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时评】优质教育下乡,才是真正授渔
原标题:【黄河时评】优质教育下乡,才是真正授渔
王石川
12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杭州宣布,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成立,未来5年,将投入100亿元到脱贫工作中,具体工作将由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承担。马云认为,“发展农村,是给我们每个人留条后路。”(《新京报》12月2日)
100亿元看似天文数字,但于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对此连马云也承认“100亿元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就牵扯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当然不如授人以渔。有个案例是,西部一个扶贫任务极重的贫困县,前些年政府给贫困户发“扶贫羊”,一户5只成年羊用来繁育。“扶贫羊”发下去了,过了几天包村干部到一户贫困户家里去,一数羊少了一只。“怎么少了一只?”答曰:“(孩子)他舅来了。”过了几天,包村干部来了一看,羊又不见了一只。“怎么又少了一只?!”“他舅又来了。”这不是瞎编乱造的段子,而是《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中提到的案例。
故此,授渔实有必要,也值得称道,但何其难矣。如何定义渔,言人人殊,见仁见智。而在笔者看来,优质教育是最有用、最持久的渔。换言之,让贫困人口接受到较为良好的教育,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思想家培根早就说过:“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这足可印证教育的现实价值。
但是不能讳言,受到了义务教育并不等于就能改变命运。一来,接受义务教育只是义务教育法的硬性规定,只能表明贫困人口可以读书看报了,在社会上竞争力仍不强。二来,当硕士博士越来越多的今天,一个初中生凭什么脱颖而出?
于此而言,真正的渔应该是让贫困孩子接受到良好教育,比如有机会读名校,抑或读可以解决生计的技校,而这则牵扯到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与下沉的命题。在一些基层,现在最需改变的也许不是校舍,而是师资,即好老师少,“下不去、留不下、教不好”仍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改变乡村教师队伍“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无论待遇还是社会认可,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奖励,都有实打实的大手笔,好教师才愿意下去,才有耐心培养学生,贫困孩子也才能接受较为良好的教育。
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其中提到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如果这些规划都能贴地而行,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农村孩子凭借教育而改变命运,或不再那么艰难。
相关新闻
- 2017-11-22【黄河时评】“划国资充社保”让养老更可期
- 2017-11-15【黄河时评】强化对“现金贷”的监管
- 2017-11-08【黄河时评】书店为人们点亮智慧之灯
- 2017-10-18【黄河时评】“信用租房”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