的育人模式,大胆试办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全方位地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使教学和生产实习乃至就业达到水乳交融、不可或缺的程度。进一步要求职业学校科学地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选择教师教材,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三、加强经费投入,提高职教办学水平和扶贫扶智能力。中央和省上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省上要加强各项教育经费统筹安排向精准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市州倾斜,建设大型实训基地,维修改造校舍,购买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等,努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投入的监督和管理是确保职业教育扶贫投入水平提高、经费使用合理、成本与效益协调的关键环节。对职业学校经费的投入与使用的效益情况进行检查、抽样,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审计,确保经费投向合理,用途正确,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在思想观念上要逐步扭转家长和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已经偏移的人才观念,引导人们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加大对精准扶贫中贫困生职业教育优惠政策的宣传,让帮扶政策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所知所用,并切切实实从中收益。
此文刊登于《甘肃政协信息》第25期。林铎批示,这个建议反应问题准确,分析入理,建议可行。林铎要求教育厅研究采纳,办公厅、财政厅等都要积极对待,推进我省的职业教育,使之与我省发展的需求,扶贫的要求相适应。郝远副省长也作了批示,请省教育厅与人社厅、扶贫办、农牧厅、工信委等相关部门建立职教发展的联动机制。
作者简介
辛刚国 男,汉族,1966年3月出生,山东莘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历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甘肃省庆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庆阳市工商联主席。现任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近些年主要从事多党合作、民族宗教、新的社会阶层、智库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参与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统战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近20项重大课题研究。出版《六朝文采理论研究》、《甘肃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新农村文化热点面对面》、《瞭望新时代——转型时期的社会政治问题研究》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份政策咨询报告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与应用,部分成果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复印,获省部级奖励多项。
系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常委。围绕甘肃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立论,多次在政协全会、常委会发表政见,提出60多项重要建议和提案,获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批示10余次,媒体采访报道20多篇(次)。《关于构建“大统筹、大执法、大检测”的监管体制,确保食品安全的提案》被政协甘肃省委会评为优秀提案,《完善“三无人员”医疗救助制度的几点建议》被评为社情民意“好信息”,本人被评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先进个人。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